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香】槐花飘香(散文) ——故乡记忆之四
一
刺槐树,又叫洋槐树。据说原是近代由国外引进,为区别国槐,故称洋槐。因它适应黄土地和中原气候,木材坚硬,生长迅速,所以华北平原、黄淮流域广泛普遍栽种。
每年春天,万物复苏,榆树钱儿刚刚落下,刺槐花儿即盛情开放。那一嘟噜、一簇簇、一团团、一树树,水仙样清灵的槐花,像云絮挂在槐树绿叶细枝中,白的可爱,白的纯净。
到此季节,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槐花味,淡淡的香,融融的甜,清清的爽,随春风入户,随暖意入心,引人向往,勾人食欲。“谢尽芳菲四月中,忽来清气透帘笼。寻香看取邻家树,照耀繁华流雪风”。我已不记得,是那位诗人的古韵一绝,把槐花比雪,赋出了槐花韵味和精神。
儿时年代,人们的生活普遍都很艰难,每到春天,眼巴巴地期待着槐花盛开。到时采摘一些,拌上地瓜面,上锅蒸,加上盐,调点蒜泥,黑、白、青混杂,当饭又当菜;香、甜、辣、咸,吃起来糯口、充饥,人人都喜欢。虽不是美味,但那年月能吃上它,很心满意足,感觉津津有味,不亚于今天过年的鱼肉珍馐。
槐花是大自然的恩惠,天赐之食,人那肯放过,那时,树林中,刺槐树下,很多人都会采集槐花,也着实使一方人度过饥荒,看到希望。
二
在我的故乡,采槐花最好去处是村西的古老大堤。
村西不远,静卧一条古老、巍峨的黄河古堤,平地筑起,高达五六丈,上宽几十米,黄土堆成,西南东北蜿蜒几百里,堤内(以我故乡而论)是黄土飞沙,堤外是黄淤黏土,泾渭分明,想必是黄河的杰作。此堤现在离黄河甚远,看来对黄河已不再起作用,只是仍然归属于黄河修防处,当地政府是无权动土经营的。
古堤名叫“金堤”,为何年何人所修,不得而知。相传是秦始皇“跑马修堤”。说是:当年黄河情况危急,秦皇帝命官员骑马通过,让百姓必须马过堤成。为了赶时间,他们施展法术,定住天上的太阳不下落,以至筑堤人一天吃十几顿饭,还饿死、累死不少的人。
传说毕竟是传说,但也反映了防范黄河的必要性,和黄河情况的紧急程度,以及人们付出的辛苦和艰难。也许后来黄河改道,此堤不再起直接的作用,但历朝历代,依然加固,修缮,防患于未然。
时至近代,堤上遍植刺槐之树,经年长得高大挺拔,郁郁葱葱,像一条绿色长城,蜿蜒在一马平川的黄河平原上。花开季节,更是如玉如雪,似琼花似白云,香风阵阵,蜂飞蝶舞,莺燕穿空,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之所以叫做“刺槐”,是其枝条上长满尖刺,扎到手,火辣辣的疼。但槐花开的喜人,一嘟噜一串,花朵粉白,心蕊嫩黄,像一个个小蝴蝶,展翅欲飞,特有的幽香,带些甜丝丝的味道,引得蜜蜂飞绕,趋花采蜜。也引的我们猴儿少年,每天放学之后,结伙而来,偷偷采集槐花。
那时候,负责我村管护段的是荣誉退伍军人四爷,他为人铁面无私,工作认真负责,严格执行黄河修防处规定的,“绝不允许破坏金堤上的一草一木”。平时我们在堤上割草,被他捉住,一定会被骂个狗血喷头。如果偷懒耍滑,贪玩没去割草,想弄些树枝条回家交差。若被他抓住,轻者被没收工具,重者要家长来领人,训教再三,甚至罚款,所以,我们都很惧怕他。但槐花的诱惑,也使我们与他斗智斗勇。往往三五人结伙,派一人监视四爷,规定打胡哨为号。直声,代表四爷来了,注意隐蔽;花声,为我们被发现了,赶快逃跑。
常常是,四爷听到哨声,就会立地站住,高喊几声:“爱护金堤,保护树木,毁坏枝条,要受处罚。”喊过之后,顺原路返回他的护堤小屋。也许是怜悯村民生活艰苦,每年槐花开时,他都会网开一面,脾气出奇的好。
“槐花香,槐树槐,槐树底下搭戏台。人家亲人全来了,我的亲人还没来。”记忆里,村中半瞎眼的三老妈妈(鲁西南对老年女人的贬称),经常去金堤上捡拾风落下的干树枝,回家做烧火柴。她用裹脚布带,捆成一捆,驮在佝偻的背上,颠着小脚,靠路边蹒跚慢行,嘴里不住地念叨着,她不知重复了多少遍的歌谣。
