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香•韵】 湖柳舞韵闻寺钟(散文)
自从公司迁到南苑新址,我上下班必须路过木海街。鹤城的街道命名方式为,东西称路南北为街,别以为木海街是繁华热闹的商业兴隆之地,其实是城东南一隅,新开不久的一条大马路。
木海街路东有一片水域,雅称“南湖”,原是城中污水、雨水的滞留之处,很久以来臭气冲天,水黑如油,上面飘满泡沫、矿泉水瓶一类的杂物,水边稀稀疏疏长些水草和芦苇,岸边几棵不成型的榆树,歪歪扭扭,半死不活,树下荒草丛生,虽长得茂盛,但没什么美感,反而显得荒凉。曾经的这里,连鸟儿也不屑一顾。
水域东岸,是一个人造土山,有十多层楼高,占地也不小,几乎与湖水不相上下,是前些年城中建筑垃圾堆积而成。现在,虽然早就禁止倾倒垃圾,但经风吹雨淋,露出残砖烂瓦,炉渣灰土上长满荒草野蒿,依然不是怎么雅观。
不知何时开始,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开始彻底治理南湖,当我现在经过这里时,看到的一切,大变了模样。
首先湖水变得清碧,没有了昔日的臭味,微风吹来波光粼粼,感觉十分的清新。湖中有一艘白色小艇悠哉悠哉地轻轻滑动,船上两个身穿红色救生衣的环卫工人,一人摇橹,一人手持长杆,打捞漂浮的杂物和水草。船浆荡起的层层涟漪,与后拖的波纹重叠,碧波连连,悠悠荡荡,十分的曼妙和充满诗情画意。
一条钢木栈桥,九曲八弯地通向湖心处,桥上有几位少女正依栏拍照,婀娜身姿摆出楚楚动人的造型,如出水芙蓉般,显得韵味无限。几位垂钓老者,手持钓竿凝神端坐,似入定老僧,仿佛世界的一切都融入宁静之中。“是非不上钓鱼舟,从此闲身得自由”。看着他们,不禁想起宋人苏泂的诗句,猜想钓者,可能意不在鱼,钓的是情趣,是心情,是一片雅闲宁静。
这里怎么可能会有鱼?我怀着疑惑的心情走向栈桥,心里仍挥不去以前臭气黑水的阴影。突然,有老者鱼竿一挑,一条银光闪闪的小鱼,挂在钓勾上,左摇右摆,做着无谓的挣扎,惊的游人指点注目。
通过了解知道,钓到鱼儿最终还会被放归湖里。这片湖水来自城中废水和雨水,只是经过初步处理,依然有污染,鱼不能烹食,他们钓鱼,纯粹是为了娱乐。
那么,鱼呢?是出生自然?还是为供人们垂钓而人工放养的?
环卫工人告诉我,一些是自然生长,一些是人为放生,但不是政府所为,而是民间信佛和行善之人自愿的举动,所以湖里鱼类很杂,各种鱼都有,而且还有金鱼、龟鳖等。鱼类能生存,说明水质达到了一定的标准。人们真是很伟大,这么恶劣的污水,居然净化清澈,还原湖光以水色,造就一方之风景。
智慧的人类称霸自然世界,足以对任何生物决定它们的命运。有人可怜自然生灵,而花钱买鱼买鸟等放生;有人为了闲趣,金屋藏鸟、钓鱼找乐,而伤害生灵;也有人专门挖蚯蚓,捕鸟,捉鱼来换银子。世界就这么奇妙,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往往糅合在一起,行成一个怪圈,圈子中人,各得其所,各有其乐。
听他们一说,我不由的放眼南岸,哪里有一大圈黛瓦高墙,里面古树参天,老榆、青杨、苍松翠柏,呈现郁郁葱葱。林遮树掩之处,露出青砖黄瓦的古建筑,飞檐斗拱,金碧辉煌,显得华贵清幽。辰间悠悠的钟声响起,回荡在南湖山水之间,伴随着宿鸟,飞向城区,飞向原野,飞向天地之间。
那里是一处净土,大部分为古寺,有悠久的历史,叫“大乘寺”,俗称“大佛寺”。寺里供奉众多古佛,特别是观音和华严三圣,金身大像慈眉善目普度众生,受到众人膜拜,终日香火不断,成为东北边塞最大,最古老的佛教圣地。每日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并吸引来很多游客游览上香祈福还愿。山门前的场地上,聚集很多算命看相的挂摊,加杂几个卖鱼和卖鸟的人,善男信女从寺里出来,买几条鱼或鸟放生,在他们看来是功德无量,殊不知都成全了摊贩,是不是也算一种功德,不得而知。
