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走进派潭小迳村(散文)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让我的思绪在湘西老家的荔溪和岭南之间遨游。去增城采风无数次,漫山遍野的荔枝林给我无穷的想象,最难忘的是疫情期间戴着口罩在荷香轻飘的季节,第一次踏进派潭镇的小迳村。
小迳村和许多普普通通的村落一样,处于增城碧绿的山林里。走进村里,绿水青山间,一座座砖瓦房边飘着红旗,其中一座贴着白色纹理的面砖的房子颇具现代风格。墙上的牌子写有“小迳村革命活动点——宋刚、宋力行故居”,下面的文字为:1940年2月,小迳村党支部成立,潘中山为支部书记,宋刚为组织委员,宋齐为宣传委员兼保卫委员,宋力行为小迳村支部联络点交通站站长。当年增龙博中心县委、中共派潭区委的领导干部常把宋刚家作为落脚点,开展革命斗争活动。
看着文字介绍,方知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这里普通的农家房子是革命先烈进行革命斗争活动的场所。
往前走,只见水塘边碑上写有中共增城县委旧址的简介。一群文友阅读简介的文字:增城县委旧址于民国26年(1937)9月间成立抗日自卫队,后改称增城县民众抗日自卫团独立第十一中队,有100余人。民国27年冬至民国28年冬,日军多次进犯派潭、正果地区,小迳村自卫中队配合国民革命军在派潭湾吓交通要道担任警戒和维持当地治安任务。民国29年2月,该村成立中共支部,进一步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同年5-8月中共增城后方县委机关驻该村。民国34年8月日军投降后,东江纵队第四支队曾驻小迳,中共小迳支部筹集粮草支持部队。是年冬,国民党当局“围剿”东纵四支队,小迳村东坑和大岭脚的民房大部分被烧毁。民国37年3月,中共增龙县委机关驻小迳,4月,县国民党当局派武装千余人进村“围剿”,小迳民兵配合县机关警卫排等进行抵抗,取得反“围剿”的胜利。民国38年8月,中共增城县委驻小迳,直到增城全境解放。增城县委旧址革命根据地已被广州市委党史办和增城市委党史办确定为“党史教育基地”。
绿树掩映中,一座古旧的客家四合院坐落在青山脚下,屋前的水塘闪着银色的波光,在蓝天白云下,眼前的景象如一幅水墨山水画。这院落和普通的农家小院一样,灰墙黛瓦,屋檐下的图腾、墙上的木窗格很有岭南风情。屋檐下挂着红灯笼,右门边红纸上的对联为“富水长流鸿福地,菜园涌进吉祥门”,正大门红纸上对联为“富贵平安福满堂,丁财两进家兴旺”,左门红纸上的对联为“四季财源顺意来,新年好运随春到”,都是寓意新年吉祥富贵、财源广进的新春祝福语。
走上石阶,从正大门可见天井、堂屋。当看到正大门木板上的另一幅对联“艰苦卓绝不屈不挠,发扬传统振兴中华”,门楣横联为“山海镇”,大门边墙壁上挂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增城市党史教育基地”,及墙壁前红色党旗上的入党誓言,就觉得这里与普通农家小院有不一样的地方。
我们来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增城县委旧址。走近增城县委旧址,只见墙壁上刻有重修碑记:中共增龙县委旧址、中共增城县委旧址均位于派潭镇小迳村,是一座客家四合院建筑。1948年3月,根据中共江北地委决定,在增城、龙门游击区成立中共增龙县委,书记为钟育民。1949年8月,根据江北地委决定,撤销增龙县委,成立中共增城县委,书记为陈李中。1949年10月,江北地委和东三支司令部决定,调任徐文为中共增城县委书记兼军管会主任、六团团长兼政委,罗声为县长,王国祥为副县长,杜娟为组织部长。他们与小迳村人民一道,为我党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旧址于1985年6月公布为增城县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初,中共广州市委组织部、广州市文广新局、中共增城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增城市文体旅游局、党史办等多方筹资重修旧址,改善周边环境,增城市老干局、档案局、政协文史委、中共派潭镇委员会、派潭镇人民政府、增城博物馆、小迳村委等协助搜集相关历史文献,充实室内陈列内容,以复原历史旧貌、传承革命传统,让后来者探历史遗存,觅先辈足迹,缅革命先烈,感幸福人生,特立此碑,以记之。
二0一二年六月。
进入四合院——中共增城县委旧址,具有典型岭南特征的四合院内有数间小房间、廊柱、重门、藏书阁。阅读墙上展示的前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染过正义之血;这里的每一块砖瓦都铭刻着不朽之诗;这里的每株草木都见证过动人传奇”,觉得热血沸腾,不由自主想起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幸福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壮举和动人事迹。
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走进陈列室,参观历史图片资料:中共增城县委旧址简介、燕岗桥侵华日军碉堡、小迳村解放战争时期形势示意图、红色摇篮的画卷、派潭革命烈士纪念碑、东团派潭分队队部(大埔育英小学旧址)、东团增龙队在派潭活动分布图、日军在西岭杀害百多名群众遗址、东江纵队支部旧址、常备队驻地(旧仙村圩鸟瞰)、光辉历程中的革命历史人物简介和事件等。这些画面不停在脑海闪现,仿佛看到了那风烟四起、金戈铁马的战场。
位于中心镇坑贝村燕岗桥西岸的碉堡,建于1938年,为钢筋水泥二层建筑,是日军入侵增城,在中心驻扎重兵后,力图控制交通干线而在西福河与广汕路交叉点上建造的一座大型碉堡。1939年冬,我抗日游击队曾袭击该碉堡并毙敌多名。该碉堡是日军侵华战争的罪恶铁证。
