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从一副小小的口罩开始(随笔)
选手上台动作:打喷嚏,摘口罩。
据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打喷嚏或剧烈咳嗽,可以将携带病毒或细菌产生的飞沫传递到4米,甚至6到8米更远的距离。照此推理,假如我是一名新冠肺炎的感染者,刚才无意间的一个喷嚏,可能会让在座第一排的大多数人被迫感染新冠肺炎。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从一副小小的口罩开始……》
曾几何时?因为年轻,我对咳嗽打喷嚏这些传播病毒的常识,熟视无睹;又在秋冬季,呼吸道高发期,对专家提出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的建议,不以为然。作为一名护士,在我看来,工作期间佩戴口罩是必须的,八小时之外,出门戴口罩,并不习惯,感觉那是针对婴幼儿和中老年人等体弱多病者的倡导,而像我这样的年轻人,似乎很遥远。
直到武汉封城,全国各地陆续封城。当疫情变成了命令,防控变成了责任;当举国上下、各行各业,14亿人民动员起来,全力以赴投入这场战“疫”时;当居家隔离自觉成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宅男宅女们的生活选择方式时;当金昌市真真切切出现了首例新冠疫情时,我才深深地意识到,过去,我们只关注了医护人员的常规性戴口罩防护,却忽视了寻常百姓出门戴口罩的宣传普及;不经意间,打喷嚏咳嗽已悄然拉近了新冠肺炎和每个人之间的距离,尤其在疫情发生期间,更可能拉近了每个人与死神之间的距离。
1月23日,我记得很清楚,那一天,新冠肺炎凶猛来袭,并在全国各地蔓延开来,金昌的大街小巷,原本祥和热闹的春节,平添了前所未有的冷清,更平添了几分冷清之外的阴霾和沉重。
1月28日,我记得很清楚,那一天,一例来自武汉的输入性新冠感染者病例,让全市的疫情防控工作倏然收紧。
那是1月21日,一位本在湖北省武汉市工作的医务工作者张女士,千里奔袭,回金探望她的父母。1月25日,不幸出现咳嗽发烧症状,随即被市中心医院收住隔离治疗,1月28日,结合临床症状和核酸检测结果确诊为新冠肺炎感染者。值得庆幸的是,有着良好医学素养的张女士,在来金的全程路途中,始终坚持佩戴口罩,自觉进行有效防护。疫情发生后,我市疫情防控相关部门跟踪排查了她乘坐的所有交通工具,调查了与她密切接触的所有亲属和同乘人员,未发现被其感染者,未出现二代病人。这样的结果,让所有参与疫情防控的工作人员高悬的心踏实落地。试想一下,如果张女士没有佩戴口罩,全程路途穿梭在地铁、机场、大巴等人口密集的交通中转过程中,后果会怎样?
也许有人会说,不就一个咳嗽或者喷嚏,它能打多远?那么,让科学家通过每秒捕捉几千帧的高速摄影机给你答案:在慢动作视频中,喷嚏、咳嗽产生的过程一目了然,在重力作用下,一些较大的液滴不受气相流动的影响,很快落在地板上,较小的液滴则飞得较远,并随着气流扩散开来。与此同时,大量的病毒和细菌也会乘着小液滴一起滴落下来,它们有的落在了桌子上;有的落在了手机上;有的落在了你的键盘上;有的落在了门把柄上;还有的落在了你的手上……如果你无意中触摸了这些液滴,如果再不洗手,不知不觉中,将染上病毒,染上新冠肺炎,如此,你还会认为出门戴口罩不重要吗?
从新冠疫情爆发到现在,国外一些国家大肆宣扬自由与人权的实践:不做检测,不戴口罩,不封城,不采取任何措施,致使全球陷入新冠疫情的恐慌中。根据世卫组织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达4251万例,其中美国的新冠确诊病例达739万例,死亡病例达21万例,占全球死亡人数的近四分之一。最新消息,美国总统特朗普及家人确诊新冠肺炎的新闻,更是登上了世界各大新闻媒体的头版,也恰如其分地应验了前段时间网上传播的一个段子:“封城,人权没了;不封城,人全没了;隔离,ISeeYou,不隔离,ICU”。
回看这场新冠疫情的成果,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疫情初期,国家迅速按下了暂停键的决策,曾被多少西方国家打击嘲笑?又被多少险恶的媒体污蔑抹黑?然而,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在个位数以内;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了武汉、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胜利。让那些所谓立于在世界之巅,自由之窗看热闹的看客们,在自身疫火烧身,且有燎原之势的招摇中,真实打脸。
如今,一场疫情,让有关口罩防护知识的科普,家喻户晓。出门戴口罩,蔚然成风,已成为大街小巷崇尚自由的一道美丽风景;更成为大家爱护自己,关爱他人的必备“神器”。
一副小小的口罩,中国举动,反映了人民对于自由界定的真正内涵;反映了一个国家对于民众生命至上的崇高敬意;更是见证了这个国家领导者卓有远见的格局和胆识。
防止病毒入侵,从一副小小的口罩开始;
国家经济复苏,从一副小小的口罩开始;
世界共谋和平,从一副小小的口罩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