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秋里相聚暖(散文)
一
秋风起,秋雨凉。家乡的秋天凉得有些太快,让人猝不及防,然而丝毫却未抵挡我约见李军芳老师,与芳草地文友相聚的滚烫热情。
清晨,睁开朦胧的睡眼,想着李军芳老师就要离开故乡回内蒙,这次再也不能“擦肩而过”了。匆忙打开微信,询问她的行程,得知第二天她就要回去,我一骨碌爬起床,顾不上前一天长途跋涉送孩子上学坐车的劳累和疲惫,火速收拾,中午迫不及待地坐动车赶回通渭,与李老师及文友相聚。
除了工作生活,或许因为文学,我便多了一份心思,这份心思放在秋日里,感觉暖意融融。
初识李军芳老师,源于她辛勤耕耘的陇上芳草地微信公众号和她的那篇阅读量10万+的《远嫁的独》,除了被她的文章深深打动外,更多的是被她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一时有了写作的冲动。一个人喜欢上什么,总是有着渊源的,不必说什么,已经在我的心中萌生了创作的冲动。2018年清明,我回老家,触景生情,写出清明回家的所见所闻及深切感受,抱着试试的态度投了稿,没想到她为我改了标题《清明回家上坟》,发表在《陇上芳草地》,成为我的“处女作”,从此便与她及“芳草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长长的话需要慢慢地说。为了拉长相聚的时间,我们还是选择了吃火锅,边吃边聊,锅内热气腾腾,锅外欢声笑语。我们无话不谈,谈创作初心,侃人间冷暖,道家长里短。不知自己怎么有那么多的话,如倒核桃一样滚滚而出。
李老师和蔼可亲,谦虚低调,说话时总是面带微笑,骨子里流淌着一股文人墨客的高贵气质,给人无限的正能量。朵朵的沉稳老练,小妍的可爱直爽,小魏的文文尔雅,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投缘的人相聚,不必认识,不必说太多,总有暖意绕身。家的温暖可能因为封闭,可以躲过风风雨雨,而与友相处得到的暖意,却是因为开放,打开心扉,欲言则言,随意得让人成了话痨。
二
人到中年,圈子越来越小,不想取悦任何人,只想和自己喜欢的人相聚。
吃完火锅,店内全场人早已散去,我们还未尽兴,又去了朵朵的住地。
一进门,朵朵就为我们烧红枣准备熬罐罐茶,烧焦的枣味香味四溢,真是应验了“吃枣儿不如闻枣儿”的那句古语。李老师亲自为我们熬茶,从她熬茶的娴熟程度,就可以知道她有着极深的茶文化。从来不喝罐罐茶的我,也经不住诱惑,一口一口细细品尝起来,不由发出感叹:罐罐茶熬的是茶,其实品的是人生。
果真,李老师说,慢慢从煮茶去品味文章之道,写出的东西才有味。她只是自言自语,她知道如果面对我说,可能会让我拘谨起来。
朵朵准备了一大堆小吃,核桃,玉米棒,全是家乡的味道。我们边喝茶边剥着吃核桃,感觉从未吃过那么香的核桃喝过那么香的茶,最让人兴奋的是吃上了儿时只有在唱大戏时才能用塑料鞋底换着吃上的糖杆儿,吃出了儿时的味道,仿佛一下子穿越到了童年。
美好的相聚总是感觉很短暂。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离别是为了更好的相聚。眼看就要到了我返回的时间,李老师和小妍非要送我到高铁站。在车站,李老师给我买了一袋荞圈,从背包里掏出一袋母亲给她装的核桃非要让我拿上,我说“老娘给您精心挑选的,这份厚礼我真不能拿”,但最终还是没拗过她。
秋空高得让人跳几个高也够不着,爽爽的风,清清的韵,真像我见到的这些文友。阵风袭来,居然吹下几滴雨,洒在脸上,丝丝寒意,却又像在抚摸,顿生一个感觉,最美的秋的体验,应该是很丰富的。我需要爽朗清澈的秋感,更喜欢暖融融的自我感觉,与罗老师,与那些文友。不是百感交集,而是诗意满满,不想一一剖析,就这样混沌般地享受吧。
这个秋,文学给了我味道,文友给了我温暖。说实在的,一生没有大起大落,遇到合适的人,都成了我波澜起伏的记忆,因为文学,有了启蒙,有了活出精彩的想法。这个秋,好美。
余生很短,愿我们每个人都平安健康,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遇到自己喜欢的朋友。
2020年10月16日首发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