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世间的愁(随笔)
喜欢夜里读词。一个人湮没在夜色里,沉浸在词人笔下的那万种风情之中。没有月光,纵有,那也是孤独的。尤其是在这雨夜,窗外细雨绵绵,更平添了几许清冷。
秦观是以“词心”着称的一位北宋作者。冯煦在《宋六十一名家词例言》中即云:“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而他的作品也确实如此,其情脉脉、其意幽幽。
我读秦观忆旧、贬谪时创作的作品,那是他喟叹命运悲剧、宣泄人生愁烦的现实精神中最为读者喜欢的那部分;他的《踏莎行·郴州旅舍》依旧脍炙人口。至今读来,仍不免触动伤怀。那时春寒料峭,重重雾霭、惨淡月色、杜鹃声声、斜阳日暮都将定格在郴州旅舍,人情世故,总是这般,古今千年,何尝不是如此呢?
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楼台影影绰绰的湮没在重重迷雾中,渡口隐隐约约的朦胧在月色下。极目天涯,寻寻觅觅,桃源何处?春寒料峭,独居客栈,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孤寂无声。遥远问候,友人安慰,却愁更愁。郴江绕郴山,何故去潇湘?
这首《踏莎行·郴州旅舍》的写作背景是当时秦观因新旧党争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州酒税,后又被罗织罪名贬谪郴州,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禄。此词就是秦观被贬到郴州以后所写,时年五十岁。仕途的坎坷,理想的破灭,如今孤苦伶仃寄宿旅社等等这些让秦观无法掩饰其情感的释放,因此其悲伤凄苦的心情就这样通过这首词表达出来。
喜欢这首词,每每默念,都会被其所打动。之所以喜爱,是因为这首词所表现出的情感丰富,可以说是词人的真情流露。通过这首词,可以想见秦观情感的细腻和多愁善感。人间有太多的愁苦,总让人黯然心殇,而所有的悲苦都带着浓浓的哀愁,令人彷徨无奈。其实凄苦的何止是眼前的斜阳?还有心中无法释然的深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凄厉矣。故每次读到这两句时都会被打动,一种莫名的心伤油然而生。
然而,当我们年少,谁又能真正体会这些呢?
年少时,我们总认为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以为一切都可以天长地久。
那时候童稚无知,简单快乐没有过多的妄想贪念,没有生命的压力,也就没有愁苦。一如稼轩的“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人生里有太多的艰难,尤其是在抚今追昔的时刻,更难免触动感怀。一句“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正是闭门独处的时光。深深的寂寞之感,使得整个空间,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都充满了孤寂。
没有人愿意去品尝艰难困苦的滋味,但谁也无可避免。因此,唯有愁苦之人,在挫折之路,写出的哀婉文章,才堪称经典。所以,要写出流传千古之佳作,得经历生命的艰难和岁月的磨砺。正如清朝诗人赵翼在《论诗绝句》中所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回想那些静默的时光,那些温润如春的往事,在孤独的道路上,终究汇聚成长河。而这暗流的汹涌的长河之底,又沉积了多少的艰难与泪水,怀念与伤痛。
月光迷雾浸泡的故事,在沧桑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感一处春寒入孤馆,听杜鹃声声,看斜阳远去,取最后一缕斜阳抵达悠悠的郴江,只为愁伤,抑或读懂“砌成此恨无重数”……
总之,这首《踏莎行·郴州旅舍》词是秦观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词心”之心性,结合了人生的坎坷之经历,凝练成的一种境界,而这一切的缘由,便是人生的坎坷。故,此词意深思远,寻味无穷。
2019.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