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香•韵】梅香墨香茶香,香香醉心(散文)
在高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快节奏的生活令人烦躁不安,很难静下心来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不是为名利忙,就是为生计忙。上学,考试,工作,培训考证,终身学习,婚嫁,房子,敬老,爱幼,人情……为上辈、为自己、为下一代,循环往复、没完没了,好像永远没有自己可支配的时间,被生活琐事缠得疲惫不堪。如被无形的高墙囚禁起来、被无形的绳索捆绑起来一般,活动空间有限,拳脚舒展有限,浑身不自在,严重者甚至患抑郁症,失去了笑容。猝死之神就会过早地向我们打招呼,这时,我们就要学会忙里偷闲,调整心态,每周至少要给自己放半天假,放松放松,休养调理。或约几位好友一起去爬爬山、打打球、散散步、逛逛街、下下棋、喝喝茶、聊聊天,赏赏花、聚聚餐等;或独处时干自己喜欢的:拉拉二胡、听听音乐、摸摸太极、练练书法、看看书刊、品品佳茗、写写文章等。我最喜欢的是赏梅、闻墨、喝茶,既可静心休养,又可陶冶性情,而且情趣高雅,满身生香,神韵非凡。
一、梅香幽幽
观梅,赏梅,赞梅,用梅。
我家老屋坐落在半山腰,后面是指头山石佛寨,前面是田垄水塘,左边是北刀岗,右边是凤凰山。屋子周边栽满了果树,如索树、栗子树、柚子树、桃树、樱桃树、苦槠树、柿树、杨梅树、梨树、李树等,让我们四季都有树头果子吃,增添了不少乐趣。最显眼的是屋前坪坦田坎边的那株奇特的梅花。先花后叶再果,与其他梅花无别。但这株梅花与众不同的是不但花期特长,从冬天开到早春,而且一株树上开出三种颜色的花,且不是间杂的。左边枝条开白花,中间枝条开粉红花,右边枝条开深红花。白的如雪,纯净无瑕,晶莹剔透;粉的如桃,细嫩油滑,秀色可餐;红的如火,艳丽惹眼,温暖可人。在万木萧条,百花凋零的冬天,有这么一株梅花立在眼前,让你眼睛一亮,你旋即心驰神往,浮想联翩。
随着一阵阵西北风吹来,梅花就似天女散花,落英缤纷、清香益远。梅花随风摇曳起舞,很像三胞胎小组舞。素衣少女摇曳多姿,粉衣少女旋转亭亭,红衣少女红袖翩翩。落英缤纷的情景,她们犹如飞天仙女,腾云驾雾,花容月貌,裙袂扬扬,水袖飘飘。她们时分时合,时远时近,时高时低,时明时暗,时缓时急,皆和松涛节拍,意趣无穷。梅花幽远的清香时有时无、时断时续、时淡时浓,犹如北面山畲族青年飘来的对唱情歌似的,令人神清气爽,兴味盎然。
前人赏梅,或喜其清香,赞咏它“香中有别韵”,或爱其“冰肌玉骨”,“仙姿洒落净无尘”,有如“世外佳人”;或好其风采,喻为“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或颂其“凌厉冰霜节愈坚”……前人品梅,多“以斜、横、疏瘦与老枝、怪奇者为贵。”或认为“梅有四贵:贵稀不贵繁,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合不贵开。”这些都是很有道理的。枝疏则风神洒落,干瘦则骨格清癯,株老则苍劲古朴,花合(含苞未放)则含蓄不露,而枝条斜、横方多姿而不呆板。
看到这株三色梅花,我不禁想起一些关于写梅花的诗句,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于是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历代文人墨客偏爱梅花?我想:梅花有抗寒傲雪、暗香浮动、铁骨铮铮的特质,这既与文人墨客洁身自好、孤芳自赏、顽强不屈的清高气质极度相似,又与文人墨客所追求的坚强、卓越和铁骨品性高度吻合,才致使大家对梅花备受推崇。
