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摆渡·春】飞向另一个世界(赏析) ——散文《候鸟》赏析
近读聆听花香老师散文《候鸟》,读后情感难抑,潸然泪下,久久难以平静。这是一篇回忆母亲的小散文,作者抓住母亲晚年喜欢候鸟,多次去观看的生活小片段,通过细腻描写,生动形象表现老一辈人对情感的笃守,对生命的热爱和豁达的内心世界,也表达出作者对父母深挚的情感。作为一名读者,在情感涟漪荡漾之余,也想从文学角度品评一下这篇作品的美学和社会意义。
一、什么是“孝”
对于每个喜欢阅读的人,对作品都有自己的鉴赏力。能打动我们的往往是那些满含深情的文字。也许是十几岁就出来流浪的缘故,我对故乡的回忆和爱不比别人少,可是让我现在回老家生活,我想它带给我的肯定是诸多不适应。这种现象或许也是暗含了候鸟的生活习性,寻找适合自己的生存环境。就像《候鸟》里所说:“哪里再好,也要回家。”
当我读到聆听花香老师的这篇《候鸟》里,作者带着母亲去大连疗养。母亲却执拗地选择回家时,文中“母亲”这种对于第一故乡和第二故乡的那种潜在意识的选择,子女们是表示理解和感动的。由此,作者不无感慨地说:“她老人家出生地就在大连,但五十余年的沈阳生活,她早已把自己当成彻头彻尾的沈阳人。”作为子女的“我们”,并没有反对“母亲”,而是有一种情感上的升华和感悟:人也许真的和候鸟一样,时刻想着要回家。
当“我们”带她来到鸟岛时,老人家那种迫不及待,那种对动物的情怀,都让读者动容。在这样的陪伴过程里,年迈的已经有些糊涂的“母亲”,有很多次叫错鸟名,而“我们”为了让她高兴,不去指出,这是一种“爱”的包容,里面更多的是子女看着有些糊涂的母亲那种“疼痛感”。
文中的母亲记忆力衰退,而且偶尔还犯一点小糊涂。当母亲看到绕颈嘻戏的天鹅,那种自然的情感的流露,的确感人。文中我们也能读出一个“家”庭的和睦。只有和睦的家庭才更有机会培养出优秀的子女。这些细腻的描写,都深深包含了子女的情感。“孝”,不仅仅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对老年的理解和配合,更是一种弥足珍贵的“孝敬”。
接下来在拍照的过程中,“母亲”也想拍几张照片作为纪念。可是,那个曾经是摄影家的“母亲”,已经拿不稳相机,读到这里,突然有一种沧桑感,感叹被时间消解的人生,衰老是一个不可逆的生命的过程,下面还会提到这个观点。
作品里有一个回头擦眼泪的举动,这个动作特别共情,特别让人感动,何尝不是曾经的自己。接下来的几年,作者每年都会带“母亲”去鸟岛看鸟。这让我们看到作者的孝顺就在文字里。有一种孝顺就是对父母最长情的陪伴。当我们读到2017年的时候,“母亲”躺在医院里那种淡然,那种悟透生死的豁达,那种要像鸟一样飞走,回到生命的栖息地。看到这里,我想很多人心里都会充满酸楚,这就是生命最终的过程,人人都会经历。充满真情的文字才能打动人心。如果一个人的孝顺是虚假的,根本写不出如此深刻的作品。作品当中很多地方的细节里,都带出了那种自然而然的对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这就是“孝”的最好体现,也是文章之所以感人之处。
二、散文之美
散文之美,美在语言。我截取一段描写鸟岛的文字,让我们来学习一下:“鸟岛最著名的景点一定是水鸟景区。银浪耀金的水面上波光粼粼,水鸟们或集群飞翔或低首觅食。小鹤则十分调皮,它们时常突然在水面上挥翅起飞,又突然急停滑翔,小艇一般在水面上画出一道美丽的轨迹。那些溅起的水花迎面而来,像极了一串串珍珠布起的大幕,大幕拉开,水鸟们便出色地演出凌波仙女与王子的爱情故事,让人恍如仙境。”
这一段的描写,水美,鸟美。仔细分析一下就会读出作者文字的优美。我是一个写诗歌的人,对于这段散文里的环境描写,竟然比诗歌的语言还美。这让我们看出作者的文笔是何等的老辣。太阳照射下的水,波光粼粼,在水上或是觅食,或是嘻戏飞翔的鸟群……多么唯美的画面。冲波逐浪的鹤,溅起的水花像珠串般的幕布……这种唯美的描写画面感极强,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仙女与王子的浪漫爱情故事就发生在眼前。
