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涯】人间经久是真情(随笔) ——观落腔剧《吕蒙正讨饭》后感
我对传统戏曲的热爱可谓“叶公好龙",以致讲不出全国各地剧种的名称,更别说它们所持有的地方特色与表演特点了。因为无知,便也无畏,信口开河发表点个人感受反倒不担心被师者嗤笑。
历史上确有吕蒙正其人,他出身寒窑受尽饥寒冷眼,靠讨吃要饭苦读书最后官至极品的故事流传很广,在此我便不再赘述。但说安阳市专业剧团汇演期间,由内黄县落腔剧团演出的《吕蒙正讨饭》一剧,我认为其有“三美一细",浅说如下——
台词美:融合了俚语俗语的台词简浅易懂且不乏幽默,比如小丫鬟去寒窑送粮,明明是为小姐居所叹息,嘴上却夸是好房“一没柱子二没梁,窗子开在正顶上(非原词)”,通过这简单几句,寒窑的破败不堪在观众脑海里一下子具体了,形象了,甚至如临其境了。这种效果,观众怎会不记忆深刻呵?
情节美:任何舞台表演都需要以情节推动剧情,发展高潮,引发共鸣。比如吕蒙正与刘小姐去寒窑路上,刘小姐盘问家底时的义无反顾与吕蒙正欲劝返刘小姐的那份坦诚布公,一下子泄洪了观众的热泪。感动在此,共鸣在此,点赞在此。
唱腔美:整场戏中,唱段占了多半部分。值得点赞的是,演员们的唱功都很强,尤其唱男女主角的两位表演老师,在情绪渲泄与情节表现时,能很好地把握声腔的高低强弱长短急缓,悲愤得令人替为切齿,感动得令人替为激荡。
小节细:吕蒙正住的寒窑连扇门都没有,遮风挡雨仅靠草帘子,吕、刘二人进出窑门掀帘卷帘放帘,两位演员老师演得很到位很细致。细节处不敷衍,这样表演是对的。
完全没有瑕疵的舞台表演未必可能,但作为门外汉,我不敢妄言,生怕“吹毛求疵”落个“瞎咧咧"。然信口开河已于此,索性东一犁西一耙过过嘴瘾吧……
我们都知道,传统戏曲的舞台表演属于程式化表演,既如此,传承便是沿袭,便是墨守成规。且不可因为现代年轻人懂戏曲者寡便“偷工减料"“偷梁换柱"甚至“偷机摸构”。进出门要抬脚,莫踩了门槛子;上下楼要准步,莫错了多少;道剧(含服装)要尽量符合历史特征。说到这里,就想提《吕》中家员送粮用的是蛇皮袋,难道剧团剪不来五尺粗部做布袋吗?
不过送粮时挑扁担的表演还不错,把这一段再提炼加工一番,让小丫鬟动作也花样些,两人“舞动"起来,这片段会更漂亮。这里不妨借鉴《抬花轿》坐轿片段。说到这里,再索性提个建议:绣楼抛彩那段,吕蒙正抢到绣球后,其他人灰溜溜散去,此处总觉得有点欠缺,如果加点肢体动作体现败者忌恨与胜者惊喜也许不错。嗨,反正有乐师们锣鼓帮腔呢,看着办吧!
规纳一下《吕》给我的印象:刘小姐惠眼识珠,彩球不抛富贵飘穷酸,宁被赶门在外嫁夫随贫不易志;吕蒙正受辱更发奋,大比之年高中魁元不忘本。呀呵!难怪《吕》演了好多年至今仍不衰,竟因其宣扬真善美德和为贵,符合大众心理吔——君不见,吕蒙正饥寒交迫时立志得地后报复嫌贫爱富刘相国与诓人施斋臭和僧?然而他状元及第后不但原谅了登门冲喜的老泰山,还劝小姐冰释前嫌认了薄情父!故事结局是美好的,但此戏收场略显仓促欠饱满。
亲情爱情若有真情管它寒窑土炕,古人今人唯愿世人恪守矢志初心!知否?人间经久是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