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河●秋】浅议郝树才“气死牛”精神(随笔)
郝树才(1904~1986),祖籍清涧县石嘴驿镇郝家南沟村。出生贫苦,数代打工。幼年时期,举家逃难,落户延长县谭石原村。1935年8月,长途跋涉,赶到永坪,参加红军,编入红25军250团机枪连。193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过榆林桥、劳山、直罗镇、平型关等著名战斗、战役。
1941年,随部队开进南泥湾,执行屯垦任务。初时,郝树才创造日开荒5分的好成绩,后逐日增加,直至刷新纪录的1.5亩。为此,团长号召全团向他看齐。1943年春,部队在甘泉清泉沟举行开荒能手比赛。郝树才挥舞宽1尺、重9斤的特制老镢头,创造了一天开荒4.23亩的全军最高纪录,震动边区,被誉为“气死牛”。边区政府迅速表彰、宣传郝树才,推动大生产运动。是年,郝树才开荒100亩,秋收粗粮20石。他带领的排为全连模范,所在连开荒地2000亩,打粮400石,列全团之首。1943、1945年,两次出席边区劳动英雄代表大会,被授予特等劳动英雄称号,受到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接见。
之后,郝树才跟随部队转战陕北黄土高原;参加了解放大西北的最大战役——宜川瓦子街战斗。兰州解放前,曾化装混进敌军粮库,与我军里应外合,占领了敌军阵地,为解放兰州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郝树才戎马半生,经历大小战斗百余次,两次身负重伤,四次立大功,三次被评为战斗英雄。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郝树才不断进步,担任了营长职务。
兰州解放后,担任甘肃省军区后勤部管理科长的郝树才,自愿携家返乡劳动。他把用作安家费的200元复员费和残废金捐献给村里买役畜和羊仔,然后自己动手,带两个弟弟苦战一冬,挖土窑洞6孔,安家居住。郝树才担任村支书20余年,用“气死牛”精神,感召和带领群众征山治水,改变生产生活条件。1979年,年逾古稀,辞去支书,背上行李,扛起镢头,搬到离村子5里路的窑子湾林场,当起林业员,累计栽植果树800多株。逝世前几日,还在林场劳作;撒手人寰时,衣兜里还装着麦粒和糜子籽。
回乡30多年来,郝树才曾多次出席县、地、省、西北军区和全国先进代表会议。当选为延长县和陕西省党代会、人代会代表,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担任县委委员、地委委员,省五届人大常委等职务。国务院、民政部、西北军政委员会、西北铁路局、陕西和江西省政府、甘肃省人大常委会、省军区等领导机关授予“人民功臣”、“劳动模范”等10余枚奖章和纪念章。郝树才大生产时用过的老镢头,被陈列在中国革命博物馆。1986年5月29日,郝树才因病去世,享年82岁。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民政部副部长邹恩同,陕西省省长李庆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严克伦等领导,发来唁电,送花圈悼念。
郝树才一生,大义凛然,不畏艰险,冲锋在前,铁骨铮铮,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建设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典范和楷模。
郝树才的“气死牛”精神,是对不忘初心、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生动诠释。“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只有通过攻坚克难才能破解。生命荷载的辉煌,只有创造才能铸就。边区大生产运动中,郝树才、吴满友等劳动英雄事迹,鼓舞了边区人民群众,推动了大生产运动,促进了边区经济发展。同时,轰轰烈烈的战斗和建设生活,塑造了郝树才更高更远地人生追求和目标。他用自己的终生努力和奋斗,诠释了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初衷。
郝树才的“气死牛”精神,是埋头苦干精神的生动展示,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1936年1月30日毛泽东视察延长石油厂时,作出了“克服困难,积极支援前线”的重要指示。1944年5月,毛泽东为延长石油厂厂长陈振夏作了“埋头苦干”的亲笔题词。从此,“埋头苦干”与“气死牛”精神声息相合,成为一代代延安乃至全中国人民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深厚、强劲精神动力。
郝树才“气死牛”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郝树才“气死牛”精神,根植于红色土地,流淌在华夏儿女的血脉之中,过去是广大人民群众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精神法宝和力量源泉,在今后实现“中国梦”、“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中,依然是千千万万华夏儿女砥砺前行、顽强拼搏、再创辉煌的不竭动能。
逝者如斯夫。郝树才是生于斯、长于斯、闻名华夏、长眠于斯延长本土的革命前辈、劳动英雄,虽然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但他“气死牛”劳模精神将永远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学习的榜样,做人的典范。
从部队到地方都开展了"向郝树才学习"的活动。1955年复员回乡务农,担任党支部书记20余年,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曾先后被选为延长县党代表大会代表、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延长县县委委员,中共延安地委委员,陕西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以上是我百度到的内容。您写了如此优秀的知名人物!赞。?(?•??•??)?

他“气死牛”劳模精神将永远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学习的榜样,做人的典范。o(* ̄︶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