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渡】漫话两性(随笔)
据载,泰勒斯特罗斯是阿妈宗人的王后,她曾带领三百名年轻美貌的妇女出城,去迎接远征归来、风尘仆仆的亚历山大大帝,就是希望能为这位旷世英雄传宗接代,让英雄的血脉香火不断,代代相传。
西方人讲美女英雄,中国人也讲。譬如吕布戏貂禅,霸王别虞姬等。即使《西游记》中的猪八戒都始终对美女垂涎三尺,如果我们仅仅理解为一种雄性的好色,就是对这个人物的误读。其实,这也是一种英雄爱美女的传统思维模式使然。猪八戒本为天蓬元帅,曾经也是可以称得上叱咤风云的英雄,至少,他的心里有这种英雄情结存在。在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中,古人常常把美女英雄的搭配以郎才女貌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古代华夏文明热爱和平和崇尚文化。卓文追司马,乃至于伯虎点秋香等均属此列。至于潘金莲诱武松,吴三桂为红颜一怒冲冠等等,雅俗不同,吉凶各异,但似乎都可以划入女人貌美之类。文化人表述情感,往往委婉含蓄,不着痕迹,这也是艺术独有的魅力。大约一千年前,一个美丽而温婉的女子,在经过垓下时曾望江吟叹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如果抽离具体的历史背景,那么,是否也有一种美女爱英雄的情结纠缠其中呢?
历史,常常离不开女人。或者我们可以夸张一点说,一部文明史,某种意义上也是一部女人史。英雄美女情结让我们不能不想到那个由来已久的论点:女人是祸水。然而,掀开历史厚重的帷帐,我们就不难发现,无论论据是什么,有多少,这个论点都站不住脚。在男性主导的历史背景中,女性不过是男性的影子而已。殷商那些绝色女人祸国殃民的传说背后,总是站着一个骄奢淫欲的男人。倘若说,历史是一出戏剧,那么,那些美丽的女人不过是演员,而躲在幕后的那个男人才是导演。
女人貌美如花,赏心悦目,这是大自然的馈赠,无可厚非。然而问题在于,不管美女是否爱英雄,男人攫掳美女必欲据为己有却是不争的事实。换而言之,即使女人祸国殃民,譬如妲己等,其罪魁祸首,还是男人。这也从一个侧面佐证,在男性主导的体制之中,所谓英雄爱美女不过是一个谎言。
在奴隶和封建制度下,女人的归属往往不是自己,也不属于家庭、父母,倒是属于制度或者化身为制度的主人。所以,在那种特定历史背景中,女人已然不再具有人的属性,只是一件普通的物件,可以随意赏赐、赠与和买卖,而美丽与否也不过是这个物件的品相优劣而已。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皇帝选秀,那是一种最高的特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这里就可以理解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女”,它表述一种制度对女性的统治。据《晋书》记载,西晋皇帝司马炎登基后,禁止天下百姓婚姻,所有少女一律供他“海选”。选入后宫宠妃高达万人,可谓空前绝后。唐宋之际,尤其宋代,侍女之风盛行,大凡官员商贾、文人骚客身边都有小女伺候,买卖赠与侍女成为一种普通的社会行为,甚至也进入文化范畴,这些侍女也常常出现在文人墨客的诗词曲赋之中,给文化添上一笔羞涩而酸楚的情调。
莎士比亚借汉姆雷特之口喊出:“女人,你的名字是软弱!”不止单指女人的性情,还应该包括女性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弱势群体。而这种弱势,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历史形成的。由此,我们应该理解波伏娃“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那句话深刻而悲哀的意蕴。
四
我非英雄,但却也毫不例外地爱美女。确切说,甚至爱相貌并不很美丽但出色的女人。我喜欢体育,尤其喜欢三大球,但我的目光始终流连在女子竞技项目上。只要电视里有女子三大球赛事直播或转播,我便是笃定的观众。我常常沉浸在比赛之中,带着某种欣喜和钦佩,也不乏崇拜。由此,我也喜欢她们每一个人,虽然相貌各异,我总觉得都很美丽,举手投足都洋溢着一种青春的魅力和女性的光辉。
我认为,任何一个男人都有与任何一个女人和谐相处的天然理由,否定或者违背这种天然理由,便是对自然的悖逆。尽管,历史曾不公平地对待女性。然而,历史总是公允的。文明发展到当今时代,随着女性的崛起和觉悟,她们的社会作用日益凸显,在许多领域正在逼平或超越男性,成为建设这个世界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虽然她们依旧软弱,但已经不再那么软弱了。因为,社会站在她们一边,给了她们必要的组织、制度乃至于法律保障。
我是个和平主义者,对于厮杀和争斗总是纠结不解。我最厌烦的是夫妻之间的争吵,乃至一切男女之间的争吵。无论孰胜孰负,抑或两败俱伤,都令我沮丧和伤心,总觉得那是一种愚蠢而无谓的人类行为。当然,这只是一种杞人忧天。从历史中豪迈走出的强势男性,与曾经裹着小脚一步一颤走出的女性,注定要发生龃龉,产生两性生理、心理、思想的碰撞。而且,这种碰撞会一直持续下去,如一座自鸣钟,到了时辰,就会鸣响的。当然,这种碰撞常常会头破血流。然而,有时这种碰撞也会迸出一种善意,甚至于一种爱意。因为,他们本质上并非敌人。
其实,某种意义上,女人往往是人类和睦的粘合剂。一千多年前,一个美丽的女子肩负着唐王朝的使命远嫁边陲,尽管她心怀屈辱,但与番族的婚姻却换来了一个王朝暂时的稳定。这与埃及艳后委身古罗马三巨头,进而保全古埃及统一和稳定的故事如出一辙,都是神圣而屈辱的婚姻。
古罗马建国初期,由于连年战争,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衡:男多女少,而且附近部落的姑娘都不愿意嫁给罗马人。罗马便将目光投向附近美女众多的萨宾部落。设计邀请萨宾人拖家带口前来赴宴,然后让罗马士兵抢夺萨宾女人,许多欧洲古典主义画家都以此为题材创作了描写抢夺场面油画。然而,法国古典主义画家雅克·路易·大卫创作的同题材画作,却别出心裁。他描绘的是萨宾妇女被掳后,两个部落之间频繁爆发战争,死伤无数,在一次战争中,厮杀的战场上忽然跑进来一些拖儿带女的女人,冲到两军之阵前制止厮杀,画中一位白衣女子展开双臂推开争斗的双方。她们就是一年前被抢的萨宾妇女,现已生儿育女,出于不忍心看着具有血缘关系的双方继续杀戮而出面制止。于是,双方偃旗息鼓,归于和好。这就是著名的油画《萨宾妇女的平衡》(又译:《萨宾妇女的调停》)。由这幅油画的题目,我们也可以窥见作者大卫的良苦用心。那就是,爱和婚姻是人类和平的使者。
富兰克林说,只有男人和女人结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人。
是的,这个世界上只有两个人,一个是亚当,一个是夏娃,他们就是婚姻和爱的象征。倘若彼此分开或者相互敌视,岂不是都很孤独吗?
锋锋锋
作者用睿智饱满的理性思维,以哲学家的宽博情怀,阐述了两性这个复杂而高深的话题。拜读绝品,为老师喝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