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摆渡】绿色家园里的防火意识(随笔)
也许是因为出生于山区,对绿水青山有一份特有的情怀;也许是因为大花园建设的号角长鸣于耳,美好的蓝图已蕴藏于心。当我读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一文时不禁眼前一亮,习总书记的这篇文章亲切动人,更能催人奋进。特别是读到,“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时,一幅美好的“江山如画”,仿佛就在眼前,让人有些如痴如醉之感。
祖国江山如画,我们江山市不也正行进在如画般的大花园建设中吗?是的,这样的美景要靠我们去奋斗而实现!
如何去奋斗?大花园中离不了树,离不了绿色植被,而且树是其中特别重要的部分。就这个部分,本人拙见,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建保并举,持之以恒!建,不言而喻,即从无到有,每年的绿化造林不就是吗?保,意也明了,即有的不要毁之,要对各种破坏行为和现象持续遏制、打击。前者,不必赘述,后者,我想着重谈谈森林消防这事儿。
森林消防,一面是预防,一面是扑救,够成一个整体。当然预防为主,做不好预防,火灾频发,扑救就会无能为力。而扑救力量也要准备充分,“枕戈待旦”,做到一旦有“火”,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实现打早打小打了的目标。
我们江山,这些年来,两方面的成绩都有目共睹。何必谈枯燥的数字,走出家门,不论是城区,还是乡下,目力所及,那涛涛绿色就是最有力的见证。
然而过往的成绩,并不代表已经完美无缺,更不意味可以高枕无忧。
当我们驱车穿行于境内的各种等级的公路上时,有时的一掠而过,但还会捕捉到这样的画面,那沿路的山上,茫茫葱绿中有突然一块不协调的焦黄色镶嵌其间。这样的不协调,就如人头上长了癞痢,脸上有了伤疤,崭新的衣服上补了破布丁,那就是被火烧过留下的痕迹——格外刺眼。本地人如我,心中就生出一份痛,外地人如游客,是否有了一丝不良观感,我不得而知。当然,这还好只是一小块,大概无伤大雅。但是,透过现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森林火情、火灾并没有远离而去,这个恶魔还会不时偷袭,如果扑救机制灵敏,就能很好地将其扼杀在“小”的状态,没有蔓延成大火灾。由此可见,森林消防要常抓不懈警钟常鸣。
森林火灾自然引发的占少数,人为不慎引起的占绝大多数,十之有八九。因此,抓好人这个因素是关键。实事求是地说,经过多年的反复宣传教育、采取各种有效的防范措施,严厉打击火灾肇事人员,人们的防火意识普遍提高,人为引起火灾有所减少,但一些危险的思想认识和错误行为还在一些人中存在。比如上坟祭祖吧,根深蒂固的风俗习惯有些人就不容易改变,烧纸、点香、点蜡烛、放鞭炮等一应俱全,更抱有一种侥幸心理,在极易引起火灾的情况下“胆大妄为”,于是令其意外的事可能就发生了——火种随着风窜入森林疯狂地肆虐起来,脆弱的森林遭殃了。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观念不改变,人为引起的火灾就难以根绝。仍以上坟为例,还是要以科学的思想占领人们的头脑。祭奠先人主要的目的是一种缅怀,表示活着的人没有忘记他们,而不应是什么给他们送吃送穿送钱送物,更不是乞求他们的在天之灵来保佑“升官发财”之类。如此意识如果深入人心,我们已倡导多年的鲜花祭祖岂不成为自觉的行动,这类森林火灾不就少之又少甚至于零?以此类推,许多东西,都要与时俱进,破旧立新。移风易俗也就水到渠成。在观念更新上,有关部门当然须加强引导、督导,但我们作为社会和家乡的主人,每个人不应只是被动的接受者,甚至觉得与我无关,而是要“从我做起”,年轻人更应做长辈的榜样,而不是被落后的风俗牵着走做“帮凶”。
百分百地做到无人为森林火灾,作为一种理想的目标追求是应该的。但作为底线思维,必须常态化地准备好救火力量,所谓有备无患。不是吗?百密还有一疏,何况还有少数自然引发的火灾呀?值得骄傲的是,我市组建民间森林消防队伍很有成绩,基本上能把发生的森林火灾较快扑灭,把损失降到最低。但据悉,队伍建设面临人力资源不足等潜在的问题。因此,未雨绸缪、提前谋划是必要之举,只有这样,才能近忧解远愁。“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火一起,就灭之。
做好森林消防,是大花园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一地三区”建设的有机组成,是生态文明建的应有之义。当人们享受江山美景的时刻,也就是验收森林消防成果的时刻,同时是值得庆贺的时刻。
(经百度搜索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