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香】远飞的鸟儿(散文)
一、
我居住的城市,别名鹤城,又称鹤乡,城东二十多公里,是国家级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人间的仙鸟---丹顶鹤,就世代繁衍生息在这里。每到秋深冬临,大鹤会拖儿带女,远飞江苏盐城越冬,至春再来。这里是它们的天堂,是它们的故乡。
丹顶鹤是大型涉禽,俗称“仙鹤”。它仙姿神韵,飘逸高雅,两两结对成为夫妻,一生厮守忠贞不渝。有祥瑞、幸福、长寿、高雅和忠贞的象征。它善舞,轻盈的舞姿,给人以美的雅智。它能唳,空灵的唳声,有欲仙的震撼。“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唐代诗人刘禹锡就被鹤的诗情引到碧宵,激发出豪情万丈。丹顶鹤使他志高怀远,激情澎湃,同时也突现了鹤的神韵和超凡脱俗。
前些年,由于人的原因,丹顶鹤曾一度濒临灭绝,自从建立保护区,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后,情况稍有好转,种群得以扩大。现在的扎龙丹顶鹤繁育基地,有很多育鹤、养鹤、训鹤人。一只只小鹤,被他们精心呵护,长大野化,然后放归自然,成为人间保护这一天赐仙灵的旅游圣地。
放飞的丹顶鹤,如同人的儿女一样,离巢归野,畅游于天地之间,享受自由,自主生活,创下自己的一片天地,奋斗自己的一生。辛苦中有快乐,艰难后有幸福。优胜劣汰是不变的自然法则,上天使基因精益求精,发展进化是颠覆不破的真理。
放飞的丹顶鹤,亦同人一样,思乡恋土。每年丹顶鹤回归,总要绕基地飞行盘旋,一声声唳鸣,划破苍穹,好像在唱响对故乡的情歌,对家的眷恋。鸟儿远飞,人儿远游,不管为生活飞出去多远,故乡始终铭记在心底,哪怕千山万水,异域他乡,始终忘不掉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丹顶鹤很长寿,有资料说;能活到七十岁,与人相似。只要家乡春暖花开,必定按时返回出生之地。
二、
在扎龙湿地出生,成长的满族姑娘徐秀娟,也是一只丹顶鹤,一只扎龙放飞的丹顶鹤,一只真正成仙的丹顶仙鹤。她的故事被拍成电影,谱成歌,感动了许多人,载入到人与自然的史册。
1981年8月,不满十七岁的满族姑娘徐秀娟,因学校高中部停办,因为父亲关系,加入扎龙自然保护区,当了一名临时工。她父亲徐铁林,是我国一位实践经验丰富的养鹤专家,也是扎龙湿地土生土长的人,从小与丹顶鹤相伴,深知鹤的习性、生活规律和筑巢活动区域。成立保护区之始,保护区的牌子就曾借挂在他家的房墙上,理所当然,他是中国第一代养鹤人。
耳濡目染,徐秀娟从小就喜欢丹顶鹤。没成立保护区前,她家中就收养过受伤的野鹤,她与丹顶鹤有很深的感情。
虽是临时工,挣得微薄的工资,但她刻苦,努力,工作认真,不怕苦,不嫌脏,不怕累,加之有文化,很快掌握了丹顶鹤、白枕鹤、蓑羽鹤等珍禽饲养、放牧、繁殖、孵化、育雏的技术。她饲养的幼鹤成活率达到百分之百。并且,还为三部以丹顶鹤为题材的电影当过领飞员,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李鹏等,先后看过她的驯鹤表演,受到称赞。不久,她就成为了基地一名合格的养鹤饲养员,每天,她配合科研人员进行鹤类人工孵化工作,观察仔细,认真记录,多次受到保护区科研人员的赞扬。
