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一峰清秀出云来(赏析) ——谈徐德凝的诗歌创作
我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谈三个方面的问题,即徐德凝的创作精神,徐德凝的创作思想,徐德凝的创作风格。
与徐德凝相识有近20年的时间了。徐德凝是一个古建筑行业成功的企业家,可我对他的企业经营管理及业绩却知之不多。徐德凝比我长一岁,我们作为同龄人,作为思想意识和性格相近相通的人,多年来更多的是对他的人品和作品的了解。这里,我主要是围绕他的诗歌创作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感触。
一、徐德凝的创作精神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文学”二字后面还有“创作”两个字。为什么要把文学写作说成“创作”呢?那意思是再明白不过的了:文学写作每一次都是一个“创造”、“创新”的过程,重复是不行的,既不能重复自己,更不能重复别人。重复自己就是炒冷饭,重复别人就是抄袭、剽窃。因此,文学作品要求篇篇都应该是新鲜的,也就是说篇篇都应该有新思想新信息新语言新境界。如果要求一篇文章或一首诗歌都具备这样几个新鲜的要素,恐怕很难做到,但起码要在一两个方面有新意,最低要在一个方面有新鲜之处。否则,这篇文章或这首诗歌,就没有一点可取之处了。为了这个新,作家们就需要去“创”,无“创”自然就谈不上新。于是,这里就发生一个创作精神的问题。在与徐德凝的长期的接触中,在对徐德凝作品的连续的阅读中,我们被他的顽强执着的创作精神所感动所感染。细细体会,感到他的创作精神应该有这样两个方面的体现。
第一个方面,是他闯入文学领域的勇敢精神。人们可能会问,文学创作,诗歌写作,既没人阻拦也无人干涉,完全是一种个体行为,想写就写,怎么还有一个敢不敢的问题呢?须知,像我和徐德凝这个年龄的人,在20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时候,只是念了一个初中。徐德凝大概只是读了一个初中二年,就被“文革”中断了学业,这一耽误就是10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我们都快30岁的人了。这样的文化基础,这样的年龄段的人,敢于拿起笔来搞文学创作,那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信心的。在我们中国,虽然有像高玉宝那样一天书没读成为战士作家的,有像浩然那样读了三年半书成为农民作家的,有像张云晓那样11岁参加革命后来成为红军诗人的,但那毕竟是极少数的典型。一个文化基础并不高的农民的儿子,想要下决心当个作家当个诗人,所需要的那种勇气,并不比一个战士扛起炸药包去炸碉堡时下决心容易多少。其实,徐德凝在刚刚上初中14岁时,就已经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闯入了诗歌领域,并在学校崭露头角,就有诗歌在校报上发表。自那时起,他就一直没有中断过诗歌创作。大概正是这种闯劲,在后来成就了他的事业,使他从学习木匠手艺,从农村走到城市,从跟人家打工到自立门户成立公司,从一个小微企业发展的一个较大规模的企业。虽然写诗歌和搞古建筑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但促使其成功的基础和动力都离不开两个字,就是“创造”。不过一个是创造精神财富,一个是创作物质财富罢了。
第二个方面,是他在诗歌创作中锲而不舍的顽强精神。还是三年前,我到过徐德凝的办公室一次,他曾经给我打开那个装有他诗歌手稿的小本本的卷柜,那时柜子里已经有160多个本子了,那时他大约写了2万首诗。前不久,听徐德凝说,那个柜子里已经有198个本子了,他写的诗歌总量已经有28000首了。其中已经整理出版诗集8部,有2000多首。这绝不是两个简单的数字,他代表着徐德凝的一种坚强的意志,一种顽强的毅力,一种奋斗的精神。我常常和朋友、同事特别是和一些年轻人讲起徐德凝的这种顽强的毅力和奋斗的精神,那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到的。近3万首诗,是个什么概念?我大体算了一下,从15岁算起,徐德凝有近50的创作经历,50年是18000天,不管什么原因,按一天不落来计算,大约每天要写近两首诗,这有谁能办得到。我曾经对一个人说,不要说写诗,就是要你一天画上两个圆圈,一天不落地画上50年,你办得到吗?他连连摇头表示根本办不到。徐德凝在衣服兜里,经常揣着一个小本子,随时随地扑捉诗意的灵感和思想的火花,随时随地地把它记录下来,然后再进行加工润色,创作成为一首首美丽动人的诗篇。徐德凝正是在这种顽强地坚持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一步一步成熟起来的。
