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追】致微信朋友圈(随笔)

精品 【东篱•追】致微信朋友圈(随笔)


作者:习之乐哉 举人,3396.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066发表时间:2021-02-22 05:51:01

【东篱•追】致微信朋友圈(随笔)
   朋友是什么?朋友是世界上最真诚的互动,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微信圈里的朋友,你还好吗?我可以这样问吗?
  
   一
   微信好友,也是朋友。
   这也许是个不争的事实,上了一定年纪的人大都喜欢怀旧。喜欢追忆曾经失去的似水流年,喜欢重温曾经度过的美好时光,喜欢怀念曾经情投意合的朋友。圈一个圈,圈住朋友的感情。这个“圈”真好,并不封闭,足够的温度,就像炉子,圈就是个炉子。
   几近花甲之年的我,这种怀旧情绪随着时光的流逝,日益在内心滋生起来,特别是几十年来积累起来的风雨同舟和患难与共的朋友,多年不见,更有一种久别重逢的渴望。圈里的朋友逐渐多了,看圈看朋友,每日的生活很充足。
   可能记忆的减退,与年龄最成正比。如果凭空回想曾经的知己朋友,一时竟无从想起,严格说来几乎满脑子空白,只有寥寥几个经常接触的朋友的影子在浮现。时兴多年的纸质通讯录早已过时,而且,早已被现代化的智能手机取代。也许是手机的功能太过于强大,可以储存数以万计的电话号码,都不当回事。那就意味着,可以将毕生认识的朋友联系方式都可留存在手机里。我致谢这个强大的功能。
   几年前,我曾有意从手机通讯录里清点了一次常年积累的“朋友”,确切地说,这些“朋友”不仅包括亲人、同事、同学、乡亲、好友,而且包括所有熟悉和不熟悉的人,或曾有过一面之交的人,笼统算下来也是一个数以千计的“庞大数字”。顺着名单捋下来,有的已经作古,有的似曾相识,有的确实记忆不起来。只有那些经常联系和接触的朋友,以及以后有联系必要的号码,悉数计算,也足可数以百计。
   智能手机微信功能的出现,也的确使微信朋友圈的队伍不断壮大起来,而且,曾几何时变得异乎寻常地热闹起来。也就是在这热闹的时光里,我也顺其自然地加入到微信朋友圈“队伍”中来,很多朋友,也华丽转身为微信朋友。我曾疯狂地问母亲,是不是也加我的朋友圈,母亲一脸的愕然。我爱朋友圈,其情可掬。我我希望母亲这一代人也赶上也用上这个时髦的微信圈,我握着母亲的手指头点微信屏,她笑了,很生动。
   新生事物的出现,总是最点燃人们参与度的热情,出于新鲜好奇,微信朋友圈也一度火热起来。无论是奇闻奇事的转发,还是自作图文的暴晒,总会得到大量的微信朋友的点赞和热情洋溢的评论。特别是知己朋友,更是“逢微必回”,智能手机让人们成了名副其实的“低头族”,转发微信也一度是朋友圈乐此不疲的动作。是微信朋友不见面的最温馨的交流,也是微信朋友相互关爱,互通信息的最好平台。
   也许是,任何事物都如生命一般,有生有灭,有发生、发展、变化,有低谷,有高潮,也有消失。微信朋友圈,似乎也是如此。我想不知我一个人感觉到,玩微信的热度已经降温,微信朋友圈也从异常活跃的朋友间的“转、点、评”,开始日渐“销声匿迹”。朋友圈的朋友越来越见不到“踪迹”了。
   这不是偶然,这确乎是事实了。曾经十分火爆的朋友圈,变得越来越寂静和沉默。我的曾经的微信朋友,你们哪里去了,为什么很少“露面”?