1939年夏天,增城特支吸收了陈李中、宋晋、宋齐等3人入党。1940年春,成立中共派潭教育支部,陈李中为书记,统管当时派潭以教师作职业掩护的地下党员。
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1940年春中共小迳村党支部成立。在派潭区委负责人陈李中的参与下,选出潘仲山为支部书记,宋刚为组织委员、宋齐为宣传委员兼保卫委员。小迳党支部成立后,党组织迅速发展,宋晋、宋容新、宋岳、蓝白、宋力行、宋水金、宋蓝钊、蓝伯连、蓝杰、宋洞深、蓝水金、蓝德、潘叔妹、蓝继叔等相继入党。1941年,小迳党组织又先后发展了宋德源、温建中、宋好、黄木容、蓝宋水等入党,共有23名党员。
钟育民,原名钟希廷,化名李振、钟福祥,广东梅县官塘圩鹅峰乡人。1930年参加苏维埃武装。1930年苏区遭国民党反动派破坏,投奔泰国的兄长钟若潮。1937年负责暹罗华侨工人抗日救国联合会工作。1938年10月回国参加抗日战争。1939年春参加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简称“东团”);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东团”惠阳队副队长、党总支副书记,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43年调任中共博罗县副特派员。1945年任中共桂山工委副书记兼博罗县委组织部长、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第四支队桂山大队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增(城)龙(门)特派员、县委书记,中共东江江北地委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三支队第四团政治委员、第三团政治委员、第三支队政治部主任等职务。
宋力行于1916年2月24日出生在派潭小迳单竹亢村,1925年至1940年3月在家读书务农。1940年4月参加中国共产党至1945年10月从事党政地下工作活动。同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部队跟随北撤。1945年11月至1949年在宋力行家成立交通总站,宋力行在粤赣湘边纵队东三支队六团任交通总站长职务,从那时起,宋力行家就成了接待外地来往部队以及地下党工作的“大本营”。宋力行负责交通情报工作,宋力行爱人赖桂今也同样参加送件及炊事工作。解放后,1950年交通站解散,申请组织部门安排了在粮食部门工作。任副局长直至1983年离休。
1948年3月,根据中共江北地委指示,成立中共增龙县委,先后钟育民、陈李中、钟达明任书记,机关驻派潭小迳,下辖麻榨、正果工委、永和区委、增北办事处党组织、派潭、正果、平原、福和地区特派员及龙门县龙北区委、龙南区委。1949年4月,在油麻山、永和地区建立增西区“三山”(油麻山、黄旗山、南香山)工委,谭勉任书记,卢章容任副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组织在县内的武装主力:江北支队第二团(1948年3月建立),1949年2月改为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三支队二团、东三支五团(1949年夏建立)、东三支六团(1949年8月建立)。县内各地基层党组织的武工队、自卫队。这些武装队伍除开展游击战、反对国民党“清乡”“围剿”外,还组织发动群众,开展反“三征”(征兵、征粮、征税)和双减(减租、减息)斗争,为迎接解放军南下做好人力、物力准备。在派潭、正果、福和等地区开展反霸斗争和建立人民政权。1949年8月,南下大军到达龙门县城后,按中共江北地委指示,撤销增龙县委,成立增城县委和龙门县委,在派潭成立增城县人民政府,县委书记陈李中兼任县长。时年全县党支部35个,党员438名。
进入小陈列室,战争年代的发报机、电话、蓑衣、斗篷、大刀、长枪、马灯、锁啦、军用背包等旧军用品,陈列在墙上或旧木桌上。看到这些各单位协助搜集来的军用物品,来自湘西革命老区的我立马想起几年前参观老家的红色展览厅,见到了贺龙在长征时用过的马灯、披过的蓑衣。那时红二军经过老家的祠堂,准备与中央红军在湘西会合。红军主力及中央机关共计86000人,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西行,国民党的第四道封锁线设在湘江两岸,那场牺牲了五万将士的湘江之战被载入中国现代史和中国共产党党史。从此,自古默默无闻的湘江为世人所知,这条奔腾八百多公里的江水灌溉着两岸的田野,养育着江边的人民,谁会想到,湘江之战,是红军撤退时发生的一场空前大恶战。
来到岭南的小迳村,参观图文并茂的历史文献,了解了小迳村、派潭镇和增城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发生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看到战争年代的军用物品,仿佛看到了革命先烈在风烟滚滚、战马嘶鸣的战场奋勇杀敌。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缅怀革命先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在爱国主义教育中重温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文中历史资料来源于中共增城县委旧址陈列室)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