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追】1974年我家的年味(散文)

精品 【东篱•追】1974年我家的年味(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6490.6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851发表时间:2021-02-08 05:52:33
摘要:读“明月梅花”老师的《忆过年》,我的年味情结都被她的文字牵拉出来了,在留言里,她给我下了“写文战书”,我定下了一个题目“1974年我家的年味”。年味浓浓,穿过岁月,还在心中。追曾经的年味,慰藉我的口舌,暖着我的心。三五日就要过牛年了,年味越来越浓,不舍曾经的年味,驻留我的文字吧。

【东篱•追】1974年我家的年味(散文)
   1974年,在别人的记忆里,可能就是一个普通的年份,而在我的“年味记忆”里,五味杂陈,丰厚的年味,改变了我关于春节的记忆编码,我把年味封存在最美的镜框里,时不时捧出来,端详,品味。根深蒂固的年味啊,我不能抗拒。
   1974年,很多改变我家境况的大事件,悄然发生了,成为年味的最丰厚的铺垫。
   这年盛夏,我家院墙外的杨树上的蝉起劲地鸣叫,但叫得人心不烦不燥,母亲说,儿大了,不捕蝉了,高中毕业了,蝉叫我儿大。母亲坐在树下自语。蝉叫与儿大,与毕业,毫无逻辑联系,只是母亲的起兴吧,母亲在即兴创作一份好的心情。在母亲看来,家中添了一个劳动力,这是一个家的划时代的开始。
   这年冬季,小年前日。父亲第一次挺直了腰杆,拄着拐棍,笑呵呵地挪到了生产队的记分室,将一直封存不用的印章递给了队会计,并深深地在领取年余款的签名上摁下了鲜红的指印。父亲告诉我,用的是大拇指,伸出我看,殷红的印泥色粘在上面,他不想拭去。这年,我家余款34.18元。最重要的是,我家欠队上的往来欠款全都清零了,父亲说,真有了“翻身得解放”的滋味,这滋味一直延续到过年。
   母亲也从来没有像这年年底这么兴高采烈,她就像换了一个人,内外都散发着精气神。我说母亲是登台演出的样子,母亲并不以为我在嘲讽她,有点沾沾自喜,岂止是笑容可掬,笑的花朵,简直可以在脸上一抓一大把。小年前三五日,我把母亲喂养的大肥猪送到了屠宰场,等级是“特等特”,称重346斤,史无前例,换回一大把票子,母亲数了半夜,反反复复。
   这是一个贫穷的家终于扭亏为盈,往来账上没有了负数,必须记住这个年味的节点啊。母亲说,要是能借村上的锣鼓就好了。
   沉甸甸的好事,都为了这年的年味而来。父亲吧嗒吧嗒吸烟的香,母亲把个春意放在眉眼上的模样,把年味打上了我家的印记。
   这年的年三十晨起,家乡所在的小村,沉浸在晨雾的香里,在静谧里传来邻居家里锅碗瓢盆的交响曲。母亲更耐不住了,晨曦把母亲的身影印在褐墙石壁上,这是最美最生动的一幅年画——朴素的画面,温暖的母亲,和乐的模样。
   我外出求学时,母亲还提及1974年的年前的年味,说,再也没有这一年欢天喜地了。我说,母亲把每一天都过成了年,我家以后的日子天天都是年味满满的。母亲笑了笑,我不知是认可还是忧疑不定的态度。
   我更相信,我家的年味,是千万农家的缩影。年年岁岁味不同,岁岁年年好年味。
  
   二
   小年前后,没有盛大的活动,上高中之前,就是穿着厚棉袄沿街跑风车,风车转,转来好年头。风车做起来简单,一张厚牛皮纸,剪开飞扬的“翅膀”,隔一个折叠一个,中间用线缝住,拿一个鞋带眼打上,找一根木棍,一端用钉子钉上风车纸页,成了。顶风,手持风车,猛跑,听风车被风吹得呜呜生响,步伐更是快得不得了。这年,母亲说,高中毕业了,风车,老儿子了,不能玩了。这年我17岁,就这样,我告别了少年的风车,提前做了一个成人仪式。干什么呢?帮母亲把老屋里所有的东西都搬到院子里,胶东人有个习惯,年前要“扫年”,就是打扫卫生。
