
【宁静•新】趣说俗语(随笔)
清早醒来,看到昨天定时发送的文章漏了写编号,编辑的时候也遇到了一些小麻烦,格式显示得不美观,欠缺不少,脑袋里瞬间跳出了“丢三落四”一词,解释得十分贴切。意思大致是晓得的,却不知道这个词的出处。搜索了词条,才知道原来出自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七回:“俗话说的:‘夯雀儿先飞’,省的临时丢三落四不齐全。
联想到近日在朋友圈看到的话,和语言的雅俗有关。其中一段的内容:
还是用“武汉加油”来说事情。
“加油”这个词,是普普通通的大白话,没错吧。
可是,我看到过这个故事以后,就没有觉得“加油”是俗不可耐的词眼。
张之洞,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被称为是“武汉之父”。他的父亲,叫张锳,那应该就是“武汉之父”之父。
张锳重视教育,他做一方父母官的时候,常常会在午夜时分,派了几个差役挑着油桶,走街串巷。如果看见哪户人家有人在挑灯夜读,便去帮他添一勺油,鼓励这位年轻人夜读。
这就是“加油”的来历。
几千年的汉语世界,从来没有浅薄俗气。哪怕是最普通的字眼,也一定有它自己精彩典雅的故事。
看完这个故事感到意外,平时不少场合大家都像喊口号一般的“加油”,背后居然有这么精彩的故事,对加油一词有了新的认识。平时读书,不喜欢市井气息过于浓厚的浅薄的文字,总认为少了些韵味,反观之,市井之言才是大多数人生活的本真。昨天读到贾平凹先生的文章,有一篇《高兴》,也是《秦腔》的原型人物,是个乡下的普通农民,语言通俗幽默,生活气息十分浓厚,引人入胜,别有风味。读的时候,这个人物就立起来了。
语言的美大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最早认识汪曾祺先生,是课本里选了一篇他的文章,那张漫画配图印象较深。第一次开始读他的书,大约是一年多前,室友在群聊中积极推荐。在图书馆时,看到了好几本他的集子,《大淖记事》是第一本书。至此,一种新的语言风格进入了视野,一年间读完了几乎他所有的作品。他把小说写成散文的风格,不注重结构,叙事是独特的,幸好他没有走现代派意识流的路子,才有现在的集子。他的语言通俗而带着浓厚的文人气息,十足的士大夫风格。它悠远、淡定而优雅,却又是平和、冲淡而日常的,讲究的是腔调和趣味。更为有意思的是,文字里有着一种体量极小的幽默,强度不大,却让人会心。他在《自铸其言》一文中写到:
《高老夫子》里有这样几句话:“我没有再教下去的意思。女学堂真不知道要闹成什么样子。我辈正经人,确乎犯不上酱在一起……”“酱在一起”,真是妙绝(高老夫子是绍兴人。如果写的是北京人,就只能说“犯不上一块掺和”,那味道可就差远了)。
“酱”字再次验证了通俗的汉语所蕴含的精彩。每年网络上的流行用语都会翻陈出新,许多时候都做落伍的人,不甚了了。去年的网上出现的“酱紫”一词被广泛地流传使用,如果你在网络聊天当中称不明白“酱紫”什么意思,估计马上对方就要回你一句“表酱紫,你是不是新新人类?”酱紫也是“呦这样子”速读连音,也作“绛紫”。网络用语“酱紫”指的是“这样子”的意思。由于“这样子”念得比较快的时候,听起来就像“酱紫”,而“不要这样子”则顺理成章地被演绎成“表酱紫”。其实很多网络词语都是通过网友们这样子听来的。按照这样的解释,网络当中的“酱紫”其实就是错别字,只是用的人多了,该词汇也就在网络上大行于市了。如果仅仅是如此,就欠缺了些味道。使用中,酱紫也是一种不屑、故作惊叹的表达。很多人都喜欢夸炫自己,如:“我又考了全年级第一。”后者回答“酱紫啊”这就是一种很低调的回答,可以包含所有令人遐想的余地,羡慕、失落、不屑等等……
通俗的语言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可见,而其中的许多意味是需要我们加以品味的,在传统的文化中,它们有着独特的印记。现今,人们在追求娱乐的过程中,各种网站小视频上的段子层出不穷,如何要博得大家一乐,便是一种技巧了。
央视的新闻节目在我们的印象中一直是端庄大气的,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风格。其中一位被大家称为央视主持界的“万词王”,他用正襟危坐的姿势,一本正经字正腔圆地借着新闻说着段子,借此收获了许多粉丝,甚至跨界参与主持了B站的跨年晚会,如此突破次元壁的搭配,让许多年轻人也开始追新闻频道了。在他的段子里,有许多押韵的地方,在通俗的语言中,彰显着深厚的文化积累。其中一段关于天气的播报:今年首次大范围降雪正在派送,一同发货的还有降温和大风。别光顾着兴冲冲,请保持道路畅通,收货后记得带图好评,别人人家白搭工。有趣地把呆板的天气预报和现下生活中密不可分的快递结合在了,笑点有了,信息也传递了,一举两得。生活中的语言不仅仅是用来交流的,还产生了新的用处,妙趣横生。
网络的发展,使得各种民间段子手在其中如鱼得水,其背后是对语言,尤其是对通俗语言有着独特的理解,才会产生一个又一个让人笑点满满的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