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摆渡·冬】冬至饺子话沧桑(随笔)
俗话说:“好吃不如饺子,好受不如倒着。”尤其冬至吃饺子这个习俗,在东北无论多忙,这一天,家家户户一定会包饺子。
因为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也是一年中思念最长的一天。不论聚散还是悲欢,就是这种独特的味道,以其独特的方式提醒着你我:三九天已经来临,好好储存自己的能量。春天不会远了。
一
“好吃不如饺子。”妈妈最喜欢说这句话。而且,还喜欢,从锅里刚捞出来特别烫的饺子。她说烫的好吃,其实,是吃那时的感觉。妈妈兄弟姊妹八个,只有在过年或者非常重要的节日才会包一顿饺子。八个孩子,不抢着吃就没有了,根本顾不上烫或者不烫。饺子常常不够吃。孩子们说,什么时候能够天天吃上饺子就好了。那个时代的人,思想简单,能吃上饺子就是最幸福的生活了。
因此,还有那么一句俗话:“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过年不但有新衣服穿,还能吃到三、四天的饺子。
吃饺子的历史,距今已经有一千八百多年。饺子也是由馄饨演变而来的。东汉末年的那个三九天,天寒地冻,万里雪飘。由于穷苦百姓缺衣少食,身上、脸上,特别是耳朵都被冻坏了。有的已经变黑、溃烂了。
有一位神医名叫张仲景,他用羊肉、辣椒还有很多其他发热的调料打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形状。煮好趁热分食给穷苦人。张仲景给它取了个名字叫“祛寒娇耳汤。”人们吃了几天之后,冻坏的耳朵慢慢康复了。为了纪念张仲景的善心善行,吃饺子的习俗一直延续到如今。
后来每到冬至这天,人们就仿照娇耳的样子包饺子吃。
如今,我们从三十晚上开始吃饺子,初一早上吃,初二或者初三送神也吃。凡是节日都包饺子吃,甚至想什么时候吃都可以,饺子成了目前的家常便饭了。
人生便是如此,就像冬至,熬过最长的夜,黎明的曙光才格外的闪亮。
二
八几年的时候,日子慢慢好起来了。我记得非常清楚,只要爸爸每个月开饷,第二天妈妈就会给我四块钱,去买肉。那时候的肉是两块六毛钱一斤,买一斤半三块九,还剩一毛钱归我所有。就这一斤半的肉拌上蔬菜,全家人围在一起,包着饺子,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你知道那一毛钱能买什么吗?能买两颗圆圆的光腚糖。就是那种,没有糖纸包装,上面点缀着粒粒沙糖,中间还有一条红色的线。糖吃到嘴里何止甜到心里。那也是偶尔才买一次,我的零花钱基本上都是,攒起来买一本喜欢的书。
三
而如今的生活,想吃什么就有什么,早已没有了对饺子的渴望。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凡是能吃的,只要你想得到的,都被人类吃过。
地上跑的,吃过了二零零三年的果子狸,因为肉质鲜美,被大量的捕杀吃掉。然后就成了SARS病毒的元凶。后来听说背了十年的黑锅。
天上飞的,吃过二零一九年的蝙蝠,就长成这样黑不溜秋的,人类也下得去口。然后就成了新型冠状病毒的元凶。听说这呆萌也是背了黑锅。病毒一直反反复复变异,寄住在人类的体内,传播速度相当惊人,怎么也不肯离去。直到如今全世界累计死亡人数接近两百万。
水里游的,吃过河豚鱼。现在人的认知能力提升了,知道河豚鱼籽会毒死人的。可是,三年自然灾害,野菜树皮都吃光了。我爷爷就是吃河豚鱼籽中毒而死。听说现在人,因为其诱人的美味,还是想尽各种方法去除鱼籽的毒素,“拼死吃河豚”。
我们都知道民以食为天,食物对我们来说的重要性,就是给身体补充营养,补充能量的,一日三餐都离不开食物。
《黄帝内经》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蔬为充。
面对每天餐桌上大鱼大肉的现代人,伤了脾胃,得了三高,嘴里说着吃出健康,可又舍不得猎奇尝鲜。我不知道说什么好。
至于饺子,只要你想吃,应有尽有,随时可以吃上。生鲜超市里,各式各样的速冻饺子,街上各种特色的饺子馆,想包饺子有卖现成的皮儿。过年擀皮儿包饺子,尤其是三十晚上,全家一起包饺子,成了孩子们回来团圆的象征。
各种饺子馅的意义更绝,中华文字真是博大精深。比如:芹菜馅——即“勤财”之意故为“勤财饺”;韭菜馅——即“久财”之意故为“久财饺”;白菜馅——即“百财”之意故为“百财饺”;香菇馅——即“鼓财”之意故为“鼓财饺”;酸菜馅——即“算财”之意故为“算财饺”;油菜馅——即“有财”之意故为“有财饺”。还有牛、羊、猪、鱼,更是财运亨通!还有里面包上洗好的硬币、枣、花生、糖等等,都是对新年美好的祝愿。
饺子,早已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中华美食的代表。它的每一个部分,无一不蕴涵着中华民族文化,皆是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诉求。
四
另半句就是这:“好受不如倒着。”
那个时代的人,才叫上有老下有小。就说我的父亲,奶奶岁数大了,也没有退休金。妈妈在街道的一个小厂子,工资很微薄。兄弟姐妹三个,我们家还算少的。爸爸在单位拼命地工作,周日休息一天,家里的扛扛搬搬,修修补补,爸爸比上一天班还累。妈妈忙里忙外维持这个家,除了睡觉以外,从来没有看到他们躺着。我猜想,他们多么希望好好地休息一天,好好地在炕上懒一懒。
没有出生在农村,不过有亲戚住在农村,我也见过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样子。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年四季从早忙到晚。农忙的时候,他们累得甚至直接躺在田间地头,根本不想起。
直到现在,妈妈七十多岁了,最不爱坐沙发,基本上也不坐床。常常坐在一个有靠背的椅子上,年龄大了,偶尔打盹儿都是坐着。因此对我们的影响也很大,我也是除了睡觉几乎不躺着。
如今呢?生活越来越好。年轻人不但有双休日,还有年假,并且增加了好多节日的假期。高床软枕的,一个电话外卖送到。躺在床上刷着微信,刷着视频,我就不说对眼睛好不好了。双休日就像絮窝一样,甚至就在被窝里吃东西,晚上不睡,早上不起。
退休以后的人呢?根本不敢躺着,希望健康,希望多活两年。每天得控制嘴,迈开腿。
二零二零真是魔性的一年,史无前例,让大家都深深体验了一把“好吃不如饺子,好受不如倒着。”哈哈!
我家隔壁曲大爷,快八十岁的人,之前跟两个六十多岁的大叔,每天定时定点在公园里走步一个多小时。他看起来神采奕奕,比两个大叔走起来还有力量。可是因为疫情,在家里一待就是两、三个月。等到疫情缓解以后,再出去走路,发现已经走不了了。
疫情严重的时候,禁足在家里,除了吃就是睡,像笼中的金丝雀。因此很多人深刻体会到了监牢般的生活,整天如此浑浑噩噩,那叫活着吗?但是,防控就是命令,每个人又不得不奉献出自己的自由。我估计,疫情一旦过去,人们也会更加珍惜“自由”的滋味。
生命在于运动。不论置身室外,还是蜗居在家,活动、活动,想要活着就得动。
人生酬业,每个人来到这个娑婆世界上,都是来了业的。不努力拼搏,哪有那么好吃的饭?不遇事坦然,哪有那么好睡的觉?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