我问爷爷:“我们家坪坦那株三色梅花是谁栽的?”爷爷说:“是我爷爷的爷爷栽的,当时太公从外地引栽,刚栽的时候是白梅,后来慢慢地就变成三色了。由于太公经常头晕,脸上长满了痘痘,需要经常用白梅花煮粥吃烫茶喝,才不头晕,脸上也变光滑细嫩了。”奶奶说:“你爷爷小时候,经常虚火上炎导致喉咙嘶哑说不出话,就是用青梅果烘焖后成乌梅,用开水冲泡含咽治好的。你爸爸小时候烂嘴角,什么药都治不好。后来有高人指点,用乌梅桔梗各半,用水浓煎,用棉花签蘸汤轻擦嘴角,每天擦二三次,不久就治好了。这株三色梅花是宝,花、叶、果、核、根都可做药,你们小孩可千万不要用刀把它砍伤了。”我原先认为这三色梅是尿盘里的红枣——中看不中用,果子长得很少,颜色由青绿变黄橙,味道也酸酸怪怪的,根本不如梨子、桃子好吃,早就想把它砍掉,没想到它还可以治病。
据《本草纲目》记载:白梅气味:酸、咸,平,无毒。主治:和药点痣,蚀恶肉。有刺在肉中时,嚼烂敷上即出。治刀箭伤,止血,则研烂后敷擦。乳痈肿毒,则杵烂贴敷。治中风惊痫,喉痹痰厥僵仆。牙关紧闭的人,拿梅肉揩擦牙龈,即开。还治泻痢烦渴,霍乱吐下,下血血崩等。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梅花敛肺,涩肠,生津,安蛔,疏肝,和胃,化痰。临床上经常应用于肝胃气机郁滞所导致的胸胁胀痛,脘腹胀满嗳气,胃脘疼痛,吃饭不香等症状。
梅香幽幽,神智闲游,我也似乎变成了一株抗寒傲雪、暗香浮动、铁骨铮铮、迎风而立、追求卓越的三色梅。梅香幽幽,心也醉醉。
二、墨香悠悠
研墨,读墨,蘸墨,用墨。
在自家斗室里,摆上八仙桌,备好文房四宝。在业余时间里,醉心笔墨,读读名家字帖,练练毛笔字,是一件很惬意、很风雅的事情。
研墨,先在砚里倒适量的清水,再拿起糯米墨条在砚盘里慢慢绕圈研墨,同时也使自己的心绪慢慢平静下来。慢慢地墨香越来越浓,墨汁也越来越浓。接下来,铺好纸张,拿起毛笔放在砚里浸润一下笔头,稍等几分钟,三分之二的笔头浸润了,就可握笔蘸墨写字了。
读墨,即读名家字帖。在墨香中读墨,心也醉醉。就说楷书吧,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四大家其字表现法度到了极致。欧书点画精准、结构谨严,一画难移,在端庄凝重之中表现出生动的变化。注意主笔,明显继承了隶书的写法。颜书宽博雄伟,博大精深,开创雄强书风,使书法从崇尚清瘦走向雄强,成为盛唐气象的代表之一。柳书挺拔劲峭,内紧外松,笔力凌利劲健,点画顿挫规整,法度谨严。其风格清劲遒美,在书写时笔法利落,引筋入骨,寓圆厚于清刚。赵书以圆润、清秀、优雅见长,线条有力。最大特点是流美便利,深得晋韵唐法深髓,兼承宋书“尚意”之风,珠联璧合,浑然无间。草书以有高情逸韵为上,潦草粗俗为下。宋代米芾曰:“草书不入晋人格,辄结成下品。”草书是典型的线条艺术。不论中锋、侧锋、方笔、圆笔,都要内含情致。外具形质。墨法则要浓淡润枯,五色焕发,俱见神采。人们赞美草书佳作都说“龙飞凤舞”“笔走龙蛇”,就是说像龙蛇凤飞舞一样的曲线是动人心目的线条。王羲之的行草就有中和之美,自然之美,刚柔之美。不肥不瘦,动中寓静,刚柔相济,方圆并用,疏密得宜,奇正相错,骨肉相称,文质相符,字形妍美,体势雄强,于苍劲中姿媚跃出,从而表现出一种飘逸潇洒,精劲遒健的自然风度,有“龙跃天门,虎卧凤阙”之势。在墨香中静心读历代名家墨宝,揣摩其章法结构运笔蘸墨,体悟其书法艺术之理,其乐融融。
蘸墨用墨。学书法时,先尽可能做到字形像,再向神韵相似努力。先从笔画练起,再从结构美努力。尽可能做到:横,如勒马用缰;提,像策马用鞭;顿,似高峰坠石;撇,如竹篦掠发;竖,像万岁枯藤;捺,似崩浪奔雷;斜钩,如百钧弩发;折钩,像劲弩筋节。一次一次的练写,一次一次的思悟,一次一次的进步,一次一次的陶醉,怡然自乐。
闻墨,观墨,思墨,用墨。
还有一种墨香,叫油墨香,也叫书香。在闲暇时间里,打开一本书刊,油墨香扑鼻而来,墨香悠悠,心也醉醉。
