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无法之法乃是大法(赏析) ——张爱军书法艺术欣赏
时下,抖音、快手等APP风行于世。我的手机上每天都能跳出张爱军的经典形象:或一二、或三四、或五六••••••的美女们萦绕书案左右,眼神顾盼之间常有求书之状。张爱军则撸袖执管,或用酣笔饱墨举例发凡;或用龙迹蛇印力透纸背;或者剑拔弩张鸾飘凤泊;或者狮吼马啸奔放雄壮……他的眼神里看不出一丝一缕的美女婀娜,更没有美女簪花似的娟秀多姿。能看到的只有入木三分般的龙蛇飞动。那些铁画银钩洇染升腾,似有鸾翔、似有凤翥。
古语云:事有所成,常常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往往是读有所得。广泛的阅读使张爱军吸收知识、锻炼思维、开阔眼界的同时,更让他保持了思想活力、得到了智慧启发、滋养了浩然之气。而在忙碌繁杂的信息时代,张爱军始终守正书案,或阅读或书写,心无旁骛,更无美女。三十年如一日躬耕墨池,终于达到了“初写黄庭,恰到好处”的境界。
张爱军幼时,祖父问他:“一天不让你写毛笔字,你会怎样?”他说:“抓耳挠腮。”“十天不让你写字呢?”他回答:“疯癫至狂。”是啊,对于热爱书法如生命的张爱军,书法就是他的天,书法就是他的上帝。
书法海洋里有生动的风景。张爱军通过二王、通过九成宫、通过魏碑、通过唐志等典范之作,温故而知新、彰往而察来;借助《龙门十三品》等唯美作品,张爱军不仅领略了“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绚丽、而且感受了“窗含西岭千秋雪”的渺远。书法蕴含着神奇的魔力,潜藏着无限的可能,它使张爱军一路走来,走进了艺术的殿堂。
书法要求书写者熟知世间万物,品悟宇宙之妙。一个人的临摹状态,决定着他的精神长相;一个好的书者,心中自有沟壑,眼里必有远方。的确,书法是面向现实的一种社交。融入书法创作的具体场景,就是作者和无数心灵为伴,去奔向生活的广袤原野。张爱军说:书法就像灯塔,能照亮最遥远的精神大道。于是书法成为他生活的必需品,成为他的生活方式,成为他打开外在世界的正确方式。
张爱军自幼生活在关中腹地,从小见惯了大秦故地的雄浑苍茫、伟岸风姿,特别是对于渭北一带富有大秦风骨的中国传统特色民俗书画情有独钟。张爱军小时候对于书法、绘画都十分喜爱,还没有上小学时,就随着严恩远先生学习书画。在他还很小的时候,他把自己的一副《厚德载物》拿给严恩远先生看,严先生看后大喜,认为张爱军作品具有灵气,并鼓励他:"坚持下去,定有所成。"严先生的一席话,让张爱军对书画的兴趣又增加了许多。后来,张爱军在彬县师范、咸阳教院就读时,其书画天赋便突兀显现出来,多姿多彩的学生生活,让张爱军骨子里活跃的艺术天分充分展现了出来。
苏轼《论书》: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张爱军的书法作品,犹如一幅幅苍茫的赳赳老秦图景,让人感受到大气、苍茫、浑厚。关中的大树小鸟、古朴窑洞、泾河中的小船、空中的飞机、地上的麦田都寄托了他的无限情思,他充分运用笔墨的浓淡,平、侧、立、中交互为用,干、湿、浓、淡的韵味,浓处精彩而不滞,淡处灵秀而不晦。特别讲究神、气、骨、肉、血,五者统一,其有法可依、有法则依、乃至提高、坚持无法之法的书风,让其作品中既体现了浓浓的大秦特色和韵味,又始终与信息时代气息交相呼应,堪称书中精品。
