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摆渡·春】浅谈读书和写作(随笔)
一、读书要会读和善于思考
近期,时间不促狭,也就多读了几本书。对于愚钝的且不长记性的我来说,读书要比别人多用脑。每次看书,在阅读的过程中都要一边看一边思索。尽做一些无用功,捉字审句,往往忘了阅读的主旨是什么。
比如看一本长篇小说,我也会看到里面的极少的错字。其实这样的笔误是无关紧要的,根本不叫事。而我,看一本书,有时会为一个字或者百度,甚至去翻字典,很多时候,责备自己多此一举。可是对于一个字的用法恰不恰切,我若弄不明白,心里会一直不舒服。在这样的情况下,最终还是要把心里的疑问解开,只有找到答案,自己心里才会踏实。
我是一个并不成熟(没有经过正规学校训练)的读者,对于读书都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来,难免偏颇。但是,读书是必须的,只有从前人总结的经验里,吸收接纳,才能少走弯路。
曾经看到一段朱光潜先生的谈读书:“凡是思想都是已知推未知,创造都是旧材料的新综合,所以思想究竟须从记忆出发,创造究竟须从因袭出发。由记忆生思想,由因袭生创造,犹如吸收食物加以消化之后变为生命的动力。”这段话说明,读书需要思考,边思考边学习,这该是读书最好的状态吧?
二、通读和博读相辅相成
对于读书我的观点是,一个好的写作者必须是一名优秀的读者,这就又涉及到读书。读书我是很挑剔的,从开始接触纯文学,我所看的书,国外的作品基本都是诺奖获得者。而国内,差不多都是名家作品。怎么说呢,感觉自己也不挑食,什么诗歌,小说,散文……各种风格的作品都能接受。这段时间又被一些关于文学的理论书迷惑,沉醉在其中不能自拔。
读书为什么要挑名作读,名作的语言练达和宽阔是一般写作者的书无与比拟的。还因为在名作的熏陶下,你的阅读能力和书写能力会提升得快些。其实在读书的时候,并不是开一本书就必须要读完再去读下一本。完全可以同时开几个体裁,小说,诗歌,散文……混着读。读累这个体裁换另一种体裁,使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至于审美疲劳。
多开几本书的好处是,等于自己和几个顶级作家同时在做思想上的交流。我认为,读书就是和作者做无声的沟通,在和作者谈心。并不是拿过一本书来看,要么作为故事欣赏,要么去模仿人家的写作方式(初学写作者,模仿是必经之路)。不可否认,读书就是一种灵性的交流和参悟。
从我接触网络文学以来,第一课是在江山文学夜校听的,课上讲的是小说的素材怎么搜集,具体是谁讲得记不清了。但是大致的意思就是,你看到好的句子一定要摘抄下来,看到好的景致,想到的形词语记录下来。当时觉得说得真好,但是现在的我不那么认为,别人句子就是别人的,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句子,这要靠作者深度理解汉字的字义,自己重新组合。而这种组合的要求就需要读者通读和博读。
不过那次听课让我学到很多东西,关于小说的构思和人物描写之类的,也包括素材的积累等等。听课之后,在消化的过程中反复的思索,我自己当时领悟了两个字的重要性。是哪两个字呢?是“悟”和“捂”。“悟”就是一个人的悟性,悟性不高不要紧,多读书,多积累,多思索,就能通。这个“悟”并不新鲜,都懂得的,其实就是一个善于思考和总结,无他。另一个“捂”比较新鲜,算是我自己的发明吧。这个“捂”就是要把你写的东西的素材使劲“捂捂”。打个比方说,没有成熟的西红柿,我们肯定不爱吃,因为不熟,发涩,根本无法吃。这就涉及到另一个字“捂”,你想让它红透了,就得需要时间去“捂”,“捂”到熟得刚好的时候再吃,味道肯定好。写作也是,一个好的素材,经过一段时间的“捂”,“捂”也就是深思熟虑,成熟以后赶紧写,那作品肯定就好,不会有生涩感。
我们再回到读书,其实在读书当中,通读就是要把一本书吃透,懂得它多方面所要表达的意思。博读并非胡乱的什么样的书都看,而是挑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为了解。所以,通读和博读是相辅相成的。
三、语言碰撞出的乐感
关于写作语言,我们都知道,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也知道它们的互通性。其实,无论口语或者书面语它们内在都有音乐性,也就是语感。有些人可能认为,书面语就是书面语,它又不是歌曲,怎么会有音乐性。就我个人从读书到后来的写,我很执拗地说,肯定有。因为词语和词语内在的碰撞很奇妙。拿一首当代诗来讲,可能有些人看不懂,但是如果语言节奏好,读者也会产生感官上的愉悦体验。最近我在做尝试,把一些名家的代表作和一些网络普通写手的诗歌,给不是文学爱好者去读,想知道他们的反应。结果大部分人虽然不能读懂内容,但是还是青睐名作。
对于音乐我是一窍不通的,但是我能感觉出来,一篇好的作品里肯定有字词的碰撞。正是这种碰撞让我们的内心被文学作品所打动。而这种音乐性并非只有诗歌具备,而是各种体裁都有。假如一篇文学作品晦涩难读,词语产生的就是噪音,使读者无法和作品有共鸣,更不会有共情的存在。