1985年,徐秀娟为了丹顶鹤,自费到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系进修。贫困的家,以省吃俭用借钱供她读书,父亲咬紧牙关默默地支持,学校也为她减免了一半学费,可依然为学费所困扰,懂事的徐秀娟,为了节省一天六角钱的伙食费,经常以大饼子、咸菜支撑着她瘦弱的身体。后来人们从她遗留的日记中知道,为了学费,曾数次献血换钱来维持学业。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最后,她以十一门功课中十门功课“优”的成绩,申请提前毕业,受邀到江苏盐城,新筹建的保护区工作。
鸟儿丰满了羽翼,就要飞向蓝天白云,就要飞向更广阔的天地。徐秀娟就像一只鹤,一只成年的美丽仙鹤,带着理想,带热情,飞向大自然,飞到遥远的南方,立志在江苏,这片海滩、滩涂之地,为鹤类的保护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
三、
贴身怀揣三枚正在孵化中的鹤蛋,用体温暂时代替孵化箱,遥遥五千里路,火车、汽车一路劳顿。困了,不敢眨眼,累了,硬挺着,生怕鹤蛋有半点闪失。这是她带给盐城新保护区的礼物,也是一个世界级的人工繁育丹顶鹤的科技课题。没有人知道,徐秀娟对那三枚鹤卵付出了怎样的关爱和辛苦。经过八十三个日日夜夜的细心照料,三只小鹤终于展翅飞向蓝天,为这一仙灵的繁荣昌盛,蹚开一条光明之路,为丹顶仙鹤驻留人间打下良好的基础。徐秀娟深深地爱着这些生灵,丹顶鹤已经成了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对小丹顶鹤来说完成了自己的飞天之梦,可以无拘无束地翱翔蓝天之上。对徐秀娟姑娘来说,放飞的是久系心中的梦,是未来的希望。“四海明月五湖风,飞冲直上凌虚空”。我们的鹤姑娘也放飞了自己的梦想,直冲云天,翱翔环宇。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徐秀娟在江苏盐城,茫茫的海岸滩涂湿地自然保护区,如一个新迁徙来的小鹤,处处感到新鲜,处处感到海阔天空。她全部的心思投入到鹤类的繁育上,攻克一个个难关,为保护、发展丹顶鹤,默默地贡献青春,获得了中外专家的一致好评。被评为保护区先进工作者,被吸收为江苏省动物协会会员,获得市环保局颁发的科技奖。她撰写的论文《越冬地丹顶鹤的半散放饲养》,在第三次全国鹤类保护会议上宣读后,受到与会专家的热情赞扬。
至此,我们的娟子姑娘,真正成长为一只仙鹤,展翅翱翔于祖国湿地,翱翔于世界人与自然的天堂。
后来,她又主动接手白天鹅的研究课题,并利用回扎龙故乡探亲的机会,绕道内蒙古,在同行那里弄来两只白天鹅,自己取名叫“黎明”和“牧仁”。两只白天鹅,徐秀娟倾注满腔心血,象对待亲人一样,呵护、照顾它们,陪伴、护理他们度过一个个危险期,直至它们快乐健康的成长。
9月15日这天,白天鹅“牧仁”和“黎明”挣脱羁留它们的绳索走失。徐秀娟连忙去追寻。海滩、沼泽、茫茫的芦苇丛,顿时变得如此陌生,浩瀚深远,这更使她揪心,生怕她心爱的白天鹅,遭遇不测。直到晚上,“牧仁”被找了回来。可“黎明”依然不见踪影,夜深了,徐秀娟等大家休息后又一次钻进芦苇荡,呼唤着“黎明”,呼唤着她的白天鹅。
第二天,东方刚发白,她再去找,找过很多地方仍然没有踪迹。中午回到基地,喝下半碗稀饭,执意再进芦苇荡,她舍不得自己饲养的白天鹅,担心它被残酷的大自然吞没,她要找到它,帮助它成长为大自然的精灵。