张爱军无法之法的书法作品,有人说是“哗众取宠”,我说具有汤武革命似的“革命性”。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张爱军依据自己的生命体验,拓展书法艺术的审美途径,努力建立多元化的审美格局。其思想解放和新的书法资源的发现,决定了书法欣赏标准的立体和扩大。基于这种背景,张爱军在汗牛充栋的书法史料面前,进行了大胆的抉择。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秦简和苏黄,以及以秦简为代表的民间书法。细致分析,艰难选择,汲取自己需要的艺术养分,达到了无法之法的历史表现。更因为关中民间书法的率真、质朴和艺术语汇的不确定性,其勃勃生机可以鼓足人们昂扬的向上力量。张爱军多年徘徊在秦简之间,筚路蓝缕,建立了自己的表达方式和自己的艺术标准。令我们欣然的是,张爱军先生以前所未有的探索和系统的书法史知识,以及没有历史负担的创作心态,崭新的艺术感觉,实现了书法创作的自我突破。
由于坚守无法之法,张爱军书法风格加入了绘画的元素,由传统的中国兼工带写的山水画画风到运用水粉、广告颜料等韵味笔法,更增强了张爱军书法的立体感和透视度,渐渐形成了他现在的风格。
苏轼《跋王荆公书》:荆公书得无法之法,然不可学,学之则无法。张爱军知道书法最重要的是让群众点头,然后才是专家的鼓掌。他驰骋书坛30载,依然坚持每天练字,“王安石的无法之法书法苏东坡说不能学,我偏要迎难而上,学给现代和后世的人们看看。话又说回来,中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我依然是个小学生。”张爱军经常这样说自己。
如今正逢盛年的张爱军先生依然精力充沛,创作了大量书法作品,他立志用精致的笔法描绘出大秦雄风,隋唐盛况、渭水明月、长安梦想……日复一日演绎着中华韵,充溢着故乡情。
张爱军认为“思考是勤奋的一部分,人最大的懒惰是思想懒惰”身处这个时代,有太多声音萦绕耳边。要在花繁柳茂中拨开、雨骤风狂里站定,不仅需要“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眼界,也需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思考,唯如此,“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才能于众里寻他中浮现眼前。
张爱军专心书法30年,初学晋唐正书,之后便迷恋苏黄,并以其面貌大量创作,然后升华,顶礼膜拜无法之法,近年来对苏东坡著作更是仔细拜读,对其书法体会颇深,受益匪浅!
喜欢张爱军书法,并不是偶然,也可以这么说,他是我的师范同学,更是室友。所以每次听人说起他的书法作品以及独到细致的讲解,总是让我听得津津有味,对张爱军追求无法之法的书峰巅我是十分赞赏的。张爱军的用笔、用印、章法皆有自己面貌,不随流俗,其作品结字拙中藏巧、动中寓静、自然含蓄,充分体现了雄、变、韵的情致,他取法多样,又以自己的艺术语言贯穿其中,不拘一法,大胆取舍,流畅多变、盘错搏扬,其最红火时,人称“美女包围”,说张爱军为现代书法的网红人物,一点也不为过也。
人文精神和学识修养,是一切艺术的本质,更是书法艺术的灵魂;难能可贵的是,正当盛年的张爱军先生的人文精神和学识修养花开并蒂,且相济相深,成就斐然。他多年如一日专心书艺,对古今书法艺术,进行了长期而刻苦的学习研究。志在继承传统、博而返约、与时俱进、锐意出新,从而达到无法之法的境界。真可谓讴心沥血、攻艰克难、百折不挠。由于路子正、起点高,学养厚、功夫深,终有大得大成。
我构思这篇文章的时候,又看到张爱军的一些新作品,其取法更是多样,形式不断创新,其变法精神更是让我推崇!
我现在的文学语言仍然固守传统,不求偏追怪,但我还是喜欢读张爱军无法的书法,因为他的作品除了耐看之外,还很养眼!能让我找到灵感。
比如张爱军作品《厚德载物》,取意生涩苍劲,形神兼备,形态各异,头尾顾盼,虚实自然,线条灵动挺键,细处如钢丝而笔力不减,厚重处雄浑而不觉突兀,略带苏黄笔意,并富有金石趣味,今人书法能有此境界实为不可多得也!
《室雅兰香》笔画动荡飞扬,短促劲键,干净利落,大疏大密,错落有致,启承开合任其自然,尤其最后一字处理,更见功力,禾的撇捺向下伸展,下部曰上提收紧,不但增强了线条长短疏密巧拙的对比,还稳定了章法的重心,实乃出奇制胜的典范!
