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河●乐】“有用”和“无用”(随笔)
前几天和一位年龄相近的同事聊天,聊到将来退休以后的生活,我说我干别的肯定不在行,最喜欢的还是写写画画。退休以后,闲下来的时间一大把,早晨散步回家以后,泡上一杯香飘飘的热茶,静下心来,用心创作一篇散文、小说,把自己心中想说的、想流露的情感利用散文、小说这种文学形式表达出来,想想真惬意啊!
还没等我说完,我的那位同事忍不住“噗嗤”一声笑了。他问我:“老陈,你怎么尽干些没用的事啊?既不当吃又不当喝的,再说,现在这社会谁还看散文、小说。有那闲功夫还是多干点有用的,挣了钱多哄哄老婆孩子,多好啊!”他的一番话说得我云里雾里的,摸不着头脑了。
后来,我慢慢明白,他所说学点“有用”的,就是和工作、生活紧密相连的一些手艺技能,比较实用或直接挣钱的,像学成个厨师,煎烹炒炸,蒸煮炖溜,一个个精致小菜,样样拿手。家里来个客人,当仁不让,端起炒锅,一显身手,什么宫保鸡丁、糖酥里脊、四喜丸子、红烧鲤鱼……摆上桌子,让客人不等拿起筷子就口水直流。再比如学个电工,朋友家或邻居家突然停了电,让你修修,你这时候肯定是首当其冲,手拿试电笔,看看是保险丝断了还是配电室跳闸,然后对症施治,接好保险丝,合上屋内电闸,为朋友家或邻居家送去了光明。这时候的你在朋友或邻居眼里多有“用”。当然,还有……
那在我的同事眼里干什么没用呢?我觉得,他肯定认为与工作生活不能紧密相连,特别是与吃穿住行无关的一些“雕虫小技”,像笔者喜爱的写写画画,好多人喜欢的吟诗作赋、吹拉弹唱,在单位有的人所从事的党建政工,这些常人眼里很“虚”的精神层面的技能或临时用不着、不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工作,学了干了也没用。
是啊,每年高考成绩一公布,家长孩子处心积虑地填报大学志愿,像医学、电气自动化、计算机、外语等都成了热门专业,对比哲学、思政这些专业,填报的倒是寥寥无几,显得冷冷清清。再比如党建工作,那是上至中央下至地方党委高度重视的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建工作更是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在好多人眼里,党建工作仿佛就是收收党费,领着党员花钱搞搞活动,其它时间根本就是梁山军师——无用。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对此,一个家长的话反映了许多人的看法和心声,“老师,能不能帮我劝劝孩子啊,我坚决反对她学哲学,学了有什么用啊?毕业了关键不好找工作?”不好找工作,这是人必须面对的现实,这位家长说的倒也是实情。
不知不觉间,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判断变得越来越简单,似乎生命中遇到的所有人或事都被我们简单地划分为有用或无用。现在整个社会仿佛都以“有用”为标尺,有用学之干之,无用半途而废甚至毫不留情弃之。我们喜欢做那些自认为“有用”的事情,交“有用”的朋友。同时,对觉得没有用的人和事则避而远之,甚至“打入冷宫”。
用,顾名思义,指的是功用、作用。这说明生活中我们对“有用”和“无用”的区分往往是功利和实用导向的。一个事物“有用”说明它能帮助我们达到一些目的,而不代表它有价值、有意义。具体而言,这种区分一方面来自于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像有的人觉得口袋里有钱非常有用,钱能买来许多东西,特别是人得了尿毒症等这样的大病,急需换肾却因为没有钱让病床上的亲人痛苦而束手无策。但有的人却视金钱为粪土。伟人毛泽东交友原则之一就是不谈钱,被誉为我国“导弹之父”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有一句名言“我姓钱,但是我不爱钱”,至今读起来,仍是醍醐灌顶、振聋发聩,令人感慨万千、肃然起敬!另一方面,“有用”和“无用”在一定程度上受社会主流价值趋向的影响。比如,随着网络化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赞叹互联网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我们便认为计算机一类的专业才是有用的专业,而诗歌、散文、哲学、政工这些显得比较“虚”的东西好像学了没用。可别忘了,一曲慷慨激昂的《黄河大合唱》曾让每一个中华儿女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岳飞的一首《满江红.写怀》,激发了多少人的爱国情怀;铁人王振喜的一句“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拼命拿下大油田”的豪迈誓言,成为激励中华儿女拼搏奋进、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强大精神动力。
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的最有力的证明。就拿许多人眼里觉得“无用”的党建政工工作来讲,党建政工工作者精心策划,以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精准扶贫、防汛抢险等这些急、难、险、重工作为载体,搭建好党员发挥作用的舞台,广大党员亮身份、做表率,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就能大大加快工程建设的步伐,老百姓就能早日脱贫致富,洪水所造成的危害就能降到最低,真正赢得老百姓的称赞。相信作为党建政工工作人员所从事的工作从“无用”变为“有用”。
再说,谁能保证“有用”的东西永远有用,而“无用”的东西永远无用呢?人世间的所有事物都处于变化之中,存在着一定的相通性,“有用”和“无用”也是一样。就像那典雅唯美的古诗词,唐代诗人崔护因为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爱情诗便可流芳百世,我们怎可说其无用。每当爱情来临时,谁不想用诗歌来赞美它的美好,来一句“面若桃花”来赞美一下自己心仪之久的妙龄女子?尤其是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让我们重新开始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无数人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腹有诗书气自华”。所以,若干年后当我们回过头,再来看那些无用之物时,也许会惊喜地发现它们重新变得有用了。
因此,世界上许多美妙都是由“无用”之物带来的,一场猝不及防的春雨或许无用,却给人沁人心脾之感;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在给你美的享受的同时,让你体会到阿炳坚强不屈的意志和与命运不屈不挠的抗争;诗词歌赋或许无用,但它可以说出你的心声、抚慰你的心灵,激发你的无穷斗志……老子在《道德经》里也讲“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人的生命包含肉体和精神,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升华。与其一味追求有用之物,不如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无用之物带来的静谧和美好。
因此。当我们花费时间去追逐“有用”,拒绝“无用”之时,不妨让自己学会接纳“无用”。这些看似“虚”的无用的东西,其实都是些精神产品,是人的精神支柱,它不断引领我们向正确的方向和崇高的目标前进。
再从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划分了“有用”“无用”;像有的人觉得口袋里有钱非常有用,钱能买来许多东西。伟人毛泽东交友原则之一就是不谈钱,被誉为我国“导弹之父”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有一句名言“我姓钱,但是我不爱钱”;
“有用”和“无用”在一定程度上受社会主流价值趋向的影响;随着网络化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赞叹互联网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我们便认为计算机一类的专业才是有用的专业,而诗歌、散文、哲学、政工这些显得比较“虚”的东西好像学了没用。
“有用”“无用”的互相转化。人世间的所有事物都处于变化之中,存在着一定的相通性,“有用”和“无用”也是一样。o(* ̄︶ ̄*)o

因此。当我们花费时间去追逐“有用”、拒绝“无用”之时,不妨让自己学会接纳“无用”。这些看似“虚”的无用的东西,其实都是些精神产品,是人的精神支柱,它不断引领我们向正确的方向和崇高的目标前进。
老师领悟的这个境界高!o(* ̄︶ ̄*)o感谢您支持征文,敬茶!远握!o(* ̄︶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