   灿烂温暖的阳光总是知趣,这一天,总是在小院子里晃荡,我说阳光喜欢闻我家的味道,母亲说,是看我儿长大,驾着日轮给儿做媒来。我的脸飞红,不敢接话,只好躲屋内搬家什,回避着尴尬。那年,作为男子汉的我,搬出了两件东西。一张暗红枣木条几,约200斤,我一个人钻到下面,硬是驮出了屋子。一件是8印的大锅,扣在头上,搬到了院子。记得,母亲告诫我,不能“背”,我想到了“背黑锅”的词儿,从锅底探出头跟母亲做个鬼脸。母亲说,这是亮家底,今年我们家敢做这事了。是啊,要让太阳看看我家的财富,看看这震撼人心的场面。母亲顾着湿润了抹布,逐件地擦拭,水擦的器物表面,光照如新,母亲有时偷偷斜一眼,照照自己的影子,捋一捋飘落在额的散发,我已经懂得了照相机的原理,如果有一挂相机,我肯定要抢拍这个精彩镜头。这天,母亲特别恋着我,不许疯癫。我也乖了,帮母亲里外捣鼓着。小脚的母亲,站不稳,臀下总得我续一个蒲团,母亲叮嘱我,娶媳妇不要小脚的!我说,妈,这都是哪跟哪啊……母子有着骨子里的默契,儿给母亲拭去额上的汗水,时而递上一碗水,让母亲享受着子孝儿亲的美。院子里,只有阳光,恋恋不走,空气里流淌着一种超越年味的幸福,母亲唤儿,儿答着“哎”,毫无内容的呼答,深藏着母子深情。
   太阳为什么走了呢?母亲问。我懂得母亲,她觉得母子在一起的时光短暂了。我跟母亲唱着反调:“我家的太阳急着过年,想早早亮起一个白天。”然后,母亲用干净的毛巾,将我的背后和衣袖湿擦一遍,嘟囔着,再穿几日就穿过年的新衣了。衣领子总是汗渍多,母亲扭一下我的脖颈,狠狠地说,你个汉子,就知道出油!这是母亲表达“我家有儿已长大”的特殊方式,爱在其中。
   临了春节,天天有事忙。但我家却是打破了那些迎春的惯性,什么“腊月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都不管了。遇事干事,就像逢山开山,遇水挡水。这一年,母亲叮嘱“送肥”(推送肥猪)的我,狠狠心割了10斤猪肉,都是我家猪身上的,父亲说,吃着香,从未有。我看着屠宰师傅割肉,目光不舍,猪肉很肥,也不好刀走偏锋,那年肥肉焅油很多,母亲面有亮光,做年饭也敢深舀两勺油了。还是不够豪华,似乎是要将之前的穷日子都弥补上,父亲的报复心理太强了。居然拆掉了院子里的兔笼,将两只长毛兔给宰了。当然,之前跟我商量过。这种商量是毋庸置疑式的。儿毕业了,兔子挣那点钱,不用了。是的,上学期间,我靠卖兔毛挣钱买文具。父亲主要是想把这年的年味提到一个崭新的层次上,兔肉炖绿萝卜,那是“鲜死神仙”,老家就这样说,嘴角还要咂摸一下,似乎正咬着兔肉呢。
   父母是最懂得感恩的人。那些年欠队上的款子,心生不安,私下总问问会计。日子好转了,儿有挣分的能耐了,父母就自豪了,每当过年,我就想旧日子里的父母,他们念着国家集体的强大,一点点改变,都是他们为之激动的开始。寸心不大,可装下点滴的好啊。
   曾经有过伤和痛,多少无奈,过年了,不应该哭诉,让美好的年味弥漫吧。如果说,好过的年,可能就是1974年的年关,真的好过,用不着藏藏掖掖的,也不必担心破费了,把蝶变了的心情都给这个年,年味醇厚,百年窖藏也难得这年的真味。
  
   三
   春节前母亲的忙活叫“春忙”,她的晚上才是真正拥有版权的“春晚”。晚上要计划好天亮的事,昏晕的煤油灯光,将两个投影印在墙壁上,她跟父亲念叨,计划很不条理,说到哪算哪,年味就在念叨里增厚。过去的年味,当家的饭菜不是鱼肉,是在苦日子里想出的点子,智慧给了过年更丰盛的味儿。