我喜欢读诗歌,因为诗歌“言志”“缘情”,是心灵的呼唤,是生命的火花,是情感的喷射!因为诗句凝练,感情浓缩,音乐和谐,朗朗上口,短小精悍,意境深邃。我喜欢诗仙李白“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豪放;也喜欢诗圣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怀古幽思;更喜欢柳永那“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愁情别意;喜欢《蜀道难》中的高峻险要;喜欢《长恨歌》里的绵绵情意;喜欢《琵琶行》的高超琴艺。李贺的怪异,王维的恬淡,甚至包括戴望舒的凄清,徐志摩的缥缈,毛泽东的磅礴都是我的最爱。通过读诗歌,我了解了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虽年迈体衰却拥有一腔赤城的爱国情怀;通过读诗歌,我懂得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通过读诗歌,我体会到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博大胸襟……读诗歌让我心中充满了爱国情感。
我也喜欢读小说散文,因为小说情节曲折,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环境描写细腻逼真,个性鲜明。随着主人公坎坷命运的起伏,或遇挫低沉,或奋而崛起,或悲欢离合,或出现曙光,而心潮起伏,喜怒哀乐,甚至陪着哭泣落泪,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因为散文短小精悍,语言优美,富有哲理,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融为一体,形散而神聚,花很少的时间就可以获得精神愉悦。有时也能激发自己的写作灵感,拿起笔跃跃欲试。当然也不限于文学类,有时也看看历史文化类生活科普类的,都能从中获益。英国培根说:“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此言有理。
在墨香的风雅境界里,我枕香而卧。墨香悠悠,心也醉醉。
三、茶香袅袅
采茶,炒茶,泡茶,品茶。
中国是世界茶的故乡,种茶制茶泡茶品茶的历史悠久。
采茶。我们山里农村孩子从小就跟随父母学会一些种茶采茶泡茶饮茶的简单知识。家乡东南边有一片茶山,春天到了,茶树逐渐青绿起来,我们就给茶树除草、松土、施肥。到了清明节前后,第一水(茬)茶就可采摘了。满山满岗的茶园,一畦畦的茶树,犹如一条条的长龙盘旋而上,那采茶的红男绿女好像长龙的脚在蠕动,似乎让整个长龙腾云驾雾,腾空而起,飞天而去。山间云雾缭绕,春风一吹,茶叶的清香扑鼻而来,让人神清气爽。父母告诉我们:时间不同茶质也不同。第一水茶是最好的,时间越往后越差。地段不同茶质也不同。山顶的最好,山腰次之,山脚最差。因为山顶温度低,经年云雾浸润,生长期长,导致山顶茶的发芽时间推迟,因而山顶茶味最重香最浓,有以一当三的作用。采茶一般采牙尖三张叶子,不能用手指掐,只能用三指拉。
炒茶。白天采摘的茶芽,晚上就要炒制,不能过夜,否则炒制的茶成色不好看。不能用柴排烧,要用茅草或榔樭等细柴烧,以便调控火的大小来控制大锅的温度。一人烧火一人炒制。等大锅温度适宜了,把一二斤的茶芽放到锅里翻炒,翻炒到一定程度,就拿出来放在壁箕里搓揉,使其茶汁浸润均匀,抖开凉几分钟,再搓揉再抖开,再炒再搓,如此反复三次,青褐色茶芽就几乎制成了。镬灶间满是茶芽的清香,甚是清爽。最后烘干或晒干,就可罐装或用塑料袋封闭备用或送到供销社收购站去了。我家炒制的茶芽往往是特等茶或一等茶,父母常常以炒茶技艺高超居功自诩。其实,炒茶技艺的高低,关键在于火候的把控。
泡茶。泡茶是一门技术活,也是一门艺术活。先烧一壶开水,等水温降到80度左右,再把水倒入茶壶冲泡二三分钟滤渣倒出。第一泡茶颜色太浓,苦涩味也重,香味冲鼻刺激,一般不是最好的。第二泡茶是最好的,颜色中看,浓淡适宜,甜淡适中,香醇舒适。第三泡茶就差了,色、香、味均淡。但如果把第一泡和第三泡混合起来,色香味也不赖,可以自己喝。敬奉客人必须用第二泡的好茶。如能摆上古色古香的一排茶具,娴熟地冲泡倒茶,也是一门艺术啊!
