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篱】记忆里的大席宴(散文)
【编者按】本作品是一篇回忆性的写人叙事文。作者回忆了小时候村里的婚嫁摆宴的情景。文中釆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为读者塑造了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那时候的村庄,孩子到了婚配年龄,选好了日子,这个事就实实在在挂在心上,婚配的孩子不管,尽情玩,当妈的却在心里掐算着那个日子,嘴里不说,心里别有一番滋味。摆席的菜得早早做打算。喜宴在正日子的前两天,就开始拉开序幕,杀猪宰鸡,不是过年胜似过年,办宴的东家不会在吃喝上精打细算,村里人会来“捞忙”,一次大席的布置几乎要动用全村老少。捞忙人不计较吃食好坏,两个菜随便对付一口就行。妇女们洗菜刷碗,半大小子借桌椅碗筷。村里男人们基本是不捞忙,都是吃正席。大席宴举办一般不能少两个人,待客的祝大爷和炒菜的王大叔。“待客的”这个人是村里德高望重的人,张罗事情面面俱到,深得东家赞许。王大叔说话做事慢,可炒菜麻利,大宴中的菜品很讲究,王大叔厨艺水平高。文中通过故事叙述从侧面反应了王大叔看似一个“慢”人,其实是一个做事胸有成竹,办事稳妥利索的人。小时候,父母去坐席,从来不带上我,原来带我去吃是去占人家便宜,父母亲不愿占别人的便宜。我没有去吃,可吃到东家分回的一些杂菜,因好多菜混一起,味道好奇特,这个味道让“我”无法忘却。文章描写生动细腻,灵动活泛,一幅浓郁的农村摆喜宴的生活图景跃然纸上,给人有如临其境之妙感。人物刻画栩栩如生,有很强的灵动性,穿透了人物厚重的外壳,让个性鲜明的人物血肉丰满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文章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又是丰富的,内容容易理解的,却是体味不尽的。道出了乡村人的淳朴善良,道出了做父母亲的不易,也道出了“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可以说勾画出了一幅纯美的农村“风俗画”。本文铺陈有致,描写细腻,体现了作者扎实的文学功底。语言朴实,娓娓道来,读来感觉亲切自然。好文,力荐品读!【东篱编辑:李湘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101280003】
1 楼 文友:李湘莉 2021-01-24 13:34:30
感谢孤独老师为读者呈现精彩之作!文章质朴亲切,读之有味,是一幅浓郁的乡村风俗画!再谢老师赐稿东篱!遥握问好,谨祝生活愉快,精彩纷呈!
回复1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1-01-24 16:28:12
回忆觉得很甜蜜,那些人有的已经早早的远去了,此文算是一个怀念了。谢谢老师的精彩编按,谢谢精彩解读,为小文增色不少。编辑辛苦了,敬茶!
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1-01-24 13:57:34
在胶东半岛,也有这样的大席宴,不过,我们叫吃大桌儿。意思差不多。孤独老师的文章令我一下子就想起了那时的欢乐事,一方人,都是乡邻,聚集在一起,不计较,满是快乐,真的是其乐融融啊。孤独老师的文章把我们带到了从前,文章点面结合,写出了大席宴的欢乐气氛,忙而不乱,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淳朴乡情。文章里塑造的人物,胖老头,祝大爷,都是非常生动的,人物形象是站立的,读着,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运用了很多东北方言,生动活泼有趣,使得文章体现出一股风情和韵味,如果把这篇问候比作一道菜,那就是源自东北农村的大锅菜,好吃!怀才抱器拜读点赞。
回复2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1-01-24 16:39:22
中国人的风俗习惯真的太丰富了,简直是花样繁多。写此篇文,有些偶然,看电视节目,有这样大宴席的场面,火爆的氛围,一下子勾起了埋藏在心底的记忆。这些已经有些模糊的年代记忆,在突然间清晰起来。考虑到不是写作单上的题目,来到的突然,而且事件清晰,人物熟悉,没有什么准备,提笔就写了。也是考虑到社区需要,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力量。说实话,倒是有些先炒现卖了。感谢老师的精彩解读,感谢对小文的润色,一直以来的支持,是我写作的动力。遥握祝老师新春快乐,文丰笔健!
3 楼 文友:鸿雁南飞 2021-01-24 13:57:40
乡村的民俗,吃大席那些生动的画面,在孤独男老师的笔下颇为丰满。祝大爷的幽默统览全局,王大叔的绝活都生灵活现。父母亲的高尚品德也深深印上烙印。此篇堪称民俗经典大作。拜读了!
