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摆渡】《买猴》的启示(随笔)
一直自以为还算是敬业认真的的好同志,不说当年主动加班加点完成工作任务的事。也不提每次单位组织志愿活动都少不了我的身影。光说每次为同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听到大家的的赞美之词,心里总有些沾沾自喜。但自从听了著名相声前辈马三立说过的《买猴》,我的心却立刻冷静了下来。
《买猴》讲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一个“千货公司”的工作人员“马大哈”,工作不负责任,给公司添了不少麻烦的故事。比如正在写通知时,女朋友邀请他翘班去看电影,匆忙中把“到锦州道提货”写成“到锦州提货”,出错后被调到仓库任管理员。女朋友又让他工作时间去买戏票,于是心不在焉地把油桶上的“桐油”和“香油”贴混,造成更大不良后果。之后又轻描淡写地写了份检讨被调到了传达室。闲得无聊到文书那里串岗聊天,恰好文书闹肚子上厕所,让“马大哈”帮忙写批条,“马大哈”一边想着晚上要看猴戏,一边将“今派你到东北角买猴牌儿肥皂”写成了“今派你到东北买猴”。害得采购员跑遍全国去“买猴”。猴子“到货”之后不慎被“马大哈”放出笼子,使得“千货公司”变成了“猴山”,乱作一团。
听完相声之后,除了哈哈大笑,却越来越觉得不是滋味。相声中的“马大哈”的一些行为,为什么总有一些自己的影子?我难道不是每次写完文章不认真核对,总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错别字?记得有一次传达领导的指示,没听完领导交代转身就走。造成后来三番五次找领导核实具体内容,除了没造成“马大哈”那样的后果,细想起来和他真的很像。于是有些意志消沉。所以说,“马大哈”的存在,具有普遍性。某种角度说,甚至每个人都可能是“马大哈”。因此,“马大哈”现象的本质,就不是性格问题,而是责任心问题。相声中的“马大哈”工作不认真,迟到、早退,编假条不上班,即使上了班,也是两点上班,三点三刻才到,坐在那儿打电话聊天儿。
现实中我们身边仍然存在这种现象,而且,他们现在似乎更加理所当然地发扬着这种散漫。“个人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公家的事再大也是小事”,是这些人的口头禅。爱岗敬业在他们眼里是“死心眼”,能够更多地占用公用资源办私事成为“有本事”。于是,他们对工作心不在焉,对群众推诿扯皮,对错误强词夺理。
他们虽不是巨贪大蠹,却更为直接地损坏着工作人员的形象,为工作顺利开展设置着重重障碍。但“马大哈”对工作敷衍了事的工作态度却是自己一贯努力避免的啊,难道自己的形象在别人心目中也是如此吗?又听了几遍相声,认真反思自己。还好,我只是和“马大哈”的表面现象相似,并没有像他那样在潜意识里对工作的毫无热情,只是没能更好地静下心来,不够耐心细致。但仍然不能小觑“马大哈”意识为自己今后生活中潜在的的副作用,对“马大哈”产生的根源也有了更多认识。
“马大哈”们的繁衍生息,离不开滋养他们的土壤和环境。一些领导官僚主义,办任何事都要层层审批,犯了错误也只是调换岗位,惩罚力度不够。主管科长对“文件”也不细看,提笔签字,同事和下属又习惯于盲从作风,问也不问就出差执行任务。他们的亲友更是把脱岗办私事当成家常便饭,造成这种人大行其道。
当前一些不正常的社会舆论打着“人性化”的招牌,四处宣扬“你在单位再大贡献也只是草,只有多为自己谋出路才最可贵”之类的奇谈怪论。这些都在影响着我们的敬业精神,腐蚀着我们的士气。当然,杜绝“马大哈”,不能片面地依靠纪律的围追堵截,这样只会让“马大哈”们消极应付。一味的物质刺激,也只会形成追求个人利益的攀比思想。解决“马大哈”问题,只能让自己从内心里形成自律意识。
其实,不仅是在工作上,即使是在生活中,如果做事像“马大哈”一样浮躁,也会使自己倍尝苦果。每做一件事,只有处于心底的爱,才能认真思考如何更好地钻研业务,完善工作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把从事的职业当成展示自我的事业,把工作岗位当作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舞台。让敬业精神植根于自己的脑海,不断激发工作热情。才能不断自我鞭策,锤炼自己,塑造自己,从一点一滴做起,尽职尽责。
相声《买猴》,固然是一种艺术讽刺,令人啼笑皆非。然而,却也让人深思。我们必须摆脱“买猴”的怪圈心态,让心态充满阳光,以满腔热忱和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我们的工作和人生。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