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灵】情在深处(散文)

编辑推荐 【心灵】情在深处(散文)


作者:史祖诚 秀才,1408.1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04发表时间:2020-11-06 20:40:53

握到了他的手,那一刻,我感到了非常有温度。
   他叫李东兴,《太行山抗战文化史料简辑》编著,他写了一本好书,这是他为我们一路带来,又一路走进。
   深秋时节,太行山色是红黄相间,这是气候交替杰作。五谷丰登洋溢在农家院落,是画非画,真真实实。秋耕已开始了,各种类型的拖拉机在浊漳两岸唱着交响乐曲,铁铧翻起泥土浪,好一番大写意。
   这是2020年10月31号,武乡作家协会亲往本县上下北漳武乡文村进行采风,我作为会员与同仁们踏上了这一路行程。
   假说这里有十八弯,假说这里有千年槐,其实这三抱老槐在眼前。
   老树新花今又开,光阴一去近百年,
   鲁艺精神今还在,情在深处听惊雷……
   在老槐树下车停下来,今天是老孙开车,那个连翘花开黄漫漫,一壶老酒惹人醉,我真怕他酒驾,闻了闻,只有酸味没酒味,开车一定很顺利,老伴给他零花费,饿了买袋方便面。
   “老史呀,你别捣蛋,公事咱要公事办。”
   老孙一本正经,我不敢再多言了,你的书,我领会了,千倍万倍下功夫,你能得上一等奖,请我喝酒没照办?
   走进下北漳,办事不要慌。
   闲话少说,咱就书归正传。
   在村中,一首《逃难歌》正演,那歌词在唱:家住武东县,四区胡峦岭,为了拣条命,带上转移证,男人担一担,女人挎一蓝,逃难往出走,心里发了愁。逃难上了路,娃娃抱在怀,日本鬼子搅扰咱,不能在家中,转移到后山里,就是难呀!今天逃难往出走,甚时往回返,不知逃难到那里呀,留下不难,哭了一声好牺惶,饿死俺的孩。
   声声在流泪,擦起来永不完,这就是山圪梁梁打酸枣,一步一步多坎坷,这样的岁月怎难熬。这是歌是泪,狠的日本鬼子在心圪道道……
   如果把歌当一个情景的描绘,那是一个回忆的现场,将展现我们的眼前:1943年敌人占蟠龙的情景,过之表演,胜之表演,那是战争,相当残酷。那个村村庄庄无不是这样,那炮火硝烟,刺刀子弹,杀人烧房,无不是这样,留在人们的心间。今天的下北漳人,在和平的时代,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迈向新时代的征途,回过头来,拨开封尘的记忆,牢记历史,不忘初心,真的是难能可贵,把精神弘扬开拓,使战地黄花分外香。
  
   音响还在播放,我们的团友还在不间断的采访之中……
   今年以来,我们的文学团队在连续不断作战中,今天到此更有一项坚强的工作任务。下北漳是一个文村,而且是红色文村,要多层面多视角,要主动出击,善于挖掘眚素材,老中青三个方面全力进军。重点人物,重点知情对象,在访必访,不青蜓点水,宏观微观加力而为。
   由于近来的采访者之多,北京的上海的,全国各地的都有,他们还是做了许多作业。
   李东兴的开篇首白,好一番代言,开启了纲举目张,又是一幅图表解读,他声情并茂,紧紧扣动了我们的心灵。
   他说:我是太行山人,生在武乡,长在浊漳岸畔的下北漳村,血脉里自带着红色基因和侠义柔肠。上世纪80年代参军入伍,虽身在外地,心似乎始终搁在家乡。
   抗日战争时期,我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一二九师、抗日军政大学等重要党政军机关在武乡长期扎驻,武乡成为华北抗战的司令部和指挥中枢。
   在毛主席主持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八路军东渡黄河,挺进太行山建立抗日根据地,1939秋,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野战政治部决定在前方创建一所专门培养抗日文艺干部学校。参照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模式设立,就叫鲁迅艺术学校,简称:鲁艺。校址选定武乡县下北漳村,由李伯钊负责主持筹建。
   ……
   为了回忆那光辉的岁月,我们静静地听着:七十多年前,由李伯钊、洪荒、罗工柳、陈铁耕、黄山定、安波、伊淋、彦涵、尤韵等30多位艺术家由延安和全国各地奔赴太行山抗日根据地,投身于伟大的民族解放事业。他们在艰难困苦的环境条件下,画画,演出,木刻创作,以笔为抢,在前线,在后方,在乡村,无不留下他们的足迹和身影。
  