至下午五点回到鹤场时,已疲惫不堪,心力交瘁。人还未坐稳,同事李老爹回来说,西边传来天鹅的叫声,徐秀娟立即与同事小王、小段一起冲出了驻地大门。来到复堆河畔,小王、小殷很快游过了河,去寻找走失的白天鹅。徐秀娟心急,不顾河宽水深,咬牙坚持游到河心,渐感体力不支,只微弱地喊了一声:“我不行了!”一个浪打来,沉没了河底。
四个小时后,黎明找到了,可徐秀娟不见了,这一夜,中国的城市,霓虹闪烁,万家灯火辉煌,人们同往常一样歌舞升平,这一夜,乡村平平静静,万籁俱寂,人们进入了梦乡,可盐城的海滩、茫茫的芦荡里,到处都是“娟---子”!“娟——子”的呼喊声。
我们的仙鹤姑娘,再也没有回应,也许她走的太远,难以听到同事的呼唤;也许她随仙人进入太虚,应邀位列仙班,暂时休整一下疲惫的身体;也许为了她病死的丹顶鹤“龙龙”,去找玉帝论理,被羁留在天庭。我们的仙鹤姑娘,始终没有回应,没有回来。
滩涂的海风,吹动芦苇“沙沙”作响,初生的骄阳映射晶莹的露珠。飞翔在天空的丹顶鹤,惦念她,一声声唳鸣,破空传来,寄托无限的哀思和呼唤。白天鹅“黎明”和“牧仁”,烦躁不安,似是懊悔,也许在期盼养育他们的主人。
而远在几千里之外的北方扎龙保护区,她曾经喂养、保护过,与她有深厚感情的丹顶鹤“赖毛子”,此刻,似乎冥冥之中有所感应,突然茶饭不思,一个劲地对着南方悲鸣,不久,无疾而终。
杜鹃啼血天泣雨,芦荡悲歌水静流。父亲徐铁林很快得到女儿不幸的消息,悲痛不已,满含老泪将“赖毛子”,跟徐秀娟的遗物,一起下葬到房前的一块地上,睹物思人,他想与女儿永远相伴,要女儿永远留在自己身边。
四、
“走过那条小河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曾经来过/走过那片芦苇坡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留下一首歌/为何片片白云悄悄落泪/为何阵阵风儿为她诉说/还有一群丹顶鹤轻轻地轻轻地飞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歌词)
年仅二十三岁,花季青春的娟子轻轻地经走了,为了自然,为了丹顶鹤,为了白天鹅。她的灵魂也许化成为仙姿俊雅的丹顶鹤,也许化成为美丽高贵的白天鹅,永远留在人间,永远给人们送来美丽和诗韵。
据说,当第二天人们从河中打捞出徐秀娟的遗体时,两只丹顶鹤徘徊在她的身边,不停地低下带着红冠的头,用长长的尖缘整理着她湿淋淋的衣服。
据说,那天天空中恰巧出现日全食,老天也似乎不忍睁眼观看这人间悲痛的场面。
据说,那年清明节,一群丹顶鹤横空北上故乡时,在徐秀娟墓前久久盘旋,声声悲鸣,似乎是相邀她的灵魂一同返回故乡。
娟子是父母远飞的鸟,是远飞的丹顶鹤,飞到大千世界,飞到天堂,飞到人们向往的仙境圣地。尽管没再飞回来,羽化成神成仙,成为不朽,成为人们心中的敬仰和怀念,成为父母沉痛的骄傲。
到过盐城国家自然保护区的人,都会在管理处楼前,看到洁白无瑕的徐秀娟雕像,她身旁是几只风姿优雅、头顶鲜红的丹顶鹤。纯真美丽的姑娘正用双手亲呢地抚摸着丹顶鹤,是那样情深亲密,是那样的恋恋不舍,凝成美丽的永恒。
烈士(国家后来追认她为烈士)的魂灵永远守候着这片大自然,永远守候着仙姿妙灵的丹顶鹤,永远是父母远飞的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