回复3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1-01-24 16:42:05
那个久远的记忆还是很有滋味的,现在觉来都是那么的甜蜜。谢谢老师来访留评,遥握祝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4 楼 文友:习之乐哉 2021-01-24 14:41:20
孤独老师《记忆里的大宴席》写得精美鲜活,读来自然非常亲切,因为孤独老师家乡的宴席和我家乡山东农村差不多,几乎一切习俗都一律的规则。也许东北人有太多闯关东的山东人缘故。所不同的是祝大爷职位的称呼“待客的”,在我们家乡称“安客”的。王叔的“厨师”,在我们家乡称“掌勺的”,“捞忙”在我们那里叫“大破锣”的。这就是三里不同俗吧。看到孤独老师大摆的“宴席”真想去“押宝”后大吃一顿,大碗喝酒,过瘾。
回复4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1-01-24 16:56:41
如老师所说,我们家乡的人集全国各地的人员,而促成。在我们这里,山东人,河北人,河南人居多,他们带来了许多他们家乡的东西,然后在这里统一汇总,有一些已经改变了不少,形成了我们当地的东西。谢谢社长光临,谢谢美评,遥握祝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5 楼 文友:岚亮 2021-01-24 14:43:58
一样的酒宴,不一样的风情。在我老家,办大宴的事很多。宴娶亲嫁囡叫红喜事,人老出殡称白喜事,此外,生娃要办满月酒,盖屋要办圆工酒,就连宰猪也要摆五六桌的猪丧酒。最隆重的当然是办喜酒。办酒须一总管,统揽全局,另相帮的一大群,男女参半。宰猪羊,杀鸡鸭鱼肉,做糢糍、磨豆腐,买海鲜,大同小异。最基础的是四大盆:红烧猪脚,闷芋奶子,滚豆腐和炒番薯粉丝,至今仍如此。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人们呼儿携女的。席间还有弹唱班助兴演出。东北的大席宴,我没吃过,感谢孤独兄弟分享。为好文点赞!
回复5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1-01-24 16:47:48
老师的家乡有着更加丰富的民俗民风,在老师的作品当中,已经读到了许多。真心为老师的文章叫好,文字轻松而随意,没有丝毫滞重之感。文意于心,老师的积淀和底蕴的深厚的,多来自于阅历与乡土的真情熏陶。感谢老师的来访留评,谨祝老师新春快乐,文丰笔健。
6 楼 文友:金戈铁骑 2021-01-24 15:14:36
也许是因为同孤独老师同为东北人吧,这篇大作看着格外亲切。满满熟悉的场景让口水横流啊!真的很怀念,也不是那时因为物质匮乏,是因为那大席的菜真香啊!每席的菜数众多,真的要比过年自己家做的丰盛。那个味道,永远不忘!擦擦口水,感谢老师分享美文,鲜活了人物,激发了味蕾。赞!
回复6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1-01-24 16:51:53
谢谢老师的美评。我的家乡与别处不同,基本是在近几十年积下的民俗民风。正如老师而言,我们这里有很多的东西,都是外来的,是很多异地民俗的综合体。谢谢老师的来访留评,遥握祝冬安!
7 楼 文友:雨中太阳 2021-01-24 17:17:51
读孤独老师文,感受浓浓乡土气息,一幅东北农村喜宴图,跃然于纸。只可惜东北离我太远了,否则我也要去参加,在大席宴中吃上几道我没吃过的大菜。好文,点赞送安!
女人不仅要丽质更要励志!
回复7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1-01-25 00:43:07
是啊,欢迎你来东北啊,东北的风情是不错的啊!感谢太阳老师的来访留评,谢谢精彩解读,遥握祝冬安!
8 楼 文友:张静雅 2021-01-24 18:54:31
看到作者的文章描写,也勾起小前两年参加农村婚宴的情景,三天吃不完的流水席,大锅炖的鱼和肉,还有好多……,想想都是期待的画面。好佳作!!!
回复8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1-01-25 00:46:55
不知道此时您的家乡,还有这样的宴席吗,如果有那可太好了。不过,我们这里也就没有了,所以只有在回忆之中去寻找了。谢谢老师来访留评,遥握祝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9 楼 文友:张静雅 2021-01-24 19:03:04
看到作者的佳作,想起两年前去农村参加宴的情景,大锅炖的鱼和肉,还有好多……,好期待!力赞佳作!!!
回复9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1-01-25 00:49:15
是啊,真的很过瘾啊!有时候去人家帮忙,就可以去吃三天的。谢谢老师的精彩解读,敬茶!
10 楼 文友:罗莲香 2021-01-24 19:29:56
好热闹喜庆的东北大席宴,满满的地方特色,纯朴的乡民,一张张亲切的笑脸,一声声嘹亮的吆喝,有趣极了,气氛热烈,乡情融融!回忆起我小时候参加的婚宴,有相似之处,但不请小孩子帮忙,怕越帮越忙,我们这儿称“帮倒忙”,小时候逢有喜宴,孩子们可高兴了,可大吃大喝,满足味蕾的全部需求,大人们也胡吃海喝,兴味盎然。现在条件好了,都在大酒店办各种喜宴,菜品上乘,成人们都表现得文质彬彬,孩子们也不贪吃啦,反而缺少了什么。好文,文笔生动畅达,赞!
回复10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1-01-25 00:54:27
各地的喜宴风格不尽相同,老师的家乡,想必也是有这般的热闹啊!婚宴上往往还会发生许多的趣事,现在想来,还是那么的让人忍俊不禁。谢谢罗老师来访留评,谢谢精彩解读,遥握祝冬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