   磨好了豆腐,下地窖一筐子,切了上墙头一筐子。豆腐切成正方形长方形,都有讲究,父亲说,“为人正,来日长”,总是将生活的寓意寓于其中,这是最深厚的年味啊。豆腐在迎春的那场雪里定型,这是一次凌风傲雪的重新塑造,是豆腐的质地的一次冰火涅槃。
   母亲夜里用“菜具”擦好了地瓜干,瞅准了下雪的清晨,摆满了猪窝盖,半墙头,母亲恐高,登不上,我戏说母亲是“高处不胜寒”,她不懂得,挖苦我几句,就知道饶舌,不帮娘干事。一旦伸手干,母亲又嫌碍手碍脚的。
   冻晒两个日子,放在石臼子里捣乱,这样的地瓜干用来熬粥,胜过米稀,用来包豆饽饽,滑口生津,地瓜的汁儿被固化在饽饽里。初一的晚饭就是吃冻馅饽饽。在那时,年味地道,一点也不逊色,吃得有味,闻之喷香。食材的好,不在于丰瘦,而在于一份炮制与尊重。
   每年,父亲都要在自留地种植一溜几株红高粱,因为母亲喜欢吃那一口。母亲要等到腊月二十五以后才处理高粱皮。她说,一冬的灵动气息都收住了,到过年才有味,因为不放在高处,就不长味儿,一般是将穗子挂在梁头上,家中的烟火气升腾其上,氤氲其中,再上石臼捣了去壳,米粒泛紫晕,饱满不破碎。蒸一锅高粱饽饽,再捣碎了做一锅高粱糕,黏糊糊的,甜丝丝的,糯糯的,软软的。父亲喜欢看着母亲吃,说不出为什么。我想,父母的爱从来无言,他们也有争吵,但总是把朴素无光的爱送给对方。这是一份难得的大年味啊,父母将年味传于我,好好爱一个家,就是不朽的年味。
  
   四
   大年三十,坑头上摆着小桌儿,放不下过年的很多年味,就在炕席上临时存放着。母亲说,儿毕业了,才这样“大费”,意思就是奢侈吧。
   母亲先挑了像样的菜肴供奉在祖先的神主碑前,最好的菜就是白菜炖粗粉,菠菜拌细粉。点上三炷香,上了炕就说,祖子吃到年味了。父亲点头。
   年味,不能没有几样菜,将1974年的好日子的味道锁住了。
   冬储的酸辣白菜,从酸菜缸里提取上来,滴着让人垂涎的酸汤,切一盘儿,年味在“酸甜辣”里凝固了。拿一个泥陶的大盘子,切上方正的萝卜块儿,切上一条腌干小鲅鱼,出锅时,样子不变,萝卜上了汤汁,泛着微黄,带着油渍,入口生鲜,咽下回鲜。
   小虾皮饺子,肉丁包子,鱼露芹菜,糖醋蒜瓣,冰碴子酸菜,将一桌子的年味升华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父亲就说,就是那些吃国家粮的人的家里,也没有这个年味。
   炕前的砖坯砌起的冬火炉,夜里吐着火舌,快过年几日,舍得添柴火,但也怕烧得过旺人受不了,就用黄泥压住火苗,几个红薯围住了火的热量,吸收了烟火的味道,弯腰拿上了桌子,将一份地道的农家年味和盘托出。
   对过年的虔敬,是人生的大德。年历里的轮回,放到了桌子上,就是一年一度的菜肴展现。父亲在闯朝鲜时做过大厨,他说,不懂得味道,做厨子,做人,都不合格。是啊,他的话,不仅仅说出了年味,还有着超越年味的更深的道理。父亲明事理,常在过年提起他的爷爷逃荒来到现在的村子,是在四面透风的看瓜棚子里披着麻袋皮过年的,现在的日子,有吃的,有穿的,有儿子,有希望,这年味啊,简直就像锅里蒸着的大饽饽,麦香早飘出,按一按就弹起。
   一棵白菜八个碗。1974年过年,父亲因为高兴,就耍起了手艺,做了他的大白菜“满汉全席”。
   我最喜欢吃用冻透了的酸白菜的皮儿卷着肉丝这道菜。将新鲜的芹菜切成细丝,和肉丝一起卷进酸白菜里,加一道海带丝一缠,摆进盘里,上锅猛火熥煮,半小时出锅,这是父亲把年味带到高潮的时刻,这道菜是初二的开端菜。父亲还要做什么菜肴,似乎都没有兴趣了。好的美味,胜过多少道普通的菜品啊。父母不是不能指挥如千军万马的春节大餐盛宴,一旦让他们过上有点尊严的日子,他们就可以创造出最精美的饮食。
