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味,还是故乡浓(散文) ——鸭子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初次读这两句诗的时候,大约是在读小学三年级,正是年少无知、天真烂漫的年龄,对所有的事物总是那么的好奇,充满着美好浪漫的想象。品赏王勃这两句经典名句,不知怎的,瞬间就那么喜欢,就像是远方遇到了故人,亲切温馨。我在想,这诗里的孤鹜,不就是门前那一片水稻田里,站立的一只两只白鹭吗!细细的双腿,雪白的羽毛,长长的脖颈,在田里觅食。它们有时单腿独立,昂着头对远方眺望,看见路人经过,便呼啦一下飞上天空,留下一团雪白起伏的剪影。那飘逸典雅的身形,至今让我难忘,尽管后来再没见过!
上了初中,我那当教师的姐夫,送给我一本《唐诗三百首》再一次阅读了《滕王阁序》看了注释,才知道,孤鹜却原来是鸭子。这结论一下子打破了我原来的想象,有着丑鸭子之称的它们,怎么能与落日的晚霞齐飞?看来我低估了它们的颜值。这时倒让我想起小时候家里养的那几只老鸭,笨拙滑稽的走路样子,现在还让我记得清楚:东张西望局足不安,就像做了什么亏心事;有时或许是得到了主人的恩宠,趾高气扬踱着正步,摇头晃脑没个正像,一对翅膀松松地搭在后身上,你还别说真像一位尊贵的先生。那丰腴的肥臀,在脚蹼靠后的重心里左右摆动,让你忍不住好笑。
前天,我带着孙女儿去了野生动物园,邂逅了一群野鸭在水里嬉戏,彩色的羽毛顺滑亮丽,一绺金黄色的发丝披在凤头上,在夕阳的余晖下闪着灿烂的光。原来鸭子也是美娇娥,如此这般眉清目秀。
鸡鸭鱼肉四大荤,作为肉类资深食材,鸭子有着不同的光环。在行家里手眼里,它是当之无愧的全能选手。除去鸭身,剩下的无论是鸭头、鸭脖、鸭胗、鸭翅和鸭血,一只鸭子能从头吃到脚。即可烹饪出让人大快朵颐的硬菜,又可料理出耐人细嚼慢咽的小吃。于是在不同地域,都有不同的烹饪方法,让鸭子有了不同扮相,百变味道,万千风情。帝都有烤鸭,出了名的当然是全聚德;还有南京盐水鸭,我们安徽有咸鸭、板鸭、酱鸭。不管是在餐馆或是酒店,只要鸭子一亮相,一出呱呱叫的美味好戏就会上演。
谈起烹饪方法,炙烤当然是不二的选择,火烤是鸭子原始的烹饪方法,特有滋味。直至今天,这种滋味,任然能给人们带来味觉的满足和幸福。烤鸭的出现,将烤的滋味和鸭子的鲜香巧妙结合,让滋味有了新的韵味。鸭肉透出金黄,像是给鸭子渡上了一层金黄的盔甲,它皮酥肉嫩,清香离骨。不管是热气弥漫的街边小店,还是不起眼的路边小摊,那经过炙烤的鸭子惊艳了岁月,装点着生活的烟火味。
记得有一次,朋友的父亲做八十大寿,在一家五星级的大酒店宴请亲朋,我有幸被邀。餐厅的窗外,一片绿竹映入眼帘,竹叶青青,竹枝挺拔,悠然之中,我仿佛是一位置身于青山绿水之中的竹林雅士,在如此环境中用餐,已不是一个“菜香味美”所能表达的意境,含禅意。酒席开始,大家站起频频举杯向老爷子祝寿,刚落座,只见一位头戴厨师帽,身穿洁白厨师服的中年师傅,推着小车来到餐厅,车上有一平整砧板,砧板上蓝花大瓷碗里一只烤鸭尤为显眼,旁边有一白细瓷长方形盘碟。只见他拿起片鸭刀,左手扶着鸭腿骨,右手持刀拇指活动自如地压在刀刃的侧面上,刀片进肉后,拇指按住肉片及刀面,鸭肉就被轻巧地片下,且片片有皮有肉,薄而不碎,大小均匀彷如丁香叶般秀气。片下的鸭肉精致地码在白细瓷盘盏里,一碟荷叶饼旁边,摆放着葱白丝、黄瓜条,外带一小碗甜面酱,这仿佛有了中国菜肴的写意感,又似乎跟中国画一样博大精深。此时的我似乎怀着一种对烤鸭的虔诚,轻轻地拈起一片荷叶饼,拿起筷子挑起一点甜面酱,抹在荷叶饼上,夹几片烤鸭盖在上面,放上几根葱丝、黄瓜条,将荷叶饼卷起,慢慢地放进嘴里轻咬一口,那舌尖的触感仿佛时光交错令人销魂,温润棉柔酥香味美,肉质细嫩而不腻。难怪被誉为天下美味而驰名国内外。
