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敏思】人生无悔共和国军人的情怀(随笔) ——2021年1月6日走进军营阅读分享
文/妍冰
【主持人】
妍冰老师您出版了《人生无悔》这本长篇纪实文学,主要叙述的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十万官兵,从部队转业到北大荒进行垦屯戍边的故事,而且书中的原型也正是妍冰老师您的父亲,您能给我们分享您在创作这本书的心路历程吗?
我最早接到这个活动的通知是2020年7月,因为疫情改期为暑假期间。为此我也做了较充分的准备,定了题目为:传承老一辈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还做了ppt,且反复修改。因为我的父亲是军人,而这次活动也是走进军营,所以我非常重视这次活动,希望我用心的准备引起战士们的共鸣。自从我加入作家协会后,至今已出六部文学作品:包括诗集、散文集、小说集、长篇小说。说心里话,唯独这部长篇纪实文学《人生无悔》我是最用情最走心,也历时最长,用了整整七年时间。这部长篇获香山文学院第三届重点题材签约,出版后,获得中山市委宣传部2020年出版作品精品扶持奖;同时也获得西区出版作品精品奖。
这部长篇纪实文学,主要叙述的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十万官兵从部队转业到北大荒进行垦屯戍边故事,这是中华民族一曲悲壮的史诗!这群英勇男儿在解放战争中,在置身硝烟弥漫的战场,他们从东北、内蒙老家,跟随第四野战军,经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衡宝战役,广东战役,直到解放了广州市。他们浴血奋战,身上伤痕累累,无数军功章上写着他们的战功。1958年,这些勇士们听从祖国的召唤,用拿惯了刀枪的手拿起了铁锹和镐头,一个华丽的转身,从军人转为农民。
在那个时代,这种为国家服务式的转变,却关乎着千家万户特有的悲欢离合!这个群体,以特有的血与泪、信念与意志,时时刻刻表达和诠释着对他们祖国的爱与忠诚;这些人,也只有那个时代的这些人才有资格享有后人们对他们的尊崇与爱戴!
这种尊崇与爱戴,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自己经受住了火与血的考验,更不仅仅是在灵与肉的考验中,他们以特有的倔强与坚毅,表达着对祖国对家人的挚爱!
我的父亲,就是这个英雄群体中的一员!
他们创造了中华民族进程的一段历史丰碑!当年父辈们炼狱一般的生活,正是铸就了在这个群体英雄们的特有的品质,而这种精神与品质,不正是中华民族所赖以生存之魂吗?
谈创作的心路历程……那是2001年暑假,我回黑龙江探望生病的父亲,望着病榻上的父亲,瘦骨嶙峋,这还是我那伟岸的海军舰长父亲吗?其间,我曾问父亲:这一生辗转南北,没得到高官厚禄,您后悔吗?……略(见书稿)
我的父亲一共获得五枚勋章:
第一枚解放东北纪念章;
第二枚华北解放纪念章;
第三枚解放华中南纪念章;
第四枚全国人民慰问解放军纪念章;
第五枚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奖章,这一枚金质奖章上面有编号:13742,表示仅此一枚,弥足珍贵!
我知道这一枚枚奖章上面沾着父亲的鲜血,我将永远珍藏!并传承给下一代,让他们继承老一辈革命精神,为国家建设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作为众多当年的十万官兵戍边英雄的后代之一,我如今生活幸福美满。当年父辈们炼狱一般的生活正是铸就了在这个群体英雄们的特有的品质,而这种精神与品质,不正是中华民族所赖以生存之魂吗?
毛泽东主席曾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习总书记也讲过:“我们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确实,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集体、一个家庭和一个人,都是需要一点精神的。”
在岁月长河中,人的一生如白驹过隙,匆匆而过。那么人生应该怎样度过?怎样才能让自己一生无悔?
我的父亲,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这个道理。
父亲从战争年代走来,经受了战争的洗礼,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坦然面对生死。所以,我的父亲做到了初心不改。在我父亲的一生中,支撑父亲的就是信仰和精神。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依然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取向。
我虽然只能从我们一个家庭的故事写起,叙述父亲的一生,转战南北;“三递申请”让母亲辞掉工作随之开发建设北大荒,以及1960年母亲返回故乡恢复工作,给孩子们重新落户,父亲又“三封电报”催促回家等关键节点,讴歌了父亲战争年代及和平年代始终坚持信念,坚守初心,“绝不能当逃兵”的决心和志向。但是我想因此以点带面,我觉得这应该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
记得这部书刚刚出版之初,就上了学习强国【红色精神】《人生无悔》;之后中山日报也以【十万官兵建设北大荒中山作家妍冰长篇纪实人生无悔出版】为题刊载;之后中山电视台以【中山本土文学作品“人生无悔”出版受到欢迎】在中山新闻节目时段进行报道;当代文学家、著名学者,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王宏甲和中山日报原主编郑万里都为这部书写了序。
我想告诉人们:要记住那个时代的事,要留着那个时代的精神,更要传承那个时代的人们特有的默默无闻而奋发向上的品质,因为它是属于我们民族的,是根!
谢谢各位!
你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祝你们勇敢、健康、幸福!
2021-1-6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