   精心制作一道菜,认真做好一件事,这是父亲给我的最美年味,也是我后来从事工作的谨记。
   这一年,我毕竟是一个男人了,尽管不足18岁。母亲还是当我是小孩子使唤,我有点害羞。我的老家有“换年”的习俗,就是各家的年味互换一下,其实就是老街邻居互相走动。母亲一直吩咐我做这个事,1974年我为难了。母亲哄我说,就这一年,是告别过去,在邻居面前晃一晃,人家看了才是成年人。这一年,母亲准备的年味更多了。往年互换的“莲子花”(一种小巧的面食),母亲放进花篮里是四个,这年放八个。
   年味就是互相问候的味道,这是母亲的理解,我可以出面代表父母挨家送莲子花,问问婶子叔叔大母大伯过年好,已经是最有人情味的大事啊。正月里,满满的年味不断,互换的大饽饽、莲子花,换着味儿吃,从六十年代始,我们老家就把这叫作“百家年味”了。淳朴的乡情,浓浓的乡愁,不断形成新的习俗,打造着崭新的年味。现在再来认识这个乡俗,我觉得这种换年味的方式,也是一种教育资源,在年味里培养我们的人情味。那些看似普通的乡俗,其意义不在本身,年味已经渗透到人的骨子里,成为做人的本色。
   差不多半个世纪过去了,年味还在,充盈了心,父母的音容笑貌,精心制作的吃食,厚道的人情世故,在我的年味里,挥之不去。
   每年,妻子要给回家的孩子们做年味。她出身渔家,年味求鲜,煎炸蒸煮,各种鱼肴,演绎着浓浓香香的年味。妻子有时候问,比我的1974年年味怎么样?我说有过之而不及,但就是有点“过”,少了父母的味道。
   她说,过年了,不许伤怀。我说,不管年味怎么变化,我们总能找到年味的根,年味恒久,血脉相连。
   1974年我家的年味,粘在我的舌尖上,美了味觉半世;长在我的记忆里,一生删不掉。我尤其相信,年味不是靠山珍海味对垒起来的,年味里充满了亲情,蕴含着日子的味道,而食材的贫乏并不影响年味的成色。从腊月到正月,满屋子的年味,舍不得开门放走。1974年过年,似乎并不时兴找什么年味的主题词,但过年真有味,老屋内年味缭绕,我谨记“随手关门”。
  
   2021年2月8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505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此作品是一篇对生活有着最本真的体验之作,作者没有强调文本的技术和意境,一切都是自然流露,写得清新朴素,细细读来有着体味不尽的味道。“我”玩着“风车”度过了少年的时光,在17岁那年,“我”高中毕业,告别了少年,提前做了一个成人仪式。这一年年底,家里欠下队里的钱全部结清,还余下34.18元。这年,“我”帮着母亲“扫年”。“扫年”的场面令人羡慕呀,那简直就是一幕“娘呼儿应,母慈子孝”的欢乐场景图。小年前三五日,“我”把母亲喂养的大肥猪送到了屠宰场,等级是“特等特”。春节那天,割了十斤肉,都是自家猪身上的,还宰了两只长毛兔。过去的年味,当家的饭菜,不是鱼肉,是在苦日子想出的点子,智慧给了过年丰盛的味儿,把豆腐切成正方形、长方形,寓意“为人正,来日长”,擦好地瓜干冻晒两日捣碎,用来熬粥,用来包饽饽,初一晚饭就是吃冻馅饽饽,食材的好,不在于丰瘦,而在于一份泡制与尊重。每年父亲都要在自留地种植几株高粱,只因母亲喜欢,等到腊月二十五以后,才处理高粱皮,过年时蒸一锅高粱饽饽,父亲喜欢看母亲吃。这是夫妻恩爱的范本,是夫妻恩爱苦也甜最好的诠释。大年三十,坑头摆着小桌儿,母亲挑着像样的莱肴供奉祖先。