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香】黑人白话之三十五(随笔)
◎《黑人白话》
保护老城的最好方法,就是在城外建新城,而不是像现在许多地方重建老城。应当把这话告诉给300年后的子孙。
◎《黑人白话》
“美国的思维,现在不是想比中国跑得快,而是使坏,要让中国跑不好跑不成拿脚绊拿手推,就是想让中国摔跟头”。因此,我们第一不能消极比赛,第二不能简单防守,第三不能盲目进攻。在中美博弈的棋盘上,解决台湾问题应当是一枚对于我们来说比较容易扬长避短的棋子,广泛结盟问题也是一步让对手最为忌惮的好棋,如此这般,我们的以攻为守便可以有理有利有节,胜比金融、科技、军事方面的见招拆招和花拳绣腿。
◎《黑人白话》
幼儿园是进城的吊桥,养老院是出城的吊桥。儿时不愿意进城去幼儿园,不吓而泣;老来不愿意出城去养老院,不寒而栗。
◎《黑人白话》
努力做一个让身边的人感到亮堂、温暖、快乐的人。
◎《黑人白话》
从当年在国家主席手腕上戴了几十年的旧表,想到如今一个厅级贪官(程瀚)被拍卖720万(原值上千万)的名表——价值天壤之分,人格云泥之别。还有两个截然不同的“送表”情节,更让人感慨万千而一言难尽。
◎《黑水白沙》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营口市军分区的司令员是一位老红军,姓黄。我们多次听他讲战斗故事。当时营口军分区和我们家只有一道之隔。黄家三妹先是我弟弟的同学且在一个学习小组(只有两人),后来跳级又是月牙儿的同学且都是文艺骨干,再后来参加了营口市红代会文艺宣传队,再再后来当兵上大学写电视剧本成为春风出版社的编辑。黄家二妹在小学高黑人一个年级(她六年三班,我五年三班),后来黑人跳级到了十二中学按照街道划分和她在同一个班级,因为黑人不想在班里上课,就去找这位正在校红卫兵团当文艺部长的老同学、老邻居,于是未经考试便来到了学校的文艺宣传队(这一步很重要啊)。后来这位老同学、老邻居也当小兵走了,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有许多同学特别是男同学都在打听她的下落,只是听说她在哈尔滨的干休所,曾在全国舞蹈大赛中取得过冠军。黄家的大哥也当过司令,小黄司令,是营口市五中的红卫兵司令,当时的五中有四个年级,除了老三届还有小一年,革命大串联的时候不让小一年的我们出去,我们就找小黄司令闹,说他阻挠我们参加文化大革命,闹来闹去,小黄司令终于放行,给我们开了介绍信,唯一的条件是必须有高年级同学带领。此后再也没看到小黄司令,只知道几年前他带领弟弟妹妹重走长征路,让人感动和敬重。如今,黄家的儿女也大都在海南过冬,我们难得半个多世纪后的重逢,几次在一起喝酒叙旧,方才黄二妹还在打听当年营口市委书记和市长的女儿近况(那时的市委书记、市长、军分区司令可是营口的三巨头啊),黑人告诉她,我们有个“一路同行”群,大家都在那里,希望她也能加入我们的队伍。今天,本来是月牙儿做东,却让黄三妹生生抢走了买单权,不仅请客,而且送酒,看着她的精神状态很好,我们也放宽了心(还转给她1985年的老照片,是在刘齐和胡世宗的朋友圈里荡来的)。临别时我们相约,今年冬天最好一起开车来。黑人还对黄二妹说:回去见到红旗小学六年三班的老同学,我一定把你的问候带到。
◎《黑人白话》
保亭富氧且安宁,抑或也是黑人高产白话的原因之一,特别每天清晨,窗外山上的蛙鸣、蝉鸣和鸟鸣都能激发黑人的灵感共鸣。感谢保亭。
◎《黑人白话》
由今天的施一公想到当年的蔡元培,想到北大校长和教育部长的最佳人选。
◎《黑人白话》
在莫斯科新圣女公墓,黑人甚至可以仰读黑白相间的赫鲁晓夫,却对王明的墓碑毫无亲近之感(尽管这是新圣女公墓中唯一的中国墓主),好像他的妻女也不愿在他身边。在黑人的心目中,对于中国共产党早期犯有各种错的领导人,反感程度依次为张国焘、王明、陈独秀、秦邦宪、李立三。而对陈独秀的历史作用、文化地位和人格魅力,还是决然不能与王明、张国焘同日而语。
◎《黑人白话》
人生艺术,全在一个“度”字,或者说“分寸”,大概“凡事留有余地”也是这个意思。正可谓:
一生怎能全如意,
万事只求半称心。
好处不可都占尽,
躬身方睹遍地金。
◎《黑人白话》
如果在一个品格低俗的社会环境中,会调情的女人便比有情调的女人受欢迎。
◎《黑人白话》
看赵凯兄弟的美文《自行车就像是一个人》,更有一种内心深处的感动,尤其读到“我是自行车,我的姿态就像一个时刻在奔跑中的人,我是人类肢体器官的相伴与延伸”,眼前竟然飘起薄雾。与人类肢体器官相伴或者伸延的还有轮椅,还有拐杖,还有假肢……原来它们都可以与坚强的灵魂息息相通,并以其坚定和强健为坚强的灵魂插上翅膀。好兄弟,你的“自行”,你的“直行”,你的“挚行”,你的“执行”,都是我前行的方向和动力。而此刻我最想说的是:哥永远是弟弟身心的相伴和延伸。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