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秋】雁字回时菊花黄(随笔)
中秋后的早晚,已明显感觉到了凉意。太阳向南,天气下;大地降温,地气收。温度天天降低,白色的露珠逐渐凝实,就要化作霜雪了。
微微的凉风里,己在黄落的梧桐叶,让心底禁不住生出又一年将去的感叹。好在,湿地边的金盏菊、万寿菊已经开了,青翠的叶片,金黄的菊瓣,张扬地支撑着秋的生机。
西下的夕阳,静静地倒映在湿地的水中。远远地,一群大雁展翅冲向空中。很快就组成人字形雁阵,忽忽闪闪地飘向南方的天际。和夸父一样,大雁是逐太阳而生的。故乡在西伯利亚和中国的东北,却又离不了太阳的温暖,每年的白露后就会跟随太阳向南,去寻找阳气充足的地方休养生息,以利来年再返回故乡。
闭塞的青少年时代,被困在故乡狭小的天地里,最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每当看见天上飞过的大雁,就会心生羡慕之情。这天生的旅行家,高高地行进在云彩下面,乘风万里,直下看山河,该有着多么丰富多彩的一生。长大后上学工作,飞机、高铁、自驾地转,总算圆了小时远行的梦。现在,远方已不再神秘,心也变得像这秋水,宁静而少波澜。
青苍苍的芦苇随风摆动,正在由寒露向霜降的过渡里慢慢白头。不知诗经中那位在后人的想象里活了三千年,让后世的美女活得没有自信,让天下男人把秋水望穿的所谓伊人,是否已经等在水的那方。水是已经做好了准备。见识了春日桃花的绚烂,经历了夏日艳阳的蒸发,接纳了四方江河的汇流,秋水已变得沉静成熟。正适合映照宛在水中央的伊人,当然还有那在夕阳中穿行而过的大雁。
大雁是神秘的动物,生性胆小谨慎,总是离人远远地,生活在水草丰茂的水的那方,秋向南,春向北,似乎总在关联着诗人心中的爱情。
元好问去并州赴考,行进在汾河边上,听捕雁人说抓获了一只雁杀掉后,那只脱网的伴侣悲鸣着不肯离开,最后竟由空中自投于地而死。大为感动的元好问买下了两只雁,筑雁丘掩埋,留下了著名的雁丘词。“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把对大雁的敬服,以感叹的口气直接引发开来,元好问对爱情直抒胸臆的表达比诗经里的婉约通透多了,终于让人在对伊人几千年的辗转反侧里长舒了一口气。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骞驴嘶。”超越了爱情,苏轼笔下的大雁已变成飘荡而坚定的人生。虽然身不由己,踪迹难定,像鸿雁留在雪地上的趾爪印痕容易随鸿飞雪化。然而,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哪一次人生经历不会在脑海中留下深深的印痕呢?不畏人生无常,只管努力不息就是了。
雁阵远去,渐渐消失不见。从天空收回目光,漫步回家。小道旁盛开的黄菊很自然地引出了记忆中的菊花。小时候,它们就长在家乡的沙岗,田间地头,河边路旁。平常到随处可见,从没引起我特别的注意。上学后读爱莲说,捎带着知道了菊是花之隐逸者,但对其含义却并不真正了解,直到后来认识了爱养菊花的老校长。
刚参加工作时,已退休的老校长还住在学校。他是南方人,文革期间被下放下来。为划清界限,原来的妻子和他离了婚。一个本校的女老师爱慕他的才华,不怕受牵连,和他组建了家庭。平反后,老校长本可以回城市,因为尊重妻子的意愿,就留了下来。
老校长爱养菊花,而且偏爱黄色的金菊。春季适时地施肥浇水,夏天里精心地打杈捉虫,秋深时节就会收获满园的金黄。他工作能力强,人品又好,本有多次升迁的机会,但他都拒绝了。在认真做好校长工作之余,他只管潜心养护他的菊花,精心照顾妻子。他最高兴的事,就是有人向他讨要菊花。每次都会高兴地让人自己挑选,哪怕拿走了院子开得最好的花,他也喜欢。
为什么只种黄色的菊花呢?去找他要菊花,闲谈的时候,我问起来。
其实各色的菊花都好看,不过我的心中,每种花都有属于自己的本色。就像红色应是梅花的本色,白色是莲花的本色,《礼记》里说,“季秋之月,菊有黄华。”菊之华在黄,菊的本色就应是黄色。而且,画家作画,多是把陶渊明东篱下的菊画成黄色。黄色是暖色,也只有黄色的菊花才能温暖隐者那颗孤寂的心。
心中释然,我明白老校长钟情于黄色菊花的原因了。为相爱的女人,宁肯放弃回到家乡。平常以种菊赏菊为乐,人淡如菊。我想,老校长也算是滚滚红尘中的隐者吧。
在老校长的感染下,我也学会了种菊,专种黄色的菊花。菊有黄华。我也终于觉得,黄色才是菊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