炖老鸭汤滋补养生,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日常生活,几乎是每个家庭主妇的必修课。炖汤的材料有四季的馈赠:春天有莴苣竹笋;夏天是冬瓜海带;秋天则有莲藕和玉米;冬天是萝卜和山药,有了这些食材,在人们的巧思妙想中就能转化为美味。炖老鸭汤不复杂,虽然各家的章法不一,但炖出来的口味基本相同。优选一年以上的老鸭,将鸭肉切成大块,鸭胗打上花刀,只要方便入味就好。一切准备就绪,先冷水下锅给鸭子焯水,去除腥臊味,将焯好的鸭肉放入砂锅里,倒入温水没过食材,几片老姜,几个葱节,盖上盖子大火烧开,待汤沸腾再文火慢炖,余下的就是等待,有时等待也是美味的一部分。眼看鸭肉在汤里几度沉浮,汤水沸腾,脂肪溢出,香味浓郁之时再将萝卜放入。入冬老鸭汤最好的辅材就是萝卜,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之说,能理气虚益脾胃,尤其是经过初霜打过的青萝卜。记得小时候母亲炖老鸭汤,去自家菜园里拔出几棵冬萝卜,清脆白嫩,不亚于砀山酥梨,脆生生甜津津的,炖出来的老鸭汤更是入口绵软汤鲜回甜,色泽清爽,味道醇厚,撕开暗红色的表皮,内里的鸭肉依然柔软有弹性。最乡土的食材,与最传统的手艺相遇,令人垂涎的美味便呼之欲出。冬日的暖阳照在堂屋里,一家人围坐一桌,消磨一个午后或夜晚,最美味的永远是时光。一锅老鸭汤可以封层一个季节的甜蜜,舌尖上就有了故乡冬天的味道。
尽管鸭子的吃法有许多,烹饪出菜肴也是风情万种,但我还是喜欢家乡腌制的咸鸭。每到深秋岁末,家乡人都喜欢腌制腊货,咸鸭由于它独特的腊香,腌制是老家人必不可少的选择。每个村庄几乎都有大小不等的苇塘,这样就给大多数人家养鸭带来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少则养几只,多则十几只。鸭子二月出壳,八九月份养成,春孵夏长的鸭子,吃苇塘里的水草鱼虾,给生性好动的鸭子增加了灵性。宰杀前期用稻谷催肥,致使鸭子肥硕丰腴。腌制咸鸭的工序和腌制腊肉相似,所不同的是在晒之前,给鸭子定型。用细细的竹片将鸭胸鸭脚十字撑开绷起,再拿出去风干晾晒,接受阳光的抚慰、风的亲吻。即使晒干后的咸鸭,只要老天给力,总是要不厌其烦地将其拎进拎出,任何美味都需要时间的沉淀。随着晾晒天数的推延,鸭子的肉质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在这个过程中,鸭子由腥臊味到咸香味,来一次美味的逆袭。一只宰杀好的鸭子,到变成咸香味俱全的美食,至少要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最主要的是家乡人对美味持之以恒的执着和坚守。腌制晒干的咸鸭体型饱满,色泽新鲜,皮白油润,肉嫩微红,淡而有咸香,令人久食不厌。咸鸭最能体现鸭子的本味,做法返璞归真。炒的干减少鸭的脂肪,肉薄且收的紧;煮的足,食之有嫩香口感。秋风送爽腊味飘香,那腌制晒干的腊鸭挂在竹竿上,因为有十字竹片的交叉撑开,像似一把把琵琶垂挂,亮若水晶皮薄骨细,处处氤氲着独有的香气。