   微信朋友圈的朋友,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了。是我不够热情?是我人缘经不住考验?我在惶惑中。
   因为我越来越离不开微信圈了,所以就一直在做着深度的发问与思考。我曾经试图以群主的身份,每天提出一个话题,活跃那个圈,但效果不大。我想挽救圈儿,成为一个有温度的小社会。
  
   二
   微信朋友圈的“冷漠”,似乎让我也变得不可理喻而矛盾起来。
   智能手机给我们现代人带来了生活的极大便利,每天快速而全面的信息量使我们的生活感到前所未有的充实,朋友之间,不用见面就可以在微信里倾心交流,还可视频聊天。玩微信的朋友似乎都有这种感觉,如今的微信朋友圈变得越来越没有了曾经的激情和热度。
   大概只有几个“走得近”的朋友在圈子里偶尔活跃一下气氛,就如一潭死水冷不丁地投进一块石子,瞬间激起一层微弱的涟漪。沉默,成了朋友圈的新常态。面对手机里的熟悉又感陌生的微信朋友,仿佛永远在沉睡,不是麻木,就是不想醒来。我在朋友圈里,在微信朋友的眼里是否也是这样认为呢?
   但我明白,我必须也许人们失去激情,朋友说自己最近没有工夫,不要以为只是开脱的话,真的,生活的节奏,不是所有的人都一样的。
   我有意仔细浏览了一下我的微信朋友圈,足有数百人,除了自己的家人至亲,大概都是慎重考虑而微信关注的朋友,这些朋友里,既有老朋友,又有新朋友,而且都曾热度不减地经历过微信交流的“蜜月”期。要不,怎能称得上微信“朋友”呢?
   这些微信好友,都是自己人生路上曾经或一直的最亲密陪伴,都是自己曾经同舟共济的朋友,患难与共的知己。随意从微信朋友圈里拉出一个人来,都会与自己有一段生动而美好的相遇相知的故事。正是这些美好的经历和友情,才使自己的人生一路走来,变得充实丰满,才不至于有太多的空虚,太多的寂寞。我始终心存感激这些朋友,感恩对我的友谊,感谢对我生活的帮助,感激工作上的支持。也许,留给我们到时候“拉出来”,就够了。人喜欢用曾经的温情的故事来唤醒记忆,如果从这个点上看,朋友圈的存在,如此也是很妙的。
   虽然在微信朋友圈里感到有些熟视无睹的“陌生”,但我觉得友情应还存在。回顾曾经的我们,是那样的亲密无间,那样的形影不离,有一起读过书的,有一起工作过的,有一起共过事的,有以不同方式结交过的,曾经的美好,都因随着交往的减少或中断而变得生疏起来。距离产生美,距离也使情感趋于淡薄。淡薄而不在于消失,那就留住朋友圈,时不时拿出来圈住自己的情感。
   虽然多时不见,但我们可以电话联系,相约共叙友情;虽然没有电话联系,但我们可以在微信里交流,可以在微信里视频。虽然微信虚拟,但总可以带来温馨,带来快乐。
   为什么时间久了,电话很少联系了,微信很少关注了,似乎朋友之间有了一丝的陌生,一丝的隔阂,一丝的欲言又止?
   朋友圈,是忙于工作,无暇顾及,还是生活的压力,消磨了友情?是人生路上的断舍离,还是人情事故的难以承受的重负,需要放下清零?
   这难道就是微信朋友圈沉默的原因?
   我心里有说不出的五味杂陈,心绪难平,仿佛有一种深深的心痛在折磨着自己。总感觉,面对熟悉而又陌生的朋友圈,很想有话对好友诉说,诉说曾经的友情,诉说曾经的美好。
   或许,因为我爱得太深,不能自拔。依我的性格,一贯如此。或许我不应该以爱的状态挺进我的朋友圈,应该做一个不容易感动的朋友,一个虚拟的人。
   伏案想了一天,我还是明白了。朋友圈,不是圈内都是一个音调,这里本来就是一个世界,求同存异,情感由淡而浓,由浓而淡,由有声到无声,就像网络信号,可以是铜缆传输,也可以是空气超越。我们接受一种交往状态,就是一种进步,别拘泥于某个状态和频道。
  
   三
   好久没有谋面的朋友,很想见面来个倾心交流,诉说那久别想念的渴望。
   年龄大了,对独处已久的日子,更希望好友突然在微信里出现,哪怕一个问候,一个点赞,也会心存感动,更会及时回复给予热情的关注和温馨的祝福。我喜欢互动的心,就怕心不动了。
   在万籁俱静的夜晚,有时独自待在房间里,打开手机微信,总希望能看到朋友的一条信息,然而,总是在失望里放弃。看到微信里好友的昵称,朋友熟悉而鲜活的影子就会从微信里浮现出来。也许是想念朋友太久,也许是无聊得没了睡意,几个久违了的没有微信交流的朋友,那曾经的熟悉身影和音容笑貌会不情不自禁地从微信里走了出来。我已经不能离开微信了,为什么微信还在折磨着我?是我喜欢这种折磨啊。
