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风】心若有情 时光可期(书评) ————读宋亚萍文集《有情》有感
有情,时光才有了生命。这个情,是亲情、爱情、友情、思念之情、关怀之情、悲悯之情,甚至还包括愤懑之情,怨恨之情。否则,人与时光都将沦为一片苍白凉死而毫无意义。
我便曾和朋友谈论过:人何以怕死?最终的结论是,人其实不怕死,是不舍得死。这个不舍得,就是情。不是吗?即便是那些寿终正寝的故去之人,在告别世界的最后一刻,他通常也会为再也看不到他挂念的和挂念他的人而流下眼泪。这滴泪,意味着他拥有过一段有情的人生,绚如彩虹一般的人生。
听小宋说她的第二本书(她原话是“第三个娃”,儿子、《声声唤》、《有情》)书名叫《有情》时,我一点也不意外。因为我知道,小宋原本就是一个为情而活的人,而且,实话,我还因她那种为各种各样的情而围裹的生活状态每生羡慕之心,我自是见到过的,她的母亲,她的丈夫,她的儿子,她的六个姐妹,她的朋友,她的同学……无一例外,他们之间都仿似蜂与花的关系,她对他们,他们对她,永远都不会腻。试想,这种长年被“情”浸泡着的女人,用《有情》来定义她的某段人生还有什么奇怪呢!
小宋的《有情》,所晒的,正是她于情感中所享受到的诸多幸福,哪怕是她曾自觉凄婉忧郁的一些感觉,到了现在,也同样成了一种幸福。有一位编辑先生曾对《有情》作评,谓此书是一本能让人读后内心和灵魂为之一颤的读本。此话虽然很耳熟,似有奉承之嫌。但假使捧阅书籍的是一位自觉情感干涸的人,那么,他就一定会边读边觉指间渐暖,心扉骤开,这点,我毫不怀疑。
“端午这天,母亲打来电话:我包好了粽子,我让四姐一路给你们带过来了。我马上吼:你又包什么粽子啊,你这么累干嘛啊,谁和你一起包的?我开始审问。老六。母亲老老实实地回答。老六?老六的二娃儿才刚满周岁,虽然公婆一起帮忙照看孩子,但要离开妈妈一整天就不容易了,而且劳累了一天的六妹回家后还要继续带二娃……哎哟哟,这样一想一对比,我们其他几个姐妹顿时成了坐享其成的不孝子……”(《母亲就是一只饱满结实的粽子》)
十分朴素简单的语言,没有半点花哨,但就这么一句简单的对话和一次简单的心理活动描写,母亲对儿女的爱,女儿对母亲的疼,姐姐对妹妹的怜,全然跃于纸上。这种描写,对于如我一样久离父母的游子们来说,尤其戳心。我们有多久没陪过年迈的父母了?过节了,我们当然想吃母亲用真情烹饪的美食,可我们舍不舍得让他们去操心劳累?兄弟姊妹我们有多久没问候了?他们都过得好吗……?刹那间,我们被生活压沉的亲情突然间就被这些文字托起来了。这种文字,竟然是有唤醒作用的,继而,令人想念,使人向往,让人暖心。而在《有情》里,这类画面和感情流露到处都是。它们像游动的火苗,转瞬就成了一堆熊熊的篝火,将人心烘热。
在我看来,《有情》所以能频现这类简单却又十分打动人的文句,一方面,源于小宋内心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则显见了小宋对文字极简即奢之道的把握。我觉得,文学,就应该是这种样子,它不该让人去费心思猜测究竟写了什么,作者想传递什么东西,而该是让人一读,就有了他乡遇故知的感觉,这多好!