   先说想当年八路军鲁艺住进来,村里人这家请那家让,腾出来房子窑洞,生活区和实物,大家想一想,就象是闹家,什么都离不了,亲戚邻家还得帮照。那年来是秋天时候,住下来就到了冬天。北方冬寒,不是下雪就是刮风,取暖就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这些鲁艺八路军,多数是在南方来的,穿的是草鞋,住的是冷房行吗?
   鲁艺的同志们每天是上课,排演,工作,业余还得要上山拣柴,有时实在赶不上忙不过来,无办法只的睡冷冰房,冷的只打战。房东一发现,那就心疼不得了,人都是娘养的,将心比心还不一样。当时的情景正如朱总司令写的:伫马太行侧,十月雪飞白,战士仍衣单,夜夜杀倭贼。
   面对这种情况,房东和邻居们实在忍不过,他们主动给煤炭和柴禾,知道她们忙,时不时的照火,只怕她们回家冷着了。她们说:“大娘,大婶们,对不起你们了!”
   她们说:“咱们是一家人,还能说两家话,我们看你们年纪轻轻的,肯定在家没吃过苦,现在为了革命,为了打日本鬼子,离开家,这是为了什么?”
   大娘的话,把她们问住了,抱住大娘,流着坚强的眼泪……
   房东邻居们的又一行为,得到妇救会的支持,大家组织起来,开始为他们做军鞋,这个军鞋有两种样式,行军式和演出式,各有其妙。单说这演出式,有各种品调,尽翻花样色彩,在鞋帮上大做文章。有双龙双凤的,双鱼双燕的,喜鹊登梅的,莲花戏水的,五子登科的,一般的如流水斜纹,富贵不断头。这些便于扭秧歌,舞蹈,踢足球等等。
   这些年轻的演员们一见如获至宝,平日不穿,演出时用到,说这里的妇女们手巧,唱起来这是家乡美,心里乐淘淘……
  
   为了抗日,军民一家亲,互相吸取艺术原素,如秧歌,山歌,地方曲艺等,使抗日文化与当地紧密结合、如:拥军爱民一家亲。大红枣儿送亲人。四月里,菜花香,花香引蜂下北漳,山山水水都加彩,春风阵阵写文章。
  
   昨天已经过去,今天继往开来,红村有红村的特别,红村有红村的精神,是不是今天有了红村之誉,本作者才加砖添瓦,浓墨重彩。鲁艺旧址的存在是和下北漳村人的坚守分不开的。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的生活有了一定的改变,鲁艺当年的房屋是村民的住宅,看到别的村推了旧的,要修建新的,什么高楼大厦,钢筋混凝土,新式结构在所之有,我们是不是也那样,跟不上时代,是不是那样酸寒,找个新媳妇那样看不上。少数人有这样的想法,多数人不是这样,他们和鲁艺有情结,我们要坚持坚守。村委会出台了一个新的举措,谁要在这里重修,可以新批宅基地到村安排的地方,如坚持在这里可在这里维修,以旧修旧,不变花样,保持原状原貌。这样一来就稳定了心,保住了根,你也高兴,他也顺心,两者其美。
  
   坚守是一种精神,坚守会迎来满目春天。
   这些年来有许多外地人来专访,特别是鲁艺的后人,千里迢迢寻到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然后寻到鲁艺旧址下北漳村,因为他的革命前辈在这里生活战斗过,那种情感终生难忘。他们有个说法,到山西洪洞大槐树是为了寻根问祖,这里也有一棵大槐树,我们是为了寻找革命的遗迹,这不是一脉相承的吗?
  
   早在六年前(2015年),鲁艺木刻艺术家,中国艺术协会副会长,抗战前方木刻厂厂长彦涵在他生命最后的一年,在病床上吩咐他的儿子,眼看我已经快不行了,有一件事情千万必须要办。这是一件什么事情?
   抗日战争时期,彦涵和其它鲁艺工作者一样奔赴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在武乡下北漳参加鲁艺文化学校,与他的夫人白炎在这里结了婚,一年后生下了他的大儿子,在战争年代生儿育女是影响工作,其它事情接踪而来,非常困难和不便。在这种情况下,将大儿子转交给乡下奶妈,抗战结束后由李伯钊将其子接送于他夫妻。
   由于他在这里工作战斗与下北漳有深厚的感情,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工作脱不开身,不能回访老根据地,但这个思想还在。又过了多年,早该要去了,但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受到了批判斗争,打成了文艺黑邦,蒙受了不白之冤,身心备受摧残。文革结束后,他恢复了名誉和工作,为了工作他又脱不开身,只到在病床上,他才哭的对不起,来不及回太行山武乡。由于长子身体不好,只好让二子完成他这个遗愿。他在吩咐中讲了鲁艺的所在地,在什么地方住的,房东是谁,等等……
  
