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写手奖励赛】饮马沟拾趣(散文)
一座山若没有水的滋润,便会缺少生气;一个地方若没有文化的涵养,便会缺少灵气。这是黄河岸边一个极普通的壕沟,裸露的黄土,稀稀落落的灌木,萋萋的杂草,只是因为附丽了《三国演义》中吕布曾在此地饮马的传说,竟然也变得灵动起来。
这里紧邻虎牢关。而虎牢关前演绎的“三英战吕布”的三国故事,大多数人耳熟能详。相传吕布正是在这里屯兵休整后,精神抖擞,飞身上马来到虎牢关前,才上演了那样一场精彩绝伦的巅峰对决。从此,这里留下了吕布的传说。从此,这里有了饮马沟的名称。
道路两侧的大型浮雕,讲述的是“三国”群雄的事迹;步道两边的栏杆上,雕刻着有关“三国”的成语和故事;处处体现的“三国”文化似乎让我们穿越时空,再看看那段波谲云诡的历史风云。耳边,仿佛回响起《历史的天空》——
暗淡了刀光剑影,
远去了鼓角争鸣,
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湮没了黄尘古道,
荒芜了烽火边城,
岁月啊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
或许,景区开发者的初心正是要借助“三国”故事,试图打造出这里的看点和亮点。的确,在这里可以赏黄河美景,目通百里,心旷神怡;可以品三国故事,思接千载,鉴古喻今。
对于吕布,我更多的是从小说中得到的印象:势利多变,忘恩负义,有勇无谋。这样的性格、品行自然不讨人喜欢。但他骁勇善战,被称为“三国第一猛将”,民间至今还流传“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说法,这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临悬崖处坐落着吕布雕像,约5、6米高。吕布头戴金冠,高举方天画戟,身跨赤兔战马,意气风发。赤兔马伸颈长嘶,鬃毛直竖,腾空跃起。雕像生铁铸就,造型丰满,气势非凡,凸显吕布“飞将”气概。雕像的基座上刻有吕布生平介绍,还有几句赞美诗:
器宇轩昂七尺汉,剑眉虎目胜潘安。
自幼习武艺精湛,博得勇名宇内冠。
千军万马一将在,探囊取物有何难?
良驹赤兔添虎翼,方天画戟丧敌胆。
这样一个鲜明、生动的历史人物,就这样留在这里,是非功过,自任后人评说。
饮马亭依崖而立,凌虚御空。坐落于绿树鲜花丛中,犹如玉宇琼楼。这是一座两层六角亭,朱栏玉砌,飞檐翘角。拾级而上,既有“更上一层楼”的豁然开朗,又有“凭高望远思悠哉”的飘逸洒脱。
凭栏远眺,目极八荒。南面,相邻的沿黄公路宛如一条飘带横贯东西。不远处,高低错落的村落楼房掩映在葱茏绿树丛中。再远处,群山连绵,白云悠悠。北面,碧野千里,远处巍巍太行山若隐若现。黄河从西方浩浩荡荡而来,奔流不息。绵延的邙岭耸立岸边,大大小小的土岭、沟壕参差交错,高低俯仰。再看脚下,黄水滚滚,浪花飞溅。正值盛夏,黄河水暴涨,一片汪洋。一只汽艇沿河岸游弋,几只白鹭在半空飞鸣。
夏日炎炎,饮马亭上却是凉风阵阵。初时,清爽怡人,喜气洋洋;不一会儿却有点儿经受不住,想要瑟瑟发抖。从饮马亭下来,沿步道斜行,下落河滩,再一次近距离感受黄河的滔滔气势。
站在高高的坝头上,看浊浪汹涌,迎面而来,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土腥味儿。滔滔洪流裹挟大量的泥沙、杂物顺流而下。波浪打起滚儿,涌起涟漪,溅起浪花,奔涌着,低吟着,咆哮着,不时地冲上堤坝,飞沫落在身上。脚下的堤坝似乎在颤动,不远处又传来河沿坍塌的扑簌声音,让人不寒而栗。
离开河沿,沿堤坝林阴道往前走。这边的芦苇荡里,却是风平浪静,波光粼粼。青荷圆圆,白鹭翩翩,垂柳袅袅,蒲苇亭亭,几个垂钓者悠闲地坐在柳阴下,仿佛一幅静谧的水墨画。走在堤坝上,我忽然发现左右两边呈现的是两道完全不同的风景。剽悍与温柔,豪放与婉约,粗野与文雅,喧嚣与安静,剧烈与祥和,对比是那么强烈,却又是那么和谐地交织在一起,渲染出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黄河风光。
也许,旅行的意义就在于不经意间捡拾一些美妙的风景,让平淡的生活得到乐趣和补充,让心灵得到慰藉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