我们再看这段描写:“鸟儿们或许也已经忘记了她,撇下她飞走了,把她一个人留在笼子里,从此,再不相见。秋天来了,她再也想不起那些鸟儿了,她也‘飞’出了那个笼子……”在美的过程中,蕴藏着深刻的人生感悟和哲性思维。和那种穿透时空隧道的顿悟。鸟飞走了,去了它想去的地方。最后母亲也如鸟一般飞走了,飞到她生命的终点。这就是人和鸟按着各自的生命轨迹去完成各自生到死所具备的意义。本来失去亲人是疼痛的事情,而作者用一个“飞”消解了很多失去亲人的痛苦……
文中很多个地方的描写都很美,因为篇幅关系,我只摘取这两段说一下。读者可以自己在文中去寻找,探秘,定会让您体会到此文的唯美。
散文之美,也美在构思。巧妙地构思,可以让一篇散文意蕴深长,芬芳四溢。这篇散文作者描写母亲对父亲的深切思念之情,没有直接去写他们之前的生活细节、恩爱时光,而是通过母亲看望候鸟时的只言片语,间接描写出来。衬托出父母恩爱,难舍难分的情感,这就让故事更加感人,更加走心。可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另外,作品还有一些长处,比如结构看似简单,但是却是浓缩版,藏着深意;行文流畅,毫无滞感,读起来特别舒服;唯美的诗话语言,蕴藏真挚的情感;文字大量使用了隐喻、暗喻、倒叙等方式却不显凌乱,也有一定过人之处。
三、小文大义
文义,也就是文章的主旨。换而言之,就是主题。
在整篇作品里,作者一直围绕着母亲书写。很多细节上的事情,让我们能读出是因为作者描写的真实性。如果没有切身体会,是不会把细节处理得如此好。为什么要谈细节,正是细节才能体现作品的真实性,因为真实,有真情才会具备意义,才会感动读者,才会让人有所顿悟和思考。正是从这些细节里,让我们看到文章所具备的社会意义。这种孝顺是多么的自然和发自内心。在当今社会这样的文字是多么的可贵,相对于那些只顾自己,不顾父母的人,此文的确可以用煜煜生辉来形容。
然而,对于这篇文字的理解,似乎我们还不能就此结束。如果深度阅读,人们会发现,作者在表述浓郁的亲情和孝敬之中,更有一种理性的思维在酝酿和澎湃。只是,我们需要更为深入地进入和解读这篇文字。作者为什么要用“候鸟”作为文章标题呢?这些平凡的飞鸟与母亲情感的纠结又有怎样的逻辑联系呢?换而言之,作者表述什么呢?
思考到这里,我们似乎应该觅到了文章深邃的主题,那就是生命。母亲是用自己的人生去体味那些飞鸟的生命,感悟生命的快乐、和谐和自由,这是一个老年人对生命依依不舍的热爱和眷恋。然而,这还不是思想的终点。我们沿着这条思想的小径继续探寻,就不难发现另一个深刻而有趣的问题。母亲既然如此热爱生命,为什么又总是思念逝去的老伴,甚至流露出随之而去的情绪呢?这似乎是一个矛盾,一种情感的纠缠。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解开这个矛盾,拨开这层纠缠,我们就看到了文章的思想深处,那就是,尽管生命可贵,但夫妻情感更为珍贵,也更为迷人。所以,最终母亲梦牵魂绕,如鸟儿一般飞向另一个世界,有伴侣的世界,幸福的世界。人生不过是候鸟的一个轮回而已,最终我们都要离开,走向另一个世界,去接续前世的爱。所以,我们说,小文大义,这就是散文的艺术魂魄所在。
四、当然,任何作品都不是完美的,肯定有这样和那样的不足。但就这篇作品来说,它的短小精悍,刚好适合现代人的快节奏阅读。而不足也刚好在这,如果能细化一下,作品的意义会更加有价值,更有可读性。所以说,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莱特。对于阅读作品的个中滋味,还得读者自己去体会,很期待读者对作品有不同的声音,这才是文学该有的样子。我也不再赘述,到此打住,把阅读和评论的时间留给别人吧。
(原创首发)
【摆渡】候鸟(散文)
作者:聆听花香
http://www.vsread.com/article-93257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