一个作家,一个诗人,都有一个从不懂到懂得,从笨拙到熟练的渐进过程,而恰恰有的人在这个漫长的渐进的道路上退缩了,有的人在这个艰苦的探索的征途上半途而废了。俄罗斯著名短篇小说家契诃夫在谈到文学创作时曾经说过:“头一个条件是必须写得多。总会有所成就的。”“必须写,写,写。一篇小说没发表,那您就写第二篇,第三篇,总有一篇会发表出来……只是得不屈不挠地顽强地写。”“你既是选中了一种工作,那就抱定宗旨干下去,由别人去下判断。”我不知道徐德凝是否读到了契诃夫的这些关于写作的忠告,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一点不差地按照契诃夫的话去做的。无论别人去如何判断,徐德凝始终是按照自己的宗旨干下去,没有任何犹豫,没有任何间歇,更没有停止。为了实现自己的宗旨,徐德凝多年来,每天早晨4点多钟就起床,开始他的诗歌创作。早晨4点,是个什么概念,正是凌晨天快亮的时候,也正是人们睡得正香的时候。冬天的凌晨,被东北人称为“鬼龇牙”的时候,换句话说是一天中最冷的时候。可在徐德凝看来,这正是他文学创作的黄金时段,因为这个时候,他一天繁忙的业务工作还没开始;这个时候,环境最清静他的思路最清晰;这个时候,人们都在梦乡之中,没人向他请示汇报工作,打扰最少。如果要我们偶尔早晨4点起床,那是不难做到的。可徐德凝是几十年来一直坚持那样做,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用徐德凝自己的话说;“诗歌已融入我的血液之中,丰富有趣的生活经常令我心动。我是一位人生幸运者,几十年来诗意地生活一直其乐融融。”
应该说,徐德凝选择了文学选择了诗歌,就选择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向度和一种唯美的精神追求。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徐德凝对诗歌热爱的程度迷恋的程度虔诚的程度,毫不逊色于他的古建筑事业。人们在说起自己钟情于某某爱好时,常常用一个“玩”字来表达。“玩收藏”、“玩字画”、“玩诗歌”等等,如果作为谦辞或者玩笑,倒也无妨。但真正作为作家和诗人,岂是一个“玩”字了得。那是要用真心和真情的,是要用汗水和心血的,甚至是要用毕生精力和全部生命的。徐德凝目前的近3万首诗,就是他用50年来的汗水和心血凝成的。有数量才有质量,这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事物的发展规律,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庞大的数量,使他诗歌创作的水平不断地跃升,其影响力也在不断地扩大。现今,徐德凝的诗歌在大连市、辽宁省,乃至全国的诗界也有了相当大的影响。
二、徐德凝的创作思想
“诗言志”,最早出自《尚书•尧典》,解释就是以诗歌来表达意志。后来《史记•五帝本纪》中讲“诗言意”。《左传》中也讲到“以诗言志”,以及“言情”等,基本上都是一个意思。其实,不仅仅是诗歌,所有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戏剧等等,哪一个不是表达作者意志和情感的呢?这就是我们上中学时老师每每讲语文课时,总是要先讲那篇文章的中心思想的缘故。
一个人文学创作的指导思想的形成,是有着很复杂的主客观原因的,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源自作者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我认为徐德凝的诗歌创作的指导思想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用当下比较通行的语言来表达,就是全部是传递正能量的。关于徐德凝的创作思想,我想谈这样几点看法。
一是徐德凝诗歌作品充盈着善良乐观的思想情感。徐德凝已经写出三万多首诗歌,我们没有全部读到,就我们看到的已经出版的8本诗集中的三万多首诗歌,涉及国家、社会、家庭,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涉及历史、现实、未来,涉及国内、国际、宇宙空间,涉及动物、植物、风雨雷电,涉及喜怒哀乐和成功失败,应该说包罗万象无所不有。虽然内容如此广泛,但是,这些诗歌的指导思想只有一个,就是指导和启迪人们要做一个善良进取健康快乐的人。打开他的诗集,到处都是这样的篇章。他在诗集《放歌行》中的一首题为《光明》的诗里说:“自尊自重,珍爱人生,四十年来我很少悔恨以往。我——徐德凝,每一天都有新的生活内容。从未停止奋进前行。对生活和事业总是充满希望和忠诚。我永不做后悔之人,无论逆境顺境眼前总是一片光明。”读着这样的诗,你能不对自己的生活态度做一番检讨吗?你对事业对生活对前途的信心又如何呢?还有一首题为《健康》的诗是这样写的:“莫为高兴之事发狂,莫为烦恼之事忧伤。要修养一副平常心,无忧无虑才健康。”这话说起来容易,听起来平常,可真正做到就很难了。君不见一些人有了一点成功成就,或得个一官半职,或攫取到一些财富,便得意忘形狂妄暴躁骄奢淫逸直至作个天昏地暗。君不见一些人遭受点挫折或失败,或争官位而未得,或想发财而未能,便信心尽失破罐破摔甚至自暴自弃。徐德凝以作品诉说自身在事业中遭遇挫折获得成功地经历和感受,规劝人们要加强自身修养,要有一颗平常平淡之心。试问,不是一个饱读诗书的人,不是一个道德修养达到一定境界的人,不是一个善于思考体会生活经历经验的人,不是富有人生智慧的人,能发出这样的人生感悟,能提出这样的人生忠告吗?