综观张爱军书法,可以说达到了“无法之法乃至大法”的境界。他的作品既得《曹全碑》之清动灵秀,又得《张迁碑》之开阔静雅,更得《史晨碑》之洒脱旋律,尤得《石门颂》之舒朗璀璨,并融汇了行草之法和金石风韵,结体宽博,粗细对比鲜明,疏密有度,充满着灵动之气,又不失大秦风韵。在章法布局和整体氛围上不仅率意轻松、神采飘逸,而且在传统的渊源法则中彰显出了现代的灵犀独慧,强烈的时代感沁人肺腑。
临摹与创作,传统与现代等等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多年以来书法界持续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话题。围绕这些话题,也产生了各种观点、各种看法。但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内,有一点是基本一致的:那就是书法创作不能没有传统的支撑,不能背离汉字的书写。至于究竟什么是传统也是众说纷纭,争论不休。从对传统经典的固守到对民间书法的再认识,产生了很多思想的交流和观点的碰撞。艺术贵在独创和富有个性,需要艺术家施展毕生的才华和才能,因此,不仅要勤思于脑,敏之于行,而且要见之于作、出之于新。如果盲目地恋旧慕古,极易陷入迁匠,坐缺新机之垢:如果一意无源的标新立异,又会丢失传统,浮结无质之疵。唯辨证有度地以治学之道处之,方能超脱居上而大有进取。张爱军先生在这一点上始终思维敏捷、头脑清醒,富有主见从不人云亦云,主攻方向笃定而又阔远,且戚戚以求、孜孜不倦,力求传统渊源与现代情愫相融,人文精神与学识修养相融,从而进入了艺术的高层境界。
苏轼《评草书》: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书法需要“守传统”,也需要“出新意”,但传统究竟该怎么守?新意到底应如何出?我觉得这个答案理应从整个书法史当中去寻找。看看我们的古人和前人是如何走进传统又怎样走出传统的。张爱军先生的书法实践无疑给了我们启迪和实践的正确标杆。
苏轼《河南邵氏闻见后录引》: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干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是啊,笔成冢,墨成池,从来成功都辛苦。书法不是写字,书法家更不是“写手”,一个好的书法家,他的作品,往往通过视觉的冲击力而触动人的心灵。张爱军的作品蕴藏着神韵,字里行间充满了思想和情感。这些成就的取得既是张爱军先生汲取营养的虔诚和不拘陈法的创新精神,诗词歌赋的广泛涉列,奠定的文化功底。更是他融合了前人及当代书法家之所长,并由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结构,不拘泥于古人,而成无法之法令人心向往之。
人是书法的根本,书法品评以人品为先。纪检监察生涯的磨砺,练就了张爱军先生的浩然正气。所以他的书法,气势博大,神采飞扬,男儿本色尽显其中。
书法是一种古老的汉字书写艺术,从秦相李斯到当代伟人,都有墨迹存世,点染着华夏文明独有的灵气。
苏轼《虔州崇庆禅院新经藏记》:口必至于忘声而后能言,手必至于忘笔而后能书。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几千年艺术创作的精髓,是书法家们创作取之不尽的宝藏。有人问,书法还能坚持多久?毛笔,钢笔会不会走进博物馆成为文物?我看不会,正因为有像张爱军先生这样“手必至于忘笔而后能书”执着追求无法之法大美书法,沉醉于笔墨砚香的书法家们,以书法家的才华,一定会为世人创作更多更好的书法作品。
应当说,当代中国已经步入新世纪快速发展的轨道,实现中华民族腾飞已不再是一种狂热的梦想。每一个热爱生活、有进取心的中国公民都会焕发出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作为意识形态的书法艺术,应当围绕这样一个处处充满着蓬勃朝气和正在积极上升阶段的社会人文景观去构思、去创作、去表现。因此,作为东方艺术的代表和中国先进文化组成部分的书法艺术,要充分表现当代强盛国风,表现出时代风尚和民族精神。要体现这一盛大气象,就必须要创造出风清骨峻的伟大作品,这样的作品,不等同于魏晋风骨、盛唐风骨和碑学风骨所要求的那种单一层面的审美式样,而是继承了历史上所有传统之精华,镕铸精典之范,同时开拓世纪新风,具有时代特征的大构思、大气魄、大境界。这种大,决不是简单地指作品尺幅之大小,而是指一种书法意蕴美和哲理性的深刻和宏大,是张爱军先生这样一批坚持“无法之法”理念的书法家们。那种一味追逐潮流或时风的流行作派,绝构不成大制作,也上升不到大境界。“文明以健,璋乃聘”。新世纪呼唤书法大师的出现,也期盼书法家们创作出更多“无法之法”风清骨峻的不朽杰作。
行文至此,我要表达的意思已经表露无疑。但要给这篇小文增添一节“豹尾”却颇费了我一阵思量。斟酌再三,还是选用《二十四诗品》中的几段话结尾,以求欣赏张爱军书法艺术的大量女粉丝们对艺术、对人生和世界多一点从容,多一点思考。
第一段:冲淡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第二段:纤秾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第三段:高古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泛彼浩劫,窅然空踪。月出东斗,好风相从。太华夜碧,人闻清钟。虚伫神素,脱然畦封。黄唐在独,落落玄宗。
第四段:豪放观花匪禁,吞吐大荒。由道反气,处得以狂。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前招三辰,后引凤凰。晓策六鳌,濯足扶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