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家乡那棵凉伞树(散文)

编辑推荐 【菊韵】家乡那棵凉伞树(散文)


作者:黄金山 进士,8786.5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437发表时间:2021-02-25 19:48:45

【菊韵】家乡那棵凉伞树(散文) 一条石板小路弯弯曲曲在山岭之间绵延四十余里。
   康熙八年(1669)清政府为鼓励农民垦荒,发展经济,就指令当地官员牵头修建道路,花费三年工夫,这条石板小路铺成。小路一头连着恩施,一头通向利川县城,极大方便了农商往来。石板小路从村口穿过,也方便了我们这个村的行人。人们可以从这条小路到达集镇。
   小路并不奇特,奇特的是路边那一棵独立生长的青杠树。青杠树生长在路边叫一个猪胯湾的高坡上,孤零零的。石板小路正好从他下面经过,据说当年官府组织修路时就有大碗粗细,有人要把他砍掉,监管的官员坚决不允许,说这棵树长大后可以给路人当伞,成为一个好的风景。于是就保留下来。也许是正因为这棵树可以当伞的缘故,人们就把它取名为“凉伞树。”猪胯湾也改名为青树子。
   我八岁时,这棵凉伞树已经是像大酒缸那么粗了,要五六个人才能围抱过来,高足有二十余米。枝叶繁茂,挡住好大一片阳光,真是人们躲阴的大凉伞。凡是从树下走过的人都要在树下坐一会,享受树的阴凉。如果突然遇雨,人们还可以在树下避雨,这棵树真的成为保护人们的大“伞”了。人们都喜欢这棵树,树总是受到人的保护。三四百年来,都没有人去伤害它一枝半叶,使它安然无恙的生长着。
   我每次从这条石板小路到集镇赶场,都要在这棵凉伞树下坐着歇一会,摸摸树干,看看枝丫叶片,觉得这棵树好伟大。我仔细观看这棵凉伞树,它长在一个大石头缝隙里,四周泥土不多,还全是黄泥,没有养分来源。好多条根都凸露在地上,顽强地支撑起硕大的树干。然而这树枝丫繁茂,树叶密不透风,遮天蔽日。这大树在如此艰难的环境里,能够独立的活下来,长到这么大,还这么雄壮,还给人们当凉伞,真是太不容易了。
   凉伞树是一棵“奇”树。它富有好几个传奇故事。一是他的根部底下有一个石洞,石洞高约二米,宽只可以容一个人进出。洞里干燥,可纳八人在里边走动,而大树的根却从上面伸进来,成为里边的一方“墙”,人们可以靠在“树墙”上休息。这真是奇特的大树。
   当地一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据说在清朝后期,这棵树还多次救济过灾民。每当发生水灾或旱灾,有难民逃难时。大树就给当地官员投梦,说它根部底下的石洞里有白米,可以拿去给难民煮粥喝。当地官员开始不信,派人进洞一看,果然有一袋米放着,数量不过四五十斤,但是每天可以搬走一袋,足够灾民吃上一餐稀粥。但是只要灾情一过,树洞里就再也没有大米口袋了。这大树救灾的事一直到民国初期,都有应验,真是奇特至极。
   民间传说可信不可信倒不必多说。但是树洞里救护红军伤员的事却不可置疑。那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贺龙率部红三军团进入湘鄂川建立根据地,进入利川时与敌军激战,有三个伤员被敌军连长追击。在青树子地里劳作的人发现,就赶忙把五个红军伤员送到大树下的石洞隐藏起来。敌军没有发现伤员,央央回转。百姓给伤员包扎伤口,提供茶饭,修养七天后,伤员才离开归队。这故事在利川文史资料里都有记载,可见不是虚话。这棵凉伞大树真是为人民立下功劳了。
   家乡这棵凉伞树太古老了,但是它每年都有默默地奉献。它的枯枝干断后自然掉到地上,木质沉重坚硬,农民就拾去做楔子,钉紧农具,还把树丫枝当做最优良柴火。我们当地有"除去青杠无好火,除去娘亲无好亲"的谚语,这就是对青杠树的美誉。这棵大凉伞树,每年都要掉下数百斤枯枝,为附近农家提供了方便。1970年,有人在拾枯枝中发现,这种青杠树木质还可以做培养食用菌的温床,就从山林里砍回来,建立起食用菌基地,真是一举发财。这棵凉伞树的子孙也为一方百姓致富出力了。1971年,有人从凉伞树根部取得两颗半斤重的大灵芝,一下成为富户。于是家乡的凉伞树成为受人顶礼膜拜的神树,人们在它的根部四周培土上肥,过年时给它喂年饭,不少人还给它披红挂彩。
   1976年1月2日上午,这棵凉伞树朝北的一根大枝丫,突然轰然折断,人们惊奇不已,觉得要出大事了。果然不几天,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人们把凉伞树断下的枝丫和叶片,做成一个硕大的花圈,对我们的好总理进行祭奠。同年九月,突然一个晴空霹雳,把这棵凉伞树连根拔起,路边一片光秃。不久我们的伟大领袖也逝世了……
   如今那条小路已经荒废了,没有人行走了。那一大片土地也成树林了。不知这些树木里边有没有凉伞树的子孙?
   家乡的凉伞树,那棵生长了几百年的粗大凉伞树,你的失去给了我失落,也给了我留恋,也留给了我甜蜜的回忆!

共 180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人杰地灵的荆襄大地,总有说不完的故事,经老师加工整理出来,流传开去,招揽四海游人,即活跃了经济,又传播轶事,可谓一举两得,这和老师的细心勤勉紧密相关,做到了弘扬家山文化,功不可没,可惜的是:76年三位伟人逝世,青杠树突然倒毙,也许是上合天心,下呈地脉,与伟人同归也许死得其所,也许冥冥中早有定数,虽然无法考证,却倍觉离奇,意象之外情理之中。点赞老师自发的整理家山传奇故事,做到 了一位文化人的初衷,整理流传的历史故事,就是尊重历史,弘扬五千年文化传承,一片冰心在砚池。建议老师把每次的同类作品按顺序打印成册,以备永流传。致礼敬茶!推荐阅读学习。【编辑:飞云流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飞云流瀑        2021-02-25 19:50:48
  请欣赏有一则传奇故事,暗合天心地脉,敲案称奇!
2 楼        文友:黄金山        2021-02-25 20:10:41
  谢谢辛苦编按。家乡故事多,人生多磨难,综合成故事,感地又动天,无地能感动,传奇在人间。大树是凉伞,乘凉感恩千!敬酒!
活到老学到老
3 楼        文友:黄金山        2021-02-26 11:02:44
  元宵节快乐!我们干活才回来!
活到老学到老
4 楼        文友:鲁芒        2021-03-09 05:44:20
  一棵树牵出众多额历史故事,读来饶有趣味
小说作者,也喜欢诗歌和散文。长篇小说《风雨流年》曾获得方正科技杯网络文学大赛月度冠军。主张有感而发,不平则鸣。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