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河●秋】秦兵马俑博物馆前的沉思(随笔) ——夏游秦兵马俑博物馆
庚子年初秋时节,我从炎热的南昌来到了西安,在一个多云间雨的凉爽日子,慕名前往临潼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去寻古探秘。
随着游客步入景区内,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巨大的半圆型秦字体形篆刻“秦始皇帝陵博物馆”和左边一尊大型立式石雕像,右手掌前伸、形象威武霸气,他就是历史进程中荡平六国,一统江山,头戴皇冠的秦始皇。
这时,游客们纷纷前去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和秦始皇帝陵地宫。我猛然想起“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人孟郊的诗句。觉得乘现代的旅游车去“地宫”虽然比马蹄更疾,可是又能看到什么呢?只怕落个“走马观花”!
感觉游览这座厚重无比的历史文化遗址,就须得有一个沉稳的心态,才能做到细细品味和慢慢感悟。于是,我决定就近进入秦兵马俑一号坑遗址,先睹为快。
一号坑为东西向长方形坑道,长230米,宽62米,面积为14260平方米。坑东西两端有长廊,南北两侧各有一边廊,中间为九条东西向过洞,过洞之间以夯土墙间隔。坑内以车兵为主体,车、步兵成矩阵式联合编队,气势磅礴,十分宏伟。当循序渐进地走过整个榀棚长廊,坑道后面是正在修复有24编号的陶俑映入眼帘……
出了一号坑后门,紧随着游客来到秦兵马俑二号坑遗址,二号坑较一号坑小些,空旷的坑面,被低矮的土墙间隔成块状方形,没有气势汹汹的军阵。只见一尊跪射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左侧绾一发髻,左腿曲蹲,右膝着地,双手置身于右侧作握弓弩待发状。此为至今保存完美完好、状态好的原始陶俑,比起一般陶俑要更加精细,文物原本的彩绘状况极好,真实表现了秦军作战的情景,堪称“幸运星”。
还有将军俑、文官俑、马夫俑、彩陶俑等。兵马俑分步兵俑和骑兵俑两个主要兵种,每个兵种又有士兵、军史和将军的区别。将军俑,头戴燕尾长冠,身披战袍,胸前覆有铠甲,双手相握置于腹前,这是上层武官的真实写照。
随后来到秦兵马俑三号坑遗址,三号坑面积最小,但其在兵马俑中举足轻重。坑道内的军阵排列组合和四名并列马车夫以及马匹阵容,原来它是首脑机关——军阵的指挥系统。
四号坑遗址现少有人参观,因坑内空洞无物,加上大部分已经回填。目前保留仅二十余平方米坑洞上安装玻璃框罩住。据悉,当年秦始皇修建四号坑时,国力已衰,加上战事频繁,由于兵力严重不足,只能将修建坑道的士兵们调往前线,还来不及安放陶俑及陪葬品,随着都城被攻陷,很快秦朝就灭亡了。
当我走出四号坑遗址,思绪依然万千,回溯历史长河,虽然眼下的陵墓被茂林所掩,但这座尘封地下2000多年前的帝王陵究竟埋藏着怎样的秘密,是否像司马迁《史记》记载那样有一个地宫,放置着秦始皇的棺椁,有“宫观百官,奇器珍奇,徒藏满之”或是“事死如事生”?其答案只有将来经考古开掘才能见分晓。
1974年3月,埋葬了2000多年的秦兵马俑破土而出,从此,它们惊艳了时光,也开启了考古学者的寻寻觅觅,由未知到已知的漫长征程。当时他们用探铲和手铲揭开“石滩杨”下埋藏的奥秘,他们修复了第一批陶俑,为兵马俑写第一篇报道,为一号俑坑试装第一榀屋架,迎来了第一位参观兵马俑的外国政要,时任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他高兴地说:“要什么接待呢,让我亲眼看一看,就是最好的接待了。”他兴致勃勃写下贵宾留言:“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
1979年9月10日,叶剑英元帅参观秦始皇兵马俑时,心情激动地挥笔提写“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牌匾。国庆之际,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建成正式开放。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是世界著名的大型遗址博物馆。馆内陈列着经过科学发掘的秦始皇帝陵一、二、三号兵马俑陪葬坑及出土文物。俑坑埋藏陶俑陶马近八千件,兵器数万件,是秦代军事、艺术、科技、文化的宝库,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并作为秦始皇帝陵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秦俑发现的第一报道人,新华社首席记者蔺安稳说:“作为记者,我只是做了一件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陶俑》这篇文章对兵马俑来说,也仅仅是一个开始。”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内有“青铜之冠”描述了一号铜车马和二号铜车马。铜车马是秦始皇陵的大型陪葬铜车马模型,1980年出土于秦始皇陵西侧。共两乘,一前一后排列。经复原,大小约为真人真马的二分之一。制作年代约在陵墓兴建时期,即公元前221~前210年间。
秦皇陵前后修建长达36年之久,先后动用人力70余万,如此浩大的工程,该有多少修墓人为此失去了生命?因有修墓人坑等遗址,它是专门葬施工有绩之人,还是把那些受不了劳役之苦逃跑被抓回,惩罚处死埋在那里?我想,不论是哪种可能,都是死难者的悲哀。
2个多小时的游览,已稍有倦意,我便择树荫下长凳坐下小憩。这时,心情仍未平静。秦兵马俑博物馆前的沉思:“13岁,赢政登基,而10岁的刘邦还在老家爬树。第二年秦始皇开始兴师动众,不惜耗费巨资,为自己建造这极度奢华的陵墓。”联想到他于后人却能留下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气势恢宏巍峨壮观的名胜古迹,让人唏嘘。让人叹为观止。
非常感谢您支持山河征文!敬茶!远握!o(* ̄︶ ̄*)o
容我回来再仔细拜读!再见!o(* ̄︶ ̄*)o

二号坑“二号坑较一号坑小些,空旷的坑面,被低矮的土墙间隔成块状方形,没有气势汹汹的军阵。只见一尊跪射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左侧绾一发髻,左腿曲蹲,右膝着地,双手置身于右侧作握弓弩待发状。此为至今保存完美完好、状态好的原始陶俑,比起一般陶俑要更加精细,文物原本的彩绘状况极好,真实表现了秦军作战的情景,堪称“幸运星”。
还有将军俑、文官俑、马夫俑、彩陶俑等。兵马俑分步兵俑和骑兵俑两个主要兵种,每个兵种又有士兵、军史和将军的区别。将军俑,头戴燕尾长冠,身披战袍,胸前覆有铠甲,双手相握置于腹前,这是上层武官的真实写照。”
三号坑“三号坑面积最小,但其在兵马俑中举足轻重。坑道内的军阵排列组合和四名并列马车夫以及马匹阵容,原来它是首脑机关——军阵的指挥系统。”
四号坑“四号坑遗址现少有人参观,因坑内空洞无物,加上大部分已经回填。目前保留仅二十余平方米坑洞上安装玻璃框罩住。据悉,当年秦始皇修建四号坑时,国力已衰,加上战事频繁,由于兵力严重不足,只能将修建坑道的士兵们调往前线,还来不及安放陶俑及陪葬品,随着都城被攻陷,很快秦朝就灭亡了。”
游览得仔细,描写得细致。向您致敬!学习了!o(* ̄︶ ̄*)o

感谢您支持山河如画!敬茶!远握!o(* ̄︶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