接着读下去,是一篇题为《报国心》的诗:“虽然我也是一个承包商,但与其他的经理们不一样。从事古建筑是我的报国之心,不重利润多寡而非常重视质量。我自豪中华古文化的灿烂辉煌,作为炎黄子孙理应贡献力量。二十一世纪将是华人世纪,醒来的睡狮将雄立世界东方。”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作者既为我们伟大的祖国而骄傲,为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而自豪,有决心以自己的一己之力,来报效自己的国家。读者不仅感到其诗歌的语言表达准确生动,更为其感情的深厚真诚所打动。让人读了不能不肃然起敬。
还有如他发表在由共青团中央主管、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主办的由邓小平题写刊名的大型半月刊《中华儿女》2013年第7期上的长达40句的题为《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赞李克强总理的施政宣言》的诗中写道:“改革大潮奔跑三十年,中国的大好形势不可逆转。人民一步步过上了好日子,并清晰地看到了美好的明天。我们思危是为了居安,处变不惊是我们的风雨罗盘。腐败与政府信誉水火不容,会导致改革大船搁浅于险滩。”徐德凝是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成功的企业家,又是一个造诣很深的诗人,他没有满足自己的一得之功一己之利,而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把自己置放在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之中,不仅对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放声高歌,而且深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没有忘记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的政府官员敲敲警钟。
二是徐德凝善良乐观的思想情感,体现在他的乐观情绪和豁达的人生中。与徐德凝经常接触的人都深有感触,他那积极向上的思想豁达乐观的情绪,每时每刻都在感染着人们。徐德凝是个董事长,论身价也不算低了;徐德凝是一个建筑专家,论技术也算很深了;徐德凝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论财富也不算少了;徐德凝是一个诗人,论造诣也相当高了,可徐德凝从来不在朋友、同事、文友面前显示自己的身份,不像有的大官大款大腕们,喜欢摆谱喜欢端架喜欢前呼后拥喜欢拿腔作调。徐德凝与大家相处,总是很随意,总是乐呵呵的,有时说话闲聊到尽情处,便开怀大笑,笑得前仰后合,笑得无拘无束,笑得酣畅淋漓,把大家的情绪都感染了。他把自己的这种行为称之为“快乐批发商”,就是要把自己的积极向上快乐幸福批发给大家,让所有的人都快乐起来。徐德凝在他的一首题为《乐观》的诗中写道:“我喜欢哈哈大笑,因为笑能将烦躁赶跑。生活中蕴藏着无数的快乐,你能寻找的多还是少。我能将成功前的失败转变成笑料,有此成就的人敢于自我解嘲。讲一讲人困马乏的寒碜相,在笑声中启发人们如何走上正道。”听到了吧,徐德凝的笑,是有着深刻内涵的,他的笑不是有些人毫无缘由的傻笑,无可奈何的苦笑,没笑挤笑的冷笑,不怀好意的讥笑和讽刺挖苦的嘲笑,他的笑是一种释放,是一种振奋,是一种慰藉,是一种激励,他在笑声中传递善良传递美好传递友谊。
三是徐德凝善良乐观的思想情感,更体现在行动上事业上。他从事的古建筑园林事业,从企业管理到人员管理,从设计到施工,无一不渗透着他的善良和谐乐观的思想理念。他在《公司是个家》的诗中写道:“古建公司真是一个大家,这个大家中有着你我他;人走到一起就应当和睦相处,只有人心齐日子才能越过越发。”他还在《道家的管理之法》中写道:“人生一路与爱相伴,你的生活就会形成良性循环。”徐德凝在几十年的事业上工作中,始终把道德建设放企业建设的在第一位的,始终把和谐团结建设放在企业建设的第一位,始终把工程质量放在企业建设的第一位,这同那些只顾一个劲地拼命挣钱,忽视自身建设,忽视工程质量搞一些豆腐渣工程的企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徐德凝的古建筑工程,从大连做到省城沈阳,又从本省做到全国的很多地方。别处的我们很少去参观考察,仅就大连我们看到的几处,从海之韵广场的三米长的巨鞋、下棋老人,到东海公园15米长的大海龟和风车,从老虎滩广场的仿木房、长颈鹿,到滨海路燕窝岭的仿木亭,每一处都新颖别致,都给人一种和谐温馨的感觉。特别是盘锦的红海滩景区,那世界上唯一一处在浅海泥滩上建起来的仿古建筑群,两条九曲长廊,自岸边探进海中,站在桥上远观由万亩火红的碱蓬草织就的天赐美景,那鲜红浓烈的色泽,令人震撼。徐德凝把那一处世界奇观开发建设成为旅游景区,为全国和世界上来此旅游的人们带来了欢乐,带来了惬意,带来了美的享受,带来了人与大自然的融会与和谐。应该说,这些都体现着他的道德和文化的含量,也可以说是他道德思想文化的一种外化和物化,是另一种“天人合一”的体现。也可以说这是大自然的美与一个诗人一个企业家心灵美的融合。徐德凝的善良之心也得到了善良的回报,他的企业几十年来一直做得红红火火风生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