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1964年的春节(散文)

精品 【流年】1964年的春节(散文)


作者:孙方之 秀才,1599.8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652发表时间:2021-02-12 09:04:21


   1964年过春节时,三年自然灾害刚刚过去,生产队的经济有了好转。各村扎起松门,在松门上贴上大红对联:吃水不忘挖井人,翻身全靠毛主席。锣鼓声咚咚仓仓,爆竹声劈里啪啦,空气中弥漫着硝烟,过年的气氛浓郁。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从这天也就进入了过年。那时候,过年家家都要做豆腐,做豆腐需在生产队的豆腐房排队。从腊月二十三开始,排到哪天算哪天。记得那年我家排到了腊月二十六,一大早,娘把泡好的黄豆搬到豆腐房,套上生产队的小黑驴,一个多小时推完豆沫糊,再用大锅煮开,就成了“豆汁子”,然后用水瓢一点一点往汁子里倒酸浆,这叫“点豆腐”。汁子慢慢变成豆腐脑,再把豆腐脑舀到铺着绒布的模子里,压上石块,三个小时后,就成了方方正正的一作豆腐。用豆腐刀子把一作50斤重的豆腐切成十几小块,盛在竹篮子里,用小木车慢慢地推回家。
   我们早就等着这一刻,每人端一个粗瓷大碗,围住豆腐篮子。娘拿菜刀把豆腐再切成小块,给每人盛一碗,倒上点酱油,我们便狼吞虎咽起来,一会儿,一碗豆腐就下了肚。然后,都眼巴巴看着剩余的豆腐。娘说,不能吃了,余下的炸炸待客。
   一进腊月二十,家家一锅一锅蒸干粮,一盆一盆摊煎饼,叫“忙年”。那时麦子不宽裕,就用白玉米面蒸成馍馍样子,当馍馍待客。还要一锅一锅地蒸秫秫面(高粮面)、地瓜面大包子,馅儿是胡萝卜、粉条、脂罗唆——猪油渣,还要一盆一盆摊地瓜面煎饼。这些食物能吃一正月。
   爹是泥瓦匠,在饭屋里,爹盘了一个大锅灶,用风箱拉火,能烧炭,火势旺盛。胡同里住有十几家人家,都到我们家蒸干粮,娘的脾气又好,不管谁家来蒸干粮,都笑脸相迎,还帮着整理锅灶,添水加炭,上笼盖锅,一进腊月就忙个不停,一直忙到腊月二十九。
   我们老家把炸菜叫“落作”,也有的叫“过油”,一般腊月二十五到二十八炸菜。从供销社买点鱼,生产队里再分几斤绿豆,再杀个猪,分点肉,就开始炸菜了。坐上铁锅,先炼猪油,炼好了捞出脂罗唆,可以往里面放需要炸的食物。主要是炸豆腐,豆腐块子、豆腐丸子、豆腐页子、滑豆腐。我们围住盛炸菜的竹篮子,炸熟的第一锅豆腐,让我们先打馋虫,炸豆腐吃饱了肚子,接下来的炸肉、炸鱼、炸大丸子、炸绿豆丸子都吃不下了。
   娘炸完这些,一般都到了半夜。炸完菜,再用滚烫的油,炸几个地瓜干煎饼,喊起我们,一人分几个绿豆丸子,就着炸煎饼吃饭。往往还没品出滋味,炸煎饼和绿豆丸子就吃完了。留下不多的炸肉、炸鱼、炸大丸子、炸绿豆丸子待客,用竹篮吊在房梁上。我们看得见,闻得见,就是吃不着。
   我家房子很旧、很矮,但这并不影响娘大扫除的心情。娘笤帚绑到一根长长的竹竿上,套上旧衣服,头扎一块旧毛巾,一下一下地把屋里每个角落清扫得干干净净。娘说,一年才一次,要把屋里屋外打扫干净,才有个过年的样子。
   那时候,除夕是每年最后一个集。集上有卖大雷子的、烟爆仗,也有白纸包、红纸包。有200头的麦秸梃子、100头的大红皮,也有19头大白爆仗。赶集的人很多,都是炮竹的。一般都买一挂鞭炮,等下午“送老的”年和五更“呲呲穷气”及供养天爷爷时放一放。
   除夕下午,全家开始包水饺。馅儿是队上分的胡萝卜、水萝卜、大葱,或者是集上买来芹菜,再把炼大油的油渣掺里面当肉。到了傍晚,爹领着我们去“请老的”。走到胡同口,爹举着点燃的一炷香,朝东南鞠四个躬,我们站在爹的身后,依样学样。然后,爹举着香回头往家走,我们在后面跟着。
   家里的桌子上,早已摆好了四个菜一壶酒,放着筷子,酒盅里斟满酒,爹把香插到香炉里。这时候大人不许我们吱声,不许我们乱动,更不许爬到椅子上,静候先人的到来。一炷香燃完,爹带领我们去“送老的”。哥端一个水瓢,水瓢里盛半瓢清水,清水里放几十粒小米。爹端一个簸箕,簸箕里盛一刀黄表纸,一挂鞭炮。到胡同头上,我们面朝东南,鞠四个躬,点燃黄表纸,再用清水浇灭即将燃烧完毕的黄表纸。然后哥哥点燃鞭炮。这个时候家家都出来“送老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响成一片,空气里布满火药味。送完老的,我们回到家里,放开肚皮吃一顿胡萝卜馅的水饺。
   其实,我那时候跟着爹去送老的,无非是想放那挂鞭炮。1964年的春节,我还抵挡不住一挂鞭炮的诱惑。但是有哥哥们,总轮不到我。那时候生产队里开石窝,炸石头。冬天,生产队会在办公室前铺上席子,凉晒黑色炸药,我会偷一些黑色炸药藏起来,等到年下时自己卷一些大爆仗和滴滴金子。那年的春节前,我用一根小车铁轴,里面塞满黑色炸药,到胡同里一块大石头上点燃。“嘭”的一声巨响,一团火球飞上了邻居家的屋檐,草房冒着青烟,眼看一场大火就瞬间燃起。这时,爹提着一桶水飞奔而来,猛地泼向冒烟的屋檐。然后,放下水桶,照准我的屁股狠踢一脚,把我藏起来的黑色炸药全部没收。自此以后,不管我多么想放一挂鞭炮,再也不敢偷拿生产队的黑色炸药了。
   我长到快十岁,都没穿过一件新衣服,过年穿的都是旧的洗一洗。就是这样的衣服,一进腊月我总是夜间偷偷穿上,再脱下来,小心翼翼叠起来,放到床头柜里,暗暗扳指头,算计还有几天过年。大年五更,我可以早早起来,堂而皇之地穿起这件衣服,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这一夜,娘会炖上四大碗炸菜,切上一大盘猪头肉、猪头冻,平时不让吃的炸鸡、炸鱼、炸大丸子、炸绿豆丸子,这一夜都会叫我们放开肚皮吃。
   娘用一盘山楂,一盘软枣,一盘水饺,一盘炸肉,供上天爷爷。娘说“神三鬼四”,天爷爷是神,要用四个菜。我们就跪下磕头,然后点燃一挂十六头的“白纸包”,轰鸣声再次在夜里响起。初一大早,大家都穿上新衣服,以一个家族为单位,结队成伙,到亲戚家拜年。大街上人来人往,只过了一夜,如同几年未见,人们格外亲切,也有礼貌,“过年好”“起得早吗”的问候不绝于耳。
   我们走亲戚也有句俗语:走亲戚走到初二三,馍馍也鲜肉也鲜;走亲戚走到初五六,馍馍也臭肉也臭;走亲戚走到初七八,有东西也不给你歘。所以,一过年我们都抢着走亲戚。我外祖家是河南,本地没有多少亲戚可走,我们就走姑家。兄弟几个都抢着提留包袱,里面无非包着几包饼干。但是那时候觉得是贵重的礼品,似乎谁提着包袱走进姑家大门,谁就有脸似的。中午在姑家能吃上大肉丸子、绿豆丸子、炸肉、炸鱼等。姑家是邻村,我们可以和表兄弟们疯玩到很晚。
   1964年他们村排演的戏叫《箭竿河边》,是讲地主分子“董善田”妄想变天,破坏“箭竿河”上的木桥,党支部书记与其搏斗,最后制服了地主分子的故事。那时候我们和小伙伴,每逢过了年,在胡同里都要模仿村戏。我回到胡同里,觉得看了《箭竿河边》有了资本,向小伙伴们炫耀,从头至尾叙述《箭竿河边》的故事,指导大家并模仿演出。我们村演的是歌剧《刘胡兰》,是大队长从《淄博日报》上连载的故事抄下来,再自己配上曲调演出。至今还记得剧中的一句唱词:“勾子军来了(刘胡兰唱)。来了多少(众乡亲唱)?整一个团,叫我们把他们团团包围了(刘胡兰唱)。”《刘胡兰》剧中有许多“勾子军”,他们腰里别着枪,是那种能打“粉条”的枪,“啪”一声,清脆、响亮,和真的一样。我们没有枪,模仿不了。《箭竿河边》剧情简单,易学,别人没看,我出尽了风头。