1974年,好日子的味道锁住了。一盘冬储的酸辣白菜、小虾皮饺子、肉丁包子、鱼露芹菜、糖醋蒜瓣、冰碴子酸菜。父亲说:就是那些吃国家粮的人家也没有这个年味。这些菜,在现在人眼里根本不是菜,可作者满怀喜悦,如数家珍,可见当年生活的贫寒。1974年,父亲因为高兴,耍起了手艺,一棵白菜八个碗,做了大自菜“满汉全席”。1974年,是告别过去,“我”可以出面代表父母挨家送“莲子花”,互换年味。全文洋溢着父母亲对儿子长大成人的喜悦与自豪之情,全文洋溢着1974年喜庆、甜蜜的年味。这种喜悦之情,这种浓郁的年味,我们读出了文中娘盼儿长大的急切心情,也读出了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的感动。是呀,一个17岁的孩子,撑起了整个家,是家中的顶梁柱,为父母争来了无限荣光。文中虽只字末提曾经生活的苦难,但我们从这种“喜悦之情”中,从这种“浓郁年味”之中,不难体会出1974年之前,孩子末长大时,日子的苦难,家庭生活的窘迫,读来,令人唏嘘不已!文章将记忆中多个片段进行剪辑,细细道来,不疾不徐,情感波澜不惊,写得是质朴恬淡如水,把感情隐藏在这种恬淡的叙述中,以平淡心现真实情,于平凡中见精神,读罢,另有一番滋味在心中。此作品更有教育意义,小编忍不住反复问自己,我17岁的时候在干嘛,我的孩子17岁时在干嘛?此篇幅是一篇深深的“追忆”之文,力荐品读,感受不一样的年味。【东篱编辑:李湘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10208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李湘莉        2021-02-08 05:59:53
  过年了,大家是否都在“春忙”?别忘了欣赏怀才老师1974年的年味。文章写的太好了,不忍移目!读罢,令人感动不已!感谢怀才老师,为你骄傲!遥握问好,谨祝新年百事顺!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1-02-08 07:02:21
  其实,想起1974年这个年的年味,我更多的是心酸,因为前后的年味都充满了眼泪,我看不清,不敢看得清啊。我常常想,回忆总是去记得曾经的好,是的,曾经的年味那么好,感恩时光。湘莉老师的编按,充满感情,字字精准,说到了怀才抱器的心坎了。一个曾经经历过艰辛的人,不会抱怨眼下某一点不足,只有感激。还有3天就过年了,今年这个年,年味特别,孩子在千里几千里外,为了抗疫,不能回家,我们高兴地说,都在为国分忧,年味大变了,等将来,他们这一代人再回味2021年的年味吧。问候湘莉老师春好,谨祝阖家欢乐,美满幸福,万事胜意!
2 楼        文友:鸿鲲        2021-02-08 06:33:15
  丰满的回忆,厚重的感情,都浓缩在文章中了。压缩饼干一样,文章中装满了太多的喜悦、愿望、满足…又像生动的电影,虽只有三个人物,却演活了1974年的年。那么温馨。
人生如逆旅,吾亦是行人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1-02-08 07:05:43
  谢谢鸿鲲老师精粹的点评,太喜欢了。我们家的年,三个人登台演,我也觉得人少了点,可没办法,但正如老师所言,温馨和精彩一点不少啊。那年的年味好特别,因为我们家三口人都有了笑口,都挺直了腰。这个年龄了,回忆总是被我们拉到过去,过去的画面经过时光的沉淀,都剩下了精华和美好。谢谢鸿鲲老师的美评,遥握,谨祝鸿鲲老师春节快乐,阖家幸福,万事胜意!