咸鸭子的吃法多种多样,可蒸可煮可烧,但最经典的吃法还是蒸。记得红楼梦第六十二回里,就有一道菜肴:“酒酿清蒸鸭”,可“蒸”应该是烹制咸鸭的绝佳手法。将一整只鸭子一剖两半,温水洗净,斩大块,否则鸭肉失去质感萎缩,口感也就没有那种特殊的嚼劲,隔水清蒸,高于沸水温度的蒸汽,传导热量,保持了食物的完整和形状。蒸的过程中,鲜味物质被保留在食物内部,营养成分也不受破坏。蒸,是家乡人原滋原味的选择。水开,一二十分钟左右就好。拿出晾凉刀切码盘,一道美食就呈现在餐桌上。虽然看起来不修边幅,可它是犁田打耙归来,主妇们慰藉丈夫咂摸味道咪咪小酒的好菜。
咸鸭烧糯米饭,也是家乡人常有的吃法。或许是小时候吃过母亲烧的咸鸭饭,至今还念念不忘的缘故。秋风起贴秋膘,将腌制留存的咸鸭,和新鲜糯米煮饭,饭熟了咸鸭也蒸好了。米饭吸饱了鸭子的油分,一粒粒晶莹剔透咸香适口,那香味简直让你闻着疯狂。米饭的清香锁住了咸鸭特有的汁水,致使鸭子散发着时光的幽香,一道经典重生,沾染着烟火沉淀着岁月。在天长日久中陪伴着我们每一个人成长。这奇思妙想的咸鸭饭,使我们对咸鸭和米饭的味道有了完整彻底的味觉感受,让人禁不住要惊叹人生的如梦如幻。人们总是喜欢说生活在别处,但令人难忘的滋味却永远在自己的家乡。一乡一味自成一脉,小小的一道乡土菜,也印着一方水土的过往。
记得那次单位申请ISO质量体系认证,省机械厅来单位抽样检查,领导忙的屁颠屁颠,可作为质量统计的我,自然也不敢怠慢,随时要提供质量的各类数据。还没到吃午饭下班时间,我去车间索要一个现成的产品样本。没想到走到厂区的一半,就闻到一股扑鼻的香味,这香味似曾相识,又像是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渊源。自参加工作离开家乡,尤其是母亲去世以后,就几乎没闻到如此沁人心肺的鲜香。顺着氤氲的香味上了车间的二楼,推开一扇小门,呵!好家伙,两个小电炉火光闪闪,炉子上墮着不锈钢小饭锅,还发出滋滋的响声,那热气腾腾的一缕咸鲜味夹杂着一股米香更是让你不忍移步,我好奇地揭开锅盖,一锅满满的咸鸭烧饭,正冒着热气,挥洒着那久违的鸭香,此时我真想拿双筷子偷偷地吃上一口。那时单位条件有限,车间只有一两个煤炉供工人休息取暖,有的工人中午来不及回去吃饭,就自带米和菜一锅熟。烧咸鸭饭因为简单经常是他们的首选,这香味弥漫的咸鸭饭,隔着几座楼都能闻得到。我在想,这浓郁飘香的咸鸭子饭香,一扇小门又怎么能关得住呢……
鸭子不仅陪伴着我们成长,还唤醒了我们从小到大有关团圆、有关家的温暖和记忆。每次探亲回家,母亲总会和盘托出一道道让人怀念的家常风味菜肴,一些内心深处的记忆便都复活生动起来,味觉的乡愁更有了切肤的感受。临走时,母亲还会准备一些咸鸭子,装进我的行囊,故乡这浓郁的鸭香,也让我和这片山水缠绕在一起,无论年龄几何,身在何处,只要吃上一口家乡的味道,便可唤醒远方游子对家乡的记忆;更是承载着一份抹不掉的人间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