亲情之外亦然。“聋哑人把我脏兮兮的鞋子抱在怀里,虽然隔了一层袍子,我还是微微感动于他的不嫌不弃,他用钳子一样的手凭空拔下了鞋跟的残皮,仔细修剪出一块上好的熟胶粘贴在鞋后跟,粗糙的手指像绣花针一样熟练做着这些活计,然后,他炫耀一般,让我看粘贴好的鞋后跟……(《聚拢在一个寻常的早晨》)”。修鞋,这是再寻常不过的一个生活场景,这段文字里所描述的细节,也是我们熟悉不过的画面。可是,当我们看到了这一串文字后,我相信,很多人会躁动起来,因为,我们似乎都没有感觉文字里的心境——“不嫌不弃、炫耀、粗糙的手指像绣花针”但你想想,这些可有半点谬误呢?没有!而且,我们此刻都想到了同一句话:“原本就该如此!”
柴妹子曾给过小宋一个褒赞,说小宋最大的特点是善于从暗角中发现一束明亮的光。这点,我完全认同。不独《有情》,小宋的第一本书《声声唤》里也多见那种来自暗角的光芒:做裁缝的,跑三轮的,菜摊小贩,夜半修锁人……在小宋的交际里,他们丝毫不比那些坐写字楼的人逊色。而通过她的笔端,我们也终于发现了,这种交际,原来真的很温暖!
我曾经将小宋的那些文字理解为是她以作家身份对社会底层人物的一种责任性关爱,是一种刻意行为。后来我才明白,这些,其实与她是否作家无关,而是她与生俱来的一种为人态度,或者说,一向,她就习惯这么与人交往,用她细腻的心去聆听一些眼睛和耳朵不容易察觉到的东西,然后,她才会收获了许多寻常人无法得到的感悟。这些感悟,却刚好是能丰富人生色彩的东西,于是,她和她的文字终于成了一道绚丽的彩虹。
《有情》里还遍漾小宋与大地的依恋之情。这些篇章里,她的文字清新而灵动,情感丰富而饱满。这些文字,也最显小宋这孩子扎实文学功底。无论是写她熟若指掌的故乡《故乡》、《回乡偶书》,还是写她无意邂逅的《春之老树底》、《油菜花开在丁家村》,她都恰到好处地找到了那片土地的根系所在和人所以与之难以割舍的理由。“在故乡,山冈朝向明确,河流走势分明,梯田轮廓清晰。站在灵峰村的村口,地势陡降,再朝前一步,就此踏在故乡之外,而稍稍探回身子,多好的感觉,我还被故乡牢牢地搂抱在怀中……《故乡》”想想,有多少人有过同样心境呢?一步之间,让人洒泪。
即使是小说,即使存虚构的,即使是暗无天日的黑,最终,小宋也仍然能从那片没有尽头的黑里找到太阳的位置——尽管那离黑暗仍然太远,但起码有了光和温度的感觉。小宋的《黑》,就给了我这种感觉。《黑》里的女主晓音,是一个在近一万字篇幅中有九千字都与光没有任何关联的女人。四个男人,都将她当成了牲口,其中一个还挖去了她的一双眼珠……这种黑,曾让我对小宋的认知产生了质疑,以她那种明媚,如何写得出这么残忍的文字?也在那时,我笃信这个女人已经没有任何活下去的理由了,我甚至强烈生起让她立即死去的念头,这样她才会告别凌辱折磨,才能解脱,才会安然……然而,她竟然终究活下去了,并在最后几百字里,从另一个没有眼睛的男人身上收获了几十年来从未见到的光。
这束光,是那个同样没眼睛的人又不是他给的。是有情给的,是她的女儿秀秀,和叫着平平、安安的两个儿子给的——他们是晓音活下去的唯一理由,而活下去了,才会有后来的光。如果我没理解没错的话,这篇小说,正是小宋会将这本书命名为《有情》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说到这,我忽然觉得不该继续往下说了。通过一本书,能找回许多失落的情,这不就够了吗?何况,我只是我,你却是你。由你自己去品读,去感受,哪怕你的情感原本就是丰满如画,你也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种你曾有过、但你却已恍惚了的情感记忆,那岂不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