3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1-02-08 07:09:12
  新年临近了,年的味道越来越浓了。最近江山网这一类的文章也多了起来,读过一篇又一篇,都觉得乏味,感觉没有写出真正的味道。老师的文把年味指定到1974年,为什么呢?因为那时候,他的母亲健在。我们中国人都有一个情节,春节临近,都要回到父母的身边去,同享亲情的快乐。父母在,年就在,这个春节便赋予了一种精神,一种氛围和一种快慰。父母不在了,这个春节就会觉得少了什么,是什么呢?中国人的春节富有浓浓的人情味,不是吗?中国人的年是一种让人难以割舍的亲情,没有了亲人的年,怎么就不会思念这份亲情呢?还是那个春节吗?还是那个春节到来了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站在这个节点上,回头看去,人生最暖的那份情感,始终不能泯灭,是因为我们有感情,我们的感情有深度。这是一个怀念亲情的节日,发自内心地问,天宇那边,母亲,您好吗?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1-02-08 07:15:39
  读孤独老师的留评,我泪目了。知我心也。是的,年味因母亲在儿有味儿,1974年后的1979年,就相距5年,母亲就别我而去了。年味也就戛然而止了,伺候的年,年味淡然,就像白开水啊。时光总是对我们很好,花甲之人了,剩下的是回忆,这些回忆,都挑着好的来,不好的,粗糙的,艰辛的,似乎都一齐遁去了,打开记忆的闸门,就是汩汩的甜泉啊。谢谢孤独老师的美评。遥握。春节就到了,期待的心也在怦怦跳,真好,激动吧。谨祝春节欢乐,阖家幸福!
4 楼        文友:习之乐哉        2021-02-08 07:11:14
  虽与怀才老师是老乡,却一个胶东,一个鲁中南。都说三里不同俗,真的,我与怀才老师千里之遥,却有着不大一样的习俗,但年味是一样的。读老师74年的年味,的确感觉年味的浓,不但脱贫致富,有了过年的本钱,更是激起一家人过年的好心情,好吃好喝里溢满了浓浓的亲情。年味,幸福的味道,年的味道。感受老师年的味道,心里也充满了幸福感。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1-02-08 07:20:15
  很喜欢习之老师的一句话:有了过年的本钱。是的,那时过年,有年味,年味是心酸的啊。我家的年味于1974年充盈了,飞扬了。因为儿毕业了,长大了,能够挣工分了,所以就欢天喜地,当然,那时年味无法比眼下的年味比,但年味一点不少,反而浓。再说了,正如孤独老师所言,母亲在年味就浓啊。现在只剩下了怀念。知习之老师从京华返乡很顺利,甚安。好好过年,你有老母在,年味就浓厚啊。谨祝阖家欢乐,美满幸福!
5 楼        文友:岚亮        2021-02-08 09:06:53
  1974年,我十一岁,那年我干了件伟大的事,在山岭上开垦了一丘小山园,过年的味道还真的不一样。然对于大哥来说,此年更为不同,一是“我”在知了声中长大了,二是家庭首次迎来了“翻身农奴把歌唱”,在此背景下,于是,年味就别有风味。感谢兄长通过美妙的文章,将人生中美好时光、甜蜜回忆,浓郁年味,愉悦心情分享给大家,这样的年味,真好!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1-02-08 09:14:23
  年岁不是问题,距离不是问题,过年与垦山都是成长的快乐。与岚亮弟相逢江山,扎根东篱,其缘深,其情暖。看岚亮与父亲悬崖上垦地一园,红薯滋长,绿意遮目,俺都羡煞了啊。想想那些年,我对土地的依恋与亮弟一样,家曾有月牙地一方,整得是如女人的绣花撑子,真所谓锦绣也。我家最好的年味就是1974,之后1979母亲阖然辞世,年味就成了苦味,孤独说,没有母亲的年味总不是味儿,是啊,有母亲在,家才暖和。我怀念母亲。让1974的年味在我的心底浓厚起来吧。谨祝阿亮兄弟春节快乐,阖家幸福,健康如意!
6 楼        文友:金戈铁骑        2021-02-08 09:26:00
  老师的年味,是脱贫摘帽的喜悦,是库有余粮腰杆硬的傲气,更多的是让人泪目的母亲的味道。那个特殊年代,一家人在清苦中坚守着希望,保持对年的敬重,定格在74年,不止是比往年春节多了几个菜,而是从这一年起,生活赋予了更多的期待。
   缘聚缘散,月盈月亏。曾经不敢相忘的,爱意满满,从不如月。心间梦里,从未走远。珍惜当下,过个好年!提前祝老师阖家欢乐,幸福永远!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1-02-08 09:34:57
  是啊,正如金戈老师所言,那年的年味,最重要的是赋予了以后生活的满满的希望。一个家,再怎么艰辛,总有翻身的时候,我也想到了脱贫,这个时代足够好的了,满足,幸福,我们曾经的时代也好,毕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1874年,年味的节点,生活的转折点啊,如今回忆,只是父母早已不在年味里了。怀念里有着失落和哀痛。只能把希望放在明天了,年味的好,记着就好。谨祝金戈老师春节好,阖家欢乐,万事胜意,幸福满堂。
7 楼        文友:东辰        2021-02-08 09:46:00
  赏此文,又心酸又高兴,父亲、母亲此时我们怎样去感味,感味这二位老人那满脸的喜、笑是从骨子里在溢,年,过年!从贪穷到富足,是怎样一种心态美景而母亲父亲,母亲和父亲此年在儿子眼中更改变了形象,此时的父母的正是他,在年夕,新春之际是世间难买难求的一幅年画!