   听了这些话,我们会有什么感想?
   没有共产党和八路军,就没有新中国,新中国是在走出来的。同样没有八路军,就没有太行山抗日根据地,没有根据地就没有我们今天。
  
   今天的年青人要想了解新中国是怎样走来的,鲁艺后人重返太行山回访,自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回访的人数团体开始升温,这对当地政府出了一个命题,我们怎样把这个工作做好,做到位,接待好,不能不是一个重要议题。
   下北漳人,乡村党村组织就开始做这项工作,以密切联系群众为笫一抓手,从笫一材料入手进行立谱登记,把老党员老干部年高群众进行培训,当作国宝,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才有了旧址的整理修缮,以卫生干净,院墙补修,原物还踪,和当年的面貌真是。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自古以来中国人有一种情结和老俗话:物见主人会说话,人见旧屋才生情。只有还回当年梦,更为还回当年情。下北漳人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以情还情,以情还亲。就象母亲见了儿子,儿子看见母亲。
   据下北漳人说,前不久,当年鲁艺学校校长李伯钊后人孙子辈来前访,来前做了准备工作,要访什么,到什么地方,还需要访什么人,一一作了吩咐,为的是满载而归。
   这次回访,我们接待虽然成功,通过细细考量,存在的问题不少,还需要群策群力,从长计议。首先提到的是:军民一家亲是一个主版主块,今后我们的联系发展,要在这方面做好作业做好文章。
   鲁艺在本村时,谁家没和他们相处,互相帮助,这里的事情和故事很多很丰富,要发动大家回忆,讲谈写,广泛收集,深度挖掘,一家一篇,很会可以做到的。这不是作者有意在策划,而是真需要这样做。
  
   鲁艺精神今还在,情在深处听惊雷。
   鲁艺的精神是八路军精神,八路军精神是太行山精神,太行山精神是中国精神。
   我在本文写作时,首先想到的是这些精神,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无穷的力量是无敌的。毛主席在1938年十月题词:发展抗战文艺,振奋军民,争取最后胜利。为了抗战胜利,我们就需要这种精神。
   鲁艺创建以来本着革命文艺精神,出版书籍,文艺演出,艺术创作,以精神食粮武装军队,向人民群众宣传,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通过鲁艺这个大学,培养了大批的文艺人才,分配各军队基层,在行军路上,在激战前夕,穿越火线各个战地,进行艺术表演和宣传,队员们挂过彩流过血,还参加战场救护,运转伤员……
  
   文以情为力,通过文艺工作者宣传,产生的是大炮机枪,手榴弹,打击敌人,保护根据地与人民。
   我们情在深处
   回望历史的踪迹
   别看到的是文字,歌舞,木刻
   图文,照片,快扳,二胡,剪刀
   在前方战线,在百团大战
   打的敌人落花流水
   打出了人民军队的实力威风
   一块块的敌占区被解放出来
   这不是惊雷吗
   这个惊雷
   只有在用心之处
   用情之处
   深情之处
   我们的喜悦
   无不是胜利的惊雷
   我们武装了人民军队
   我们走出了阵地
   走出了战壕
   打走日本蒋介石
   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一切都是回响的惊雷
   ……
   情在深处,才能不忘抗战之心,文化之根。
   鲁艺,我们不能忘却,需要弘扬光大,继续前行!
  

共 458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品,作者用朴实的语言述说了当年鲁艺在这里时的点点滴滴,把我们的心也带到了那个时代。作品语言朴实,就像是脚下的大地,虽然没有那些花哨的东西,但却给我们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通过这些生动的描述,我们看到了当年那些艺术家们,是怎样用手里的笔和刻刀,投身于抗日战争中的。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艺术作品对于革命事业的重要性。作品不仅仅是朴实的,甚至还带着点诙谐和俏皮,更增加了散文的可读性。感谢作者带来的稿件,期待更多作品问世。【编辑:透明秋语】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0-11-06 20:41:17
  拜读了,点赞。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2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0-11-06 20:41:39
  期待更多佳作呈现。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3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20-11-06 20:41:56
  问候朋友创作快乐!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4 楼        文友:黄皮人        2020-11-06 21:14:07
  拜读了!大作,令我们看到了当年的鲁艺。
北京市某机关退休人员,多年来喜欢文学,并尝试创作了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和散文。退休后,热衷于旅游,并撰写了大量的游记,诚与文学爱好者结识,以提高文学素养,丰富老年生活。
5 楼        文友:黄皮人        2020-11-06 21:14:49
  好深的情,好真的意!
北京市某机关退休人员,多年来喜欢文学,并尝试创作了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和散文。退休后,热衷于旅游,并撰写了大量的游记,诚与文学爱好者结识,以提高文学素养,丰富老年生活。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