共 289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自古以来,农历新年,是人们最为重视的节日。有了春节,人们才有了一年的期盼。一年到头,人们风里来雨里去的,不就是为了到过年时,为家人买上新衣新鞋,与家人能相聚在一起,吃一顿团圆饭吗?亦如文中所描述的那样,1964年的春节,是三年自然灾害刚刚过去,还比较贫穷,生产队的经济稍微有了好转。即使在这种有限的条件下,村民们也要讲究过年,过个红红火火的大年。过年的讲究,也是对老祖宗、对父母的感恩与怀念,是在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章详细地描述了家乡过春节的场景,庄严又富有情趣,也充满了人情味,还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佳作,编者推荐阅读!【编辑:五十玫瑰】【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10218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21-02-12 09:06:24
  大年初一,读着这篇年味浓郁的美文,让人心旷神怡。感谢作者的分享!
五十玫瑰
2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21-02-12 09:09:13
  牛年的第一篇文章,带着吉祥如意,寓意幸福美好安放在了流年,感谢作者!
   新年伊始,祝福牛年大吉,万事如意!
五十玫瑰
3 楼        文友:风逝        2021-02-16 10:31:16
  又见孙老师新作!
   半个多世纪前的年如同电影回放,一幕幕,在孙老师 文字里生动展现,唤起了久远的年的回忆,令人倍感亲切。
   问好您,新春快乐,阖家幸福!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4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21-02-19 12:54:35
  同一片天空下,不一样的春节气氛,回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困苦年代里春节也少不了热闹一下。一顿团圆饭,一盘饺子都是美好知足的。文笔不错,场景再现,画面感强烈,很有带入感。拜读学习!问候老师春祺顺遂!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5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1-02-19 20:02:55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6 楼        文友:孙方之        2021-03-09 20:17:26
  1964年的春节,是我今生中难以忘怀的一个春节。后来的春节,有的模糊了,有的混淆了。《箭杆河边》和《刘胡兰》是个重要标志,谢谢编辑和社团的推荐。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