   昵称“大熊猫”的微信好友,一个十几年前的一个战壕的同事,小我几岁的患难弟兄,一个名牌大学毕业,在院校任教多年后,我们在一次全市本系统的竞争上岗里,共同来到一个派出单位从事领导职务。我们在工作岗位上,精诚合作,砥砺前行,几年来,在风雨同舟的岁月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虽然不在一个单位了,平时也经常见面叙旧,闲暇里也杯酒共饮。最是友情相连的就是微信,几乎天天在微信里有美好和快乐不断。谁想到,友谊经不住冷落,微信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不知在哪个节点上戛然而止。即使在朋友圈里偶尔出现,双方都变得似乎懒得回复,也许,这就是久违的陌生感在作祟吧。不过,他身上有励志的故事,这些是每时都在跟我说话,故事是活的。
   “和谐芳邻”的微信好友,三十多前同窗共读的中学同学,曾是莫逆之交的同桌,一个长我一岁的兄长。高中毕业,我有幸金榜题名,继续读书生涯,老兄梦断七月,回到乡下务农。最初的几年里还能书信交往,再后来就慢慢地失去联系。工作十多年后,又喜相逢,他通过多年的努力,已成长为部门领导,中断了二十多年的联系,又得以恢复。可喜的是双方单位近在咫尺,关系亲如兄弟。除了隔三岔五,小聚酌饮,更多的是兄弟无所不能的相互关照。微信交流更是频繁每一天,近年来,兄弟两人,他提前退休,我驻外工作,相聚千里,曾经微信传友情的最智能通信,也在渐行渐远地失去了作用,到后来,似乎是不约而同地中断了相互交流的渠道。靠酒肉肯定不行,怨不得微信群的。我想主动给他一个调皮的笑脸符号,真的做了,他打来了电话,一唠就收不住了。
   “四月天”的微信好友,一个认识二十多年的社会上小老弟,几乎是多年来形影不离的朋友,聪明友善,待人豪爽热情。自己多年来经营一家店铺,后来从事建筑工程,着实赚了个钵满盆盈。但从未忘记弟兄友情,见面叙旧,酌酒畅怀,是个无话不谈的好老弟。虽然也是几年没有接触了,但微信功能一直连着弟兄情谊。也许是微信新鲜感过去了,玩腻了,还是怎样?不知。微信里不知在哪个节点上也戛然而止,没有了“动静”。我存在的意义是产生了问题的。我可以给我的小老弟什么?只是酒肉?我得懂得他的心,否则微信两个字就成了“很少信任”的意思了。
   朋友圈里接下来的好友“云淡风清”、“握手天涯”、“一路有你”……何尝不是曾经的好友?既是人生路上的朋友,又是微信上热聊的知己。然而现在似乎都已成了过去。微信朋友圈的好友,都成了似曾相识不相认的“陌生人”了。
   我想告诉那些名字,我还在牵挂着你,起码,看到你的名字,就会连载着一本故事会。一个用心编写微信群里的故事会的人,才是真正的珍惜友情。不能失去的不是微信圈,而是没有继续存续朋友关系的动力和温暖,我得在微信圈里生气火炉,暖着自己,再暖着朋友。
   微信仿佛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面对微信圈里数百“好友”,能在朋友圈里始终相互关注的,就那么几位了。这是否就应了“相识满天下,知己有几人”呢?是的,不必多,知己几人,不是失落,而是提醒我,好好交往,成为我的知己。
   思沉良久,反省自我,将心比心,我以为那些没有微信交流的好友,就像我一样,心里一直还是在牵挂着对方,还会一直没有忘记曾经多年的友情。
   微信朋友圈,莫非是个缺少温度感的“怪圈”?不能让圈怪,应该激起的是情感的涟漪,这要看这个人投进水中的石子是否可以激起涟漪。
  
   四
   微信朋友圈,从热闹慢慢走向平静,从不分昼夜地在朋友圈发文关注到朋友圈的异乎寻常的沉默,这个过程让人深思。我想个中原因也许复杂,沉默总有沉默的理由。我觉得这不见得是坏事,事物的发展永远是迂回向前的,这是微信朋友圈沉默的必然现象。老朋友之间,由于长时间不联系不接触,环境变了,思想认识就所改变,这是很正常的。结交新朋友更是人之常情,俗话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自然规律。