   这美丽的年画,刻深存久,什么时候想起,那幅父母年画就会从他的心上走来,直至双眸。
   好文章,年味清馨,读后耳畔鼓劲歌,穷年的回味到丰富的年味是最暖心。
   老师笔融仍是语起美曰,读之如歌,往岁凌舞慢行冲破岁月尘埃,美文欣赏。
   一一
   文美,按艳。不失喜气冲天,恰正是,迎新年瑞彩,虹霞环环不散。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1-02-08 09:50:01
  太喜欢东辰老师对人对文章的温暖态度啊。父母不在了,年味里想着他们,时光不会迟疑地等着他们,我们用怀念来纪念他们吧。日子的好,呢的浓厚,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底,是抹上了幸福的颜色,如今,这些真不算什么了,幸福的日子,但少了年味,为什么?追问下来,我觉得是年味在翻新,我们不能用过去的年味来要求现在,是吧?过年,我要道大街和社区找年味去。谨祝东辰老师春节好,阖家欢乐,万事胜意,幸福满堂!
8 楼        文友:东辰        2021-02-08 10:11:05
  盛年此文品过!!!
   今再回味,透着美的甜。这年味散文是在新春之际一个华展,品了那个年代凄苦,而又似翻身富足,最高兴,从中学会几道年肴,谢老师美文,还有美食制作。好文,读来非常亲切,好似有自己身影,谁赏谁美,美在心中迎大年。好文,二番赞。
   笔墨生香迎新春,东篱文友嗅文香。缕缕香气透文字,一篇华彩迎春扬。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1-02-08 10:17:47
  感谢东辰老师再度留言。满满的年味幸福感,更属于东辰老师。曾经的食材不怎么好,但父母可以在简陋粗糙的食材上做精粹的文章,这是热爱生活的情结,这是时光里最精致的心思。东北的酸辣白菜,饱含的年味最浓。
9 楼        文友:岚亮        2021-02-08 10:23:53
  父母在,家就在。是啊,你我之父母皆已身居天国,不知云端之上,今夕是否也有年味。回忆,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别样的年味。让我们快快乐乐地去过年吧,父母说,这样,他们会很欣慰的。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1-02-08 10:26:48
  阿亮说得对。父母在年味弄,如今我们在回忆里寻觅曾经的年味,父母在天国里,是否看到这篇文章啊,一定说,孩子啊,啥时候会写文章当作家,我们家的祖坟到了你这辈,怎么青烟这么滚滚啊。过好每一天的日子,把每一天都过成有年味,才是时代给我们的新要求。遥握,谨祝阿亮春好,春节好!
10 楼        文友:蓝色创想        2021-02-08 10:45:09
  这个年代的年味儿老师家里也挺丰富呀!新年佳节将至,喜事接二连三,今天看到怀老师的回忆年味,回想起我的小时候过年有冰糖葫芦映入眼帘,口水立刻就下来了,酸甜爽脆令人回味无穷,而老师的年味就是包饺子,南方人的年味不一样,真所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的风俗不一样。文章写得真棒,接地气,赞,顺祝老师创作更多的作品!
回复10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1-02-08 10:50:12
  蓝色老师好,过年好!是啊,南北不一样,十里不同俗,何况天之南海之北,珠海我于2004年去过,曾在九州港乘船观光,那时没有过年,我想若是过年,回首是珠海,远望是澳门,餐饮一江风景,多么好啊。过年了,希望可以看到蓝色老师的南国年味美文,期待。谨祝春好,春节好!
共 19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