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老人自费出书有无必要(随笔)
近年来,老人自费“出书”已成为一种时髦。我收到了不少老友赠送他们自费出的书,不只有名的老人大腕儿在自费出书售书,一些文化不高的老年人也纷纷拿起笔来写书出书、一股自费“出书热”已在老年人中悄然兴起。他们出书目的大致相同,不是为了挣钱,也不是为了炒作,自掏腰包出书,只是为完成本人终身的幻想,也为后人留下更多的人生财富。
在自费出书的老人中,以六七十岁的老干部和文学喜好者居多。这些老年人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后,有了富余的时间,不满足于整天围着孙儿转、遛鸟、打麻将、下棋的生活,而想以写书出书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写书出书的内容多是回首峥嵘岁月,关注社会民生等方面。所写的书大多以本人的亲历为主线,或者是本人过去业余创作的诗歌、散文、小说,题材广、种类多、门类全。他们印刷的册数不是特别多,普通都是几百本,基本上是送给亲朋好友。
随着老年教育的蓬勃开展,老年人出书的兴味喜好愈加普遍,他们上了老年大学,老有所学,老有所得,自费出书的热情越来越高,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景色线。有的写家谱,有的写个人经历,有的把在工作中写的一些文章,在报刊上发表过的收集成册,从文体来看,有小说、故事、散文、杂文,及诗词书画等等
我有一老友,退休前,一直在教育部门工作,他喜爱收集研究名人墓楹联,退休后,他又到过一些名人墓地考察,收集整理了一本《今古名人墓地楹联赏析》自费在金盾出版社出了书,印了三千册,连书号费在内花了三万多元,销售出去的书很少,送了一些亲友,大量的书还存在屋内。还有一位老友,从退休起,他就开始着手整理以前的文稿,并回想本人参与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人和事,经过忆述往事,再现了当年最原始、最真实的历史故事。他花费一万佘元,出版了《我的一生》,他将几百本书全部赠送给了亲友,收到的亲友当时说好,拿回去大多都未阅读。还有一位老友认为家谱是记载一个家族的历史,应该让子孙后代晓得本人家族的过去并从中汲取经验持续传承。他用了3年时间,一有空就回忆过去的往事,凭心中残留的记忆记下来。洋洋洒洒10多万字,记载了他家族29代主要人物的主要事迹、前后100多年的历史。笔调平和俭朴,叙事客观翔实。他自掏腰包两万多元,把家史出书面世,分发给了家族的一些成员,希望用来教育子孙晚辈。
像上面这三位老友,这样自掏腰包出书有没有必要?我和一些老友进行了探讨。
有人说很有必要,一是“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出了这本书,也就把名留存了下来;二是写作既能够避免老年痴呆症,又能够锻炼思想,有利身体健康;三是人生三立,老人写书立言,留给后代,可作为精神财富传承;四是出书花钱不多,老人基本上都能承受,有的儿孙也愿意拿钱给老人出书,何乐不为。
但也有人说,老人完全没有必要:一是现在已经进入网络时代,人们都在网上阅读,纸质书基本没人看了,大可不必出书:二是写的书能留存下去会有多少,能留存多长时间,要像四大名著那样留存下来,是万万不可能的,既然看的人不多留存时间不长,出书还有什么意义。三是所出的书销售不出去,也就成了废纸,白白的浪费了金钱,不如拿来改善生活还实在些。
另外还有人说老年人出书热,是一种积极、有益的社会文化现象,体现了一种时代特征,应当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出书也应当受到鼓励,社会和子女应当支持。
我退休前,酷爱写作,业余时间写过一些短文在报刊上发表。退休后,参加了区作协,继续拿起笔写作了一些故事、散文、诗歌。有总结人生,圆出书梦,的想法和打算,想把在报刊和网上发表的100多篇短故事近三十万字和100多篇散文二十五万字分别成册出书,现在我经过反复思考,打算不出书了,一是我所写的作品质量不是很高,书出去看的人不会很多;二是书号费价格高,出书的费用不是小数目;三是如果不用书号,书不能上架出售,更谈不上保存下去了。四是我的文章都在网上或有的刊物上发表了,我也心满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