   朋友圈的沉默,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要有一个平静如水的心态,学会放下,轻松生活,独处也是一种生活状态,特别是中老年人,玩得起,也要放得下。最近听朋友说,夫妻俩在一个家两个房间发微信圈,特别有拉开距离感的感受。看来,微信圈琢磨起来还真有一点滋味啊。“距离产生美”,或许微信圈可以帮助我们实现。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真正的朋友,就像陈年老酒,是经得起时间沉淀的。朋友圈沉默的微信朋友,我们的友谊不会忘记,即使是沉默,我们无论何时都是朋友。如果我们真的不再联系,不是你不好,而是时间渐渐让我们疏离。但是过去美好的回忆,都被我珍藏在心底。
   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再联系,也许是我明白了,人与人之间最舒适的距离,不是时时刻刻黏在一起,而是松弛有度、若即若离。只要彼此的心未曾走远,就是到了天涯海角,我们都有机会重聚,感谢上苍安排我们相遇。衷心祝愿微信朋友,走好自己的人生路,我在沉默里永远祝福你。
   致沉默的微信朋友圈,我的爱,我的不可思议。我还会在你的怀抱,等着我朋友的消息,我也会把我正在经历的好事送给你分享,我喜欢看你的手势和表情,呲牙咧嘴,沉默无语,都是鲜活的你。
   微信圈可以短暂地沉默,但我热爱朋友的心始终不会消停沉默。
   2021年2月21日首发江山文学网
  

共 514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微信这个圈子,是人间虚拟的最大圈子,部分种族、职业,性别,年龄,甚至是否投缘,是否认识,都可能插足其中。怎样认识这个圈子,作者有着一番沉重的思考。是圈子,就牙规像火炉,有点温度,这是作者的看法。但总有失落。圈内上千个朋友,真正的知己点的也就碑百十人,有些失落了,但也得接受。喜欢微信群里朋友的点赞呼应互动,但习惯了这样的场面,一旦冷清,就感到了惶惑。但朋友圈还是有着曾经的故事,是弥补记忆失落的一本书,想想曾经的交往,人生就感到了丰满。也许是爱太深,作者觉得自己无法摆脱朋友圈的温度了,可作者也觉得好苦痛。人说睹物思人,在朋友圈,可以看到一个名字就是一段故事。作者在文章里写了几个要好朋友的真故事,表达了希望故事不要中断不要结尾的愿望。朋友圈的温度总会降低,老朋友新朋友,有一天可能会成为陌路人,作者说,端着心态,珍藏美好,不必太纠结了,保持美好的间距,在心底思念,彼此心中祝福,那就好。朋友圈,爱你,还是希望圈内热起来。因为我们的心是热着的,生活是热的。这篇随笔,表达了对朋友圈的复杂情感,有失落,有不解,有痛心,但更多的思考是来自作者的热爱。热爱朋友,关心朋友的动态。人生不可无友,无友的朋友圈就名存实亡了。文章表达了对结识朋友的美好愿望,希望朋友一路顺风的美好情愫,这是作者热爱生活的一部分,这个思考是深刻而温暖的。应该说,这篇文章的受众会很多,因为太多的人都在微信朋友圈里,了解这些复杂的情况情感,会碰撞内心的那块柔软处,珍惜自己的朋友,或许今晚就有人看了文章问好无声的朋友:你还好吗?文章切中现实,表达细腻,诉说真实,值得琢磨。推介赏读,思考朋友两个字。【东篱编辑:怀才抱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10226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东辰        2021-02-22 11:41:30
  在当今微信,习社分析很彻底,明确指出它的好坏。朋友有远近,友情有厚溥。顺其自然方为好。生活质量提高,心思也是一样。欣赏,好文,深浅自古有论。池满水无声,
12 楼        文友:明月梅花        2021-02-22 11:51:40
  朋友圈刚兴起火热过一阵,新鲜劲一过,大家也就失去了热情。习之老师此文让我对朋友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一个人一生会认识很多人、交很多朋友,但大多数只是你生命的过客。我想真正的朋友是能抵达你灵魂深处的人,彼此欣赏,彼此懂得,不必常相见,但相见必欢!一生能拥有一个这样的朋友也足够了!欣赏老师有思想深度的佳作。问候老师写作愉快!
