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河】城南之水(散文)
打开老城的县志,开篇就会看到一张老城的旧图片。图片上的老城是一座方城,方城的四周则环绕着一条轻纱一般的护城河。南端的那条河则是辽河的一条支流,名曰海城河。
当老城的方城一点点化为尘烟的时候,曾经的护城河也杳无踪迹了。唯有海城河依旧欢快地流淌,像一个永远都长不大的孩子。
海城河又被本城人称之为沙河,因为河中有最好的建筑用沙。当然,除了河沙,还有沙金、云母等等。小时候,我常常和小伙伴们去河边玩。不仅是我,好像在那些炎热无比的伏天,几乎全城的人都会聚集在这里消暑戏水。沙河,是上天赐予县城人得天独厚的福利。人们不只是在这里嬉戏,还可以在这里洗衣和观赏风景。
沙河还是人们了解外面世界的一个窗口。因为那个时代过于封闭了,沙河就像一条直通外界的传送带,送来一股清新的空气。夏秋两季山洪爆发的时候,人们在城里就能听到河水咆哮的声音,这个时候大河则变成一头疯狂的狮子,不可一世地自东向西呼啸而下,势不可挡。人们会相互喊叫,扶老携幼地集聚在河边顶着大雨,不惜浇成落汤鸡的模样儿看热闹,像参加一场盛大的爬梯。在洪水中人们会看到粗大的树木,冲毁的建材,甚至还有人的尸体。人们就会议论纷纷,洪水来自是东山哪个村呢?还是更远的岫岩呢?
那时在河面上连通县城最近的桥是一所建于民国时期的木头桥。桥面窄窄的,只可走人,不可走车,桥头上设有圆木的横栏。为了防止木头腐烂,还刷着黑乎乎的油漆。
涨水的时候,桥面上沾满了人群。等水涨到桥面上的时候,孩子们会发出一阵阵的欢呼,那种在炎热夏季让河水浸泡的感觉真是爽到了心上。
古城墙的墙基有一处叫做炮台的地方,是一块凸起的方方正正夯土墙。夏天,孩子们戏水时,把那里当成了一处天然的跳台。他们学着跳水运动员的样子,从那里高高跃起,在扎进河水里。有水性好的,可以一个猛子扎到河中央,甚至是河对岸。有的孩子扎到河对岸后,故意隐藏在对岸茂密的小树林里,让别人误以为挂了。等到一个时辰不见踪影,大家一片惊恐,张罗跑回城里告诉他家大人时,他则又一个猛子扎回来了。
我因为天生怕水,加上父母严厉管教不准下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蛟龙般地在水中嬉戏,或者和几个同命相连的小伙伴们在沙滩上戏耍。在沙滩上堆城堡、挖陷阱,把自己的肢体埋在干热的沙子里。有阳光的日子里,那些富含多种矿物元素的沙滩会发出星星般的光影,亦真亦幻,令人无比陶醉。
沙河其实是一条季节河。除开涨水的日子,它温顺得像一条宠物。河水很浅,清澈见底,小鱼小虾的脊背清晰可鉴。
有时我们会在河边一直待到黄昏。而黄昏的景象格外令人迷恋。西面红彤彤的一片霞光,把整个河面都染红了,河边洗衣的女人和戏水的孩子都被镀上一层金色,成为一幅安宁和谐的美好画面。
那时的河边有很多很多的树丛。那些树有一部分是人工林,也有自然生长的。他们长得十分茂密,形成一道厚厚的墨绿色屏障,像恪尽职守的县城护卫。有风的日子里,他们会发出低沉的呼啸,不怒自威。无风的季节里,它们则会发出“沙沙”的响声,像是在窃窃私语。这些树木有乔木也有灌木,孩子们可以隐蔽其间捉迷藏,也能在那里寻找到很多可供玩耍的昆虫,比如蚂蚱、扁担钩、螳螂等。
儿子五岁的时候,他妈妈去了省城进修。为了免除他的思念之苦,我常常会利用休息时间带他去河边玩。
那时,河面虽然很宽,但堤坝的顶部却非常狭窄,有的地方连自行车都通不过。我就会把他抱下来,让他自己在堤岸上跑。堤坝上很静,树林也很静,静得能听见昆虫热辣辣的嘶鸣,像刀具一样锯割人的神经。有一次,儿子跑着跑着忽然停下了,问我:“我怎么感觉像是吉姆的金银岛上呢?”
因为我经常给儿子讲书,所以他常常会把书中的场景和现实对比,而沙河的河水、林木、孤岛等给了儿子最生动、最形象的文字佐证。
站在堤坝上,还可以俯瞰老城栉比鳞次的老房子。它们像一群身着灰褐色外衣的老者,沉溺于往昔的回忆,默默咀嚼岁月的芳香。穿行于巷口之间的是一些骡马车和一些贩夫走卒,马车的铃铛和小贩的吆呼声断断续续。俄而,会从厝石山老城南门方向飘来一阵悦耳的铃声,那是魁星楼上的风铃发出来的。俨然是一副安宁的市井风情画卷。
沙河,对于那个时代相对闭塞的县城来说,它不再是一条季节河,而是与县城人息息相关,须臾不可分离的一股令人无比开心的清流。它既能给人带来生活的便利,也能给人带来游乐的欣喜。它是县城不可或缺的风景,是县城的重要地标。小时候,每每有乡下的亲戚进城,我都会把他们带到河边,走走沧桑的老木桥,看看夕阳下的河水泛起的涟漪。并且用很骄傲的口气告诉他们:“这就是沙河。”
后来,河堤得到了全面的开发,建成了一处宽敞的河滨公园。河水被高高的护栏隔离,那些野生林也被砍伐,取而代之的是一片修建得整整齐齐的观赏林。而堤坝则变成一条平坦而宽阔有路牙石的沥青路,可并排行驶两辆汽车。那里还建起很多人文景观,比如巨石,书法长廊等。河滨的功能似乎得到进一步地开发了。
但我已经很少去河滨了。因为在那里再也无法亲近自然,寻找不到曾经安宁的心境了。人工雕琢的东西固然精致华美,但却没有了自然形成的厚重与质朴。两岸茂密的树林以及古风盎然的炮台和木桥也早已不见踪影。吱吱唧唧的昆虫们更不会在光洁的理石地面以及的稠密的脚底板下栖身。游泳就更不可能了,因为岸边的红色条幅板着面孔警示人们:“保护母亲河,严禁钓鱼和游泳,违者罚款!”
母亲的概念是什么,母亲原本不是用来亲近的吗?怎么会被人为的隔离开,像是一尊神似的被供养起来?
(过客HW的新浪博客发表)
感谢您支持山河社团!敬茶!远握!o(* ̄︶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