另一部分为“西满革命烈士陵园”,松柏四季长青,环境幽静优雅,六百零八位为中国解放事业牺牲的革命先烈,长眠此地,他们的英灵长在,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古寺、陵园、南山和铁路火车头公园,半绕一湖碧水,成一片风光,为喧闹的城市提供一处雅静和休闲。湖四周栽满青杨垂柳,风吹枝动摇曳生姿,水映柳影满湖流韵。柳树下,曲径串联廊亭,座椅围绕塑雕,环境越发显得优雅。几个儿童追逐嬉戏,几伙老叟运筹弈棋,花池花草引蝶,喷泉喷水生雾,凑巧时还能看到淡淡的彩虹,一湖风光,一湖休闲,特别吸引老年人和儿童。
信步在花径柳荫下,绕湖慢慢行走,身心好像融进大自然的怀抱里,无比放松,无比惬意,一切烦扰顷刻忘却,城市的喧嚣不再充耳。这时,忽然感到,休闲原来如此美妙,优美的环境醉人心脾。
闹市有高楼,车马人声喧,看多了灯红酒绿,闻多了脂粉俗气,工作整日忙忙碌碌,做事处人小心谨慎,植身钢筋混凝土的格子里,长久以来忘了自我,忘了率真,忘了自然,只有到山清水秀,天蓝轻风的清净自然之处,才感觉灵魂归位,心底空明。
湖的北侧,是一片柳林,过道再远处高楼林立,新建的小区,都起着诗意的名字,“南山花熙”、“西江月”、“南湖画苑”。不知是城市早有规划,还是商家眼光高远,优美之处,房地产总会捷足先登。由它们衬托,更诗意了南湖,显的闹中有静,俗中出雅,雅中流韵。
穿过小桥流水,到达一片广场,两伙老年妇人正在跳广场舞,音乐激情舞姿潇洒,一看就知是炼了很久,决非是一日之功。美满的生活,休闲的时间,新时代的气象。这几年,全国各地老年人的舞蹈成为时尚,成为一道风景,人们已不再满足于物质生活,无不为追求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和身体健康。老年人越来越幸福,活的越来越滋润,也说明他们赶上了好时代,好社会。
走到南山脚下,看见有男有女一大帮老人,聚集在一个大亭子下。他们各自带来小凳,面中而坐,面前立起乐谱支架,显得十分专业。怀抱的乐器,管弦鼓号多种多样,有民族的,也有西洋的,不知他们是怎么糅合到一起的,演奏起来和谐和炫,乐曲十分美妙动听。领衔的是一架电子琴,欢快的节凑,清音缭绕,配合管弦金鸣,越发显的天籁、空灵,仿佛每个音符都直通心窍,如醍醐灌顶。
音乐似水,淌于心间,可净化红尘,沉淀月华。音乐若诗,萦绕耳际,引人遐思,引人畅想,假如没有音乐,世界显得荒芜,生活也觉乏味。我喜欢音乐,特别在自然原野,或幽静佳境之处,远望悠悠白云,放松四肢百骸,心无杂念,意随音转,魂归天籁,是一种超脱,是一种荡涤。沉醉在音乐之中,感觉天地广阔世界通灵,是人生之最美,至雅至悦的享受。
听过一曲又一曲,看看时间至晚,乐者们也曲尽人散,我恋恋不舍的欲离开南湖。这时夕阳西下,晚霞映红了天,映红了南湖,染红了湖柳。唐代杜牧云:“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这里虽没有炊烟,但天上的云霞落在湖中,与柳影交辉,平添了无限唯美,风光如画,诗韵流出晚湖。
一群鸦鹊翩翩飞来,在湖柳上停歇,撒下一阵呼唤,然后再翩翩飞去,投宿古寺树林。昔日臭水地,何曾想到变为今日南湖风光,智慧的人类不单单制造污秽,亦能改造污地创造风月美景。听说,这是第一期工程,明年开工第二期,要重点改造南山,冬季开设滑雪场。到时,有山有水,湖山环古寺,辰钟绕水悠,优雅伴人闲,福音度众生,南湖风光会更美,更加诗韵风流。
我期待这蓝图早日实现。再见,南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