13 楼        文友:习之乐哉        2021-02-22 14:18:41
  一时感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通议论,只是一家之言,仁者见仁,不见得正确。感谢东辰老师热情点评,给与充分肯定。谢谢,敬泰山五岳独尊酒两杯!
14 楼        文友:习之乐哉        2021-02-22 14:21:35
  很欣赏明月老师说的,真正的朋友是能抵达你灵魂深处的人,彼此欣赏,彼此懂得,不必常相见,但相见必欢!一生能拥有一个这样的朋友也足够了!感谢明月老师精彩点评,敬酒五岳独尊两杯!
15 楼        文友:雨中太阳        2021-02-22 14:39:34
  乐乐社长把个微信朋友圈分析得条条是道,语言质朴,感觉和人促膝而谈。这是个信息日异发展的时代,从微信朋友圈中,可以迅速知晓好多事,微信是信息发展的产物,有利有弊,看我们怎么去运用。弱弱的问一句,乐乐社长,你是不是泰山五岳独尊酒的推销员?(~_^),若是直接送一车过来,我也来推销,年底分红。(⌒o⌒)
女人不仅要丽质更要励志!
回复15 楼        文友:习之乐哉        2021-02-22 15:13:19
  哈哈!太阳老师不仅文采了得,把习之夸奖的像一朵“苦菜花”,更感可佩的这个八零后的经济强人女老板,竟把挣“银子”的创意无缝衔接的雅评上。幸亏是我们东篱人,要不然真让习之嫉妒羡慕恨了。怪才才太阳,习之还是举杯相谢了,五岳独尊两杯干了!
16 楼        文友:蓝色创想        2021-02-22 16:11:47
  微信朋友圈里,好多机关单位都不可以乱发朋友圈,即使你点个赞也不行,因为有规定,没猜错习总编您肯定是党员,看出来您很谨慎。呵呵,我向您好好学习。
17 楼        文友:雪胎梅骨        2021-02-22 16:47:26
  《论语》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因此,熟读《论语》的社长先生名曰习之,遇朋则必乐哉!是啊,朋友是最真诚的互动,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风也过,雨也走,有过泪,有过错,会寂寞,会回首,朋友一生一起走 ,一生情,一杯酒,一声朋友你会懂”……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多少曾经的朋友,都成了永远的回忆。俗话说得好: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志同则朋,道和则友,道不同不相为谋。圈子不同,不必强融;人心不同,不必强求。梅骨寻友半生,感恩遇见习哥、怀哥和江山(特别是东篱)的各位朋友,不爱说话的我也不知不觉变得妙语连珠起来。梅骨认为:要想让我们的微信朋友圈不沉默,就要慎交、深交、坦诚、理解、包容。因为工作原因,我的业余时间少,加入东篱以来 ,还未写文 点评也少。请习哥理解。不过 我正在不断地调整自己,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的。真诚地祝愿东篱采菊越来越火!祝愿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热闹!祝愿兄弟之间的友谊地久天长!
18 楼        文友:雪胎梅骨        2021-02-22 17:06:45
  常回家看看,常来朋友圈转转,点头也好,点赞也罢,只要有一颗真诚的心,都是美好的,有温度的。在不断的遇见中,倘若有知己一二,那就更完美了。向习之大哥问好!为美文佳作点赞!祝新春愉快!笔健文丰!
19 楼        文友:东辰        2021-02-22 17:44:48
  今日喜至,习社重友情,不然东篱不会这样红火,习社懂杨柳折枝情,采菊才会是这样兴旺,我也是慕习之对友情厚重才追随仰慕您来此。
   旧时,几时不见君发文,浪花君不见,问了杯才老师才知你不管对自己事业威武坚定,对国学对文友们又如此热衷,所以君,胸纳百川,才有此篇诞与尘世。敬无限。好文我喜欢,点百赞,不!还要多。
   读君文如百科全书,知识其广,视野开阔。
20 楼        文友:张静雅        2021-03-03 23:40:29
  看了习先生的文章,也反思了一下,真如先生写的那样从近到远,从熟悉到淡漠……。不过,我能遇到习之先生与怀才抱器先生是我今生最大的荣幸!
共 20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