对于三老妈妈,我们年纪小,只听说他新婚不久,也是在槐花盛开的时候,丈夫就被中央军拉了壮丁,一来二去混到营长,淮海战役后,随蒋介石军队去了台湾,几十年再没音信,生死不知。年轻的她也不改嫁,拉扯丈夫遗腹闺女,艰难地生活。后来政府来人动员她离婚,与丈夫划清界限,她说:“我明媒正娶,生是他家人,死是他家鬼,他活不见影,死没见尸,没界限可划”,因此被打入“黑五类”,处处低人一等。
冬去春来,槐花开了一茬又一茬,岁月也使她从少妇变成老人,一双美丽的眼睛,也不知是因为长期哭泣,还是疾病,反正是半瞎不瞎,勉强能看路,生活很是艰难。再后来,闺女长大嫁人,就剩她孤寡一个,苦守老屋,艰难度日。
既然是“黑五类”,我们这些无产阶级的少年“红小兵”,就认定她是坏人,有时捉弄她,追着喊“瞎子蒋军婆”。她既不恼怒,也不理不睬,好像与她无关,也好像默默认可。有时被四爷遇到,他会大声骂我们:“滚!滚!小兔子们,懂得什么是三七二十一?”以至我们跑远后不服地议论:“还荣誉老军人呢,阶级立场哪里去了?与蒋军婆合穿一条裤子。”
遇到我们上树采槐花,三老妈妈就在树下捡拾我们掉落在地上的,惹得我们大声呵斥,连声驱赶,生怕她的捣乱,招来四爷,就麻烦了。但她怎么赶,她就是不走。
“小兔崽子,又来了,这回非得抓住你们,送交黄河段去!”突然,四爷真的被她招来,老远就听见大声叫骂,声音甚是威严。
四爷当然抓不到我们,也许他根本就没想抓我们,不然不会那么远就先开叫骂,好像是在通知我们快逃。但是,也吓我们一惊,丢盔卸甲,仓皇而逃,采到的槐花大部分丢弃遗落。
转过一大圈后,偷偷溜回来,发现,我们的刚才的战利品,全部归了三老妈妈。四爷仍在堤路上转悠,对三老妈妈好像视而不见,对我们可是吓得不敢再出头。
三
又是一年槐花开,记得那年布谷鸟叫得特别欢,声音特别响亮、动听。槐花也开得比往年早,比往年盛。金堤槐树上,远远望去就像落满洁白的鸽子,白花花,一片又一片,在春风中飘出沁人心脾的清香。大风吹过,又如白云翻滚,浪花连连。风摇落下的槐花,如雪花飘摇,似蝴蝶翩跹,扬扬撒撒使春天更充满了诗情画意。
我也长大了些,远读高中,没有时间再去采摘槐花。每当骑车在金堤上经过,总喜欢一手掌车把,一手趁机撸些槐花,或塞到嘴里,咀嚼槐花甜甜的滋味,或放到鼻下使劲闻,甜融融的清香,直达心底。有时骑在车上迎空一扬,像放飞了一群蝴蝶,看它们从身边匆匆飞过,感到无比惬意和浪漫。
毕业后去了大东北,离开了故乡,离开了槐树,很多年没有再见到槐花盛开,没有再闻到槐花清香(东北没有槐树)。每到春天,心里总想起槐树上那片片白云,怀念槐花蒸饭,怀念那诱人的幽香。曾几次去商店,问有没有槐花蜂蜜,想以此来回味对槐花的眷恋,寄托对故乡的思念。
“要问祖先在哪里,山西洪洞大槐树”,这句话,小时候就经常听大人说过,后来才知道,大槐树是千年民族大迁徙的见证,是当今亿万华夏人,寻祖问根的标志,是中华之根,是民族之祖魂。
大槐树之槐,当然是国槐,土生土长的中国之槐。它与刺槐有所不同,虽然花不如刺槐,但树形比刺槐漂亮,也比刺槐高大,魁梧、长寿。故乡人称之为“大槐”,我的故乡也有种植,特别耐干旱和贫瘠土地。花和种子可以吃,其木材是制作家具、农具的好材料。
国槐开花较刺槐晚,回故乡探亲时听说,三老妈妈去世了,在她死后的第二年,也就是他家院中的那棵大国槐树开花的时候,从台湾来了一家人,手捧骨灰盒,找到三妈妈的闺女,两人姐弟相认,花大钱重修三妈妈的坟,以俗礼安葬两位老人并骨合葬。葬礼办得很隆重,族人、亲戚全请到,而且,县统战部也来领导讲了话,当众念了三爷的亲笔遗嘱。人们都议论,三妈妈守活寡半生也值了,一辈子生没久同枕,死后长同眠,永远永远地相厮守。遵三爷遗嘱,族人在他们坟前栽种了一洋一国两棵槐树。落叶归根,三爷死后终于回到故土,夫妻长眠槐树下,年年都能看到槐树花开花落,年年都能闻到槐花飘香。
洋槐、国槐都是槐树,每年都会开出美丽的花朵,每年都有槐花飘香。
2020.11.17.原创首发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