品茶。当今,饮茶文化普及全世界,客来敬茶,已成为我国人民及世界人民交友待客、增进友情的文明礼节。听说有些地方的人不喝茶就会患兔子眼,眼睛红起来。在我国,种茶、制茶、饮茶已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茶叶品种日益增多,制茶工艺日益先进,饮茶方法日益科学。人们在饮茶中还创造了灿烂的茶文化,可以说,饮茶文化已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精品。弘扬我国传统茶文化,普及茶经知识、茶道知识,以茶会友,何尝不是一件美事呢?
饮茶不仅是一种文化,一种姿态,一种修养,一种习惯,还有解毒、抑菌、顺肠、润肺、提神的功效。于是我国普通百姓都有饮茶的习惯。人的极品是美人,茶的极品是佳茗。工作累了,去泡一杯茶喝喝也很惬意。一撮经过烘制的茶叶,被泡在杯里旋转。慢慢地,慢慢地,在水里舒展开,做着水汽淋漓梦,在炽热中现出当初的颜色,在借水还魂中散发出依稀还在的青春。清香四溢,啜一口,一直润到心田,余香在口,渐渐地侵入我们的身体……无论是泡茶还是品茶,甚至欣赏那些精灵在水中舞蹈,都算得上是一种经典,一种悠远的格调。
我们欣赏泡茶的过程。一只玻璃杯,晶莹剔透,一把茶叶,清香盈鼻。开水冲下,顿时上下翻滚,浮起的一片片沉下,沉下的又努力浮起。茶叶,有的急急地展示,匆匆地沉寂,有的则渐渐舒展,慢慢升腾。清澈的水,因茶而绿,碧绿的茶,因水而明。小小的茶杯,就像一个大千世界,而每片茶叶则是滚滚红尘中的芸芸众生。品茶时,我俯视着各样的人生。人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本无区别,只是融进诸如家庭的、历史的、社会的等因素,界定了贫富贵贱。有的为名孜孜以求,不惜“为伊消得人憔悴”;有的为利奔波劳碌,不惜反目成仇。有的成功者,得意洋洋;有的失败者,垂头丧气。人常在利害得失之中,为利所困,为名所累,为情所伤。人生如茶,品茶就是品人生啊!
我们享受清香解渴静思悠闲的品茶滋味。轻轻地托起茶杯,揭开杯盖,缕缕白雾伴着茶香扑面而至,汤色碧绿,香气高远。浅浅地品上一口,清香便顺着舌尖流向舌根,一直沁入心底,萦绕于心间。顿时,如置身于青山绿水幽兰空谷中,清新,自然,惬意。在品茶时,不禁想起了皎然的品茶诗:“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是啊,这小小的茶杯之中,蕴涵了多少人生的真谛!可以品出月的朦胧,品出花的灿烂,品出歌的旋律,品出诗的意境,品出生活的气息,品出人生的况味。世事的一切尘杂都随风而逝,是何等的惬意,何等的畅快,何等的舒坦!茶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茶香袅袅,心也醉醉。
冬日里,暖阳下,梅花旁,一张桌子,一张躺椅,一支笔,一本书,一杯茶,一个人,赏梅、练字、看书、品茶,累了,听一阵儿轻音乐,半睡半醒地躺在椅子上闭目养神,即使睡着了也不碍事,真是神仙般的生活,惬意极了。赏梅、练字、看书、品茶是一种文化,一种姿态,一种修养,一种习惯,还是一种经典,一种格调,一种享受。梅香墨香茶香伴我生活,一棵梅,一本书,一杯茶,一种心境,一片静谧,一方天地。梅香墨香茶香,香香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