在如今网络文学大爆炸的时代,满网充斥着堆叠的汉字。这些满天飞的作品又有多少具备文学作品该有的样子?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还是希望广大的写手,要多多注意语言内部的音乐性。虽然我知道我的这种声音是多么的孱弱,我还是希望唤醒一部分真正的文学爱好者。
四、如何细致地咀嚼文字
我今天用上面这句话啰嗦一下打磨语言。自从成立社团以来,遇到的初级写手比较多,很多人分不清“的地得”和不会用标点。其实在成立社团之前我对“的地得”和标点也不行。但是我一直认为,只要喜欢,没有学不会的东西。成立社团以后后台很多作品需要修改,不会“的地得”,不会标点怎么行。除了去问懂的人,我只有在书中去寻找。在看书的时候注意书里的“的地得”和标点运用。我虽然用电子设备写作,平时看纸质书,对于电子书还是不太习惯,觉得没有纸质书的那种书香气和质感。
社团成立快半年了,这半年里算是真正接触到了基础写手。我发现他们大部分都是太毛躁,不能安静读一本书,而且有各种不阅读的理由。如果一个人真心喜欢文字,真想写好,首先还是要从阅读开始,会读会看才会写。会写的基础是要学会自己修改,怎么去打磨字词和句子。真不是你罗列一堆词语那就叫文学作品。罗列完了以后,把作品扔给读者,或者编辑,这样是不行的。而你们的这些作品在我看来,就是:“语言的僵尸,字词的亡灵。”
在文章的书写中,产生笔误极其正常,是不可避免的失误,这不算什么,而是我们面对笔误的态度是否端正。一名优秀的读者必须会挑错,而优秀的作者必须有一颗欢喜接纳读者指出错误的心。如果一名普通的读者都能看到作品的瑕疵,这样的作品我们有什么理由拿给成熟的读者看?又凭啥自己认定是好作品。
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就要多检查,多修改。在不断的思索中,让自己的文字生发出香气。这样的修改会很枯燥乏味,但是,正是这样不厌其烦的过程才会产生书墨的味道,才会芳香四溢。
五、各种体裁的互为文性
大部分写作的人都懂,文学作品无非是,抒情,言志,叙事,咏物这几点。而真正运用好的又有几人呢?
就这个抒情,言志,叙事,咏物想谈谈我的体会。我觉得这四种情况在哪种体裁里都会同时出现,无非是侧重点不一样而已。这就和人的身体一样,把当代诗比作嘴,散文比作手,小说比作脚……以此类推。我要是用嘴说话,我的手脚或者眼睛面部表情等等都会有变化。而我用手打人,用脚踢人,我身体的其他部位肯定也跟着活动。我所要说的的意思,无论读书或者写文都不要太拘泥于形式。要学会融情,共情,让作品鲜活起来。一篇没有情感的作品,和人没有灵魂一样,了无生趣。
在我编辑的作品中,也发现一些作品的不合理性。文学作品可以虚构,但是在状物上一定要合乎情理。目前许多人写景写物写事情,就是在胡编乱造,这样不可以的。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要不得。脱离真实的生活状态,脱离社会的大背景,你所虚构出来的作品,怎么能立住呢?
还有一点也挺重要,就是认真严谨,接受合理批评,这是一个写作者最基本的修养。我一直认为,如果哪位文友在我的写的并不成熟的文里指出错误,我会万分感谢。因为能有一个人认真读你的作品,而且指出错误,这是对作者最好的回报。如果一个写作者没有能力接受作品的瑕疵,没有诚意感谢读者挑错的情怀,他笔下的文字估计想成熟起来很难,最终会是枯竭的。
写作者不能光喜欢听好话,也不能文人相轻。任何作品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是我们应该怎样把作品写得更好。怎样尽力使自己变得更好。愉人悦己才是写作的目的。
六、耐得住寂寞,扛得住批评。
我很理解喜欢夸奖,生活里我也是,喜欢被别人夸,喜欢听好话。这是普通人的共性,没什么不好。但是,作为一个写作者就不一样了,我们要有一颗接纳之心,懂得自己的不足,勇敢的去纠正。俗话说得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个道理一点都不错。就因为不完美,才有可塑性,才有攀登的乐趣。人能挑战自己才是王道。
对于写作,我在乎读者的反应是,无论是夸奖,还是批评我都会认真思考。
接触网络文学快六年了,而写到如今,竟然没有一篇让自己满意的作品,不知道这算不算得是一种悲哀,可实际情况确实如此,并非矫情。基于这个原因,很清楚知道前行的路还很长,需要提升的地方太多,今后只能更加刻苦,更加努力充实自己,使自己成长。在写作上,明白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就因为有差距就更应该努力,不努力距离会越来越远。努力过了,虽然跟不上节奏,也不至于落得太远,这就足矣。当自己年老的时候,倘使回忆一生,不会因为虚度时光而令自己羞愧就好。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