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摆渡·春】何为幸福之家(随笔)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中国,受传统观念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对幸福家庭的解释有着自己的特有认识,对各种不同家庭的幸福指数和延续的长度有着自己的说法。
幸福的家庭大体分为四种:官宦之家、营商之家、耕读之家、孝悌之家。
一、官宦之家
官宦之家是指当官的家庭,官有大小之分,当今的官有两种,一种当官是为人民服务,勤勤恳恳为百姓谋利,想为群众所想,急为群众所急,把人民群众的需要当成是自己努力的方向,这样的人身在官位心系百姓,积善良之心、行德行之美,是为人中之凤,在世受人尊重,百年之后被人敬仰,这种人的寿命不是根据他在世的年限来计算的,而是以被人所称颂的程度来衡量的。《老子》第三十三章中说: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雷锋活了23年就英年早逝了,但雷锋的精神成了一种象征,几十年来一直被人们所学习,这种人虽然肉身已去,却精神永存,因而这种人才是老子所称道的真正的长寿之人。
老子在《道德经》第7章中将这一道理简述得非常透彻: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里的所谓“不自生”,就是说不为自己打算,没有自己的私利欲望。天道至公,惟与众生。天地以其虚静之心,施恩于万物而不图报,不像世人那样只求个人私利,甚至夺人之利为己有,所以不能长久。天地有博大的胸怀,有至公无私的大德,故天地才能长生。为官者心中有大公而无私利,留是清名给后人,像孔繁深、焦裕禄这些被世人公认的“好官”。他们真正做到了为人民服务,以一颗无私之心为众生所想、为众生所求,而不顾自身利益,懂得舍得、善于付出,从而成就了他们这种大爱,是为世人之楷模。
凡事物皆有正反两方面,既然有无私之官,必有自私之官,他们在为人民服务的基础上多出一个字,就完全颠覆了为官的宗旨,变成了为“人民币”服务,这就是典型的私利表现。私字当头的人当官的目的也只是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私欲,以手中的权利为个人或相关利益群体提供方便。在外高高在上,在内尽情享受,外人看来福气满满,自己还欲壑难填,攀附对比,为了得到心中的平衡大行不义。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无数人的痛苦之上,到头来机关算尽反算了卿卿性命。
做事要高调,为人要低调。人在获得一官半职之时应把现有手中的权利用来行使在方便他人身上,不能唯利是图,忘乎所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你只图内补而不思内损,违天道、失人道。你人生处在高潮之时正如鲜花盛开一般,心满意足,这是自然规律。花开虽美,但随后也便会凋零枯萎,人生花期应有时,不可能一辈子在开在全盛期,花开花谢是谁也无法否认的事实,无论你承认于与否,花期过后便是迎来你人生的低谷。
聪明的人懂得如何控制花期,让它不要盛开过早,或明知花要盛开还要懂得控制它的衰败期。清朝曾国藩可谓是一个传奇,朝廷无法平息的战争烽火被他一手训练起来的湘军平息,正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却悄悄解散了湘军队伍,一夜之间让自己成为一个谁也不足惧的普通官吏,对皇帝无一点点威胁。其实这也正是曾国藩聪明透顶之处,功高盖主,皇帝怎么会让一个时刻对自己有威胁的人同朝共事呢,说不准哪天自己的皇位可能就会易主,甚至人头不保。而作为臣子,这时的曾国藩有两种结果,一是用自己的实力自己来坐江山当皇帝,这样势必为给后世留下千古骂名,视自己名节比性命重要的曾公是不会选这一条路的。既然你不走这一条路,剩下的另一条路就是等皇帝来杀他,因为他对皇帝始终就是个威胁,随便编个理由就能要了他的性命。既不能做谋逆之臣,又要能让皇帝找不到理由来杀自己,应该如何才能做到呢?结果他没等皇帝费心思如何来算计自己,一夜之间就让自己这个权倾朝野、功高盖主、让皇帝如梗在喉的大威胁变得毫无危险性。对于他这一举动,皇帝还是保全了他的生命。因为皇帝在这种情况下去杀一个无兵权、无实力的官员是毫不费力了。但他要以什么样的理由去杀他,去杀这样一个刚为大清江山解除危难的功臣,显然找不出能令人信服的理由,曾公因此化险为夷,及时阻止了花开。难怪毛泽东主席时常会对身边的人说:“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
绝大多数时候为官会成为一种惯性,因为为官便有权,有了权便会有利,凡事都从小处入手而越发不可收拾,故而刘备临终再三叮嘱阿斗: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他很清楚人无论是做善事还是做恶事都不是一时做成的,是一步步的积累,从一个质变到达最后的量变过程。
都说百姓心中有杆称,谁能真正地为百姓做事,百姓就会记着他的好。清朝百姓为颂扬地方官的德政而赠送“万民伞”,意思是称颂这个父母官像伞一样遮蔽着一方的老百姓,如果在这个官被撤职或者降职的时候,当地还有人送伞,甚至拦轿,说明这个官绝对是个清官或者好官。因此,清代为官清廉者都希望自己能有个好的结局,期望自己在造福一方百姓的时候能被人做出公正的评价,为他送上万民伞。明代清官海瑞死后家里一贫如洗,同朝官员凑钱为他办理丧事,死讯传出,南京的百姓因此罢市。海瑞的灵枢用船运回家乡时,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的人站满了两岸,祭奠哭拜的人百里不绝。这种人在百姓的天平上的分量才是最重的。
凡受百姓拥戴保持清廉的官员都是长寿官员,倒不是他们活的年龄大小,而是在他们死后数年还能受人尊重、被人敬仰,这才叫“死而不亡。”
二、耕读之家
耕读之家是指书香门第,他们在劳作的空闲勤奋苦读,追求着功名,期待一朝能考取秀才、进士,甚至状元,晴耕雨读、春耕冬读,秀者抱经、朴者负耒,而那些寒门细族则在耕读中以图崛起于阡陌陇亩之中,光耀门楣。
古代的人尊重读书人,因为这些读书人一旦鱼跃龙门便可平步青云,一改贫穷面貌,因而对书香的礼赞自古以来便如此,他们教育后人时都会告诫他们:“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便是他们对耕读的颂歌,对几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无疑是祖坟上冒青烟的结果。对于那些一朝考取功名的人,乡邻们还会为他们建牌楼,以为后人树立榜样,甚至在他们的住宅槅扇窗上雕刻上精细的“琴棋书画”“渔樵耕读”等字样,也可以说这是一种“耕读文化”,因为有太多的读书人渴望有朝一日能功成名就,实现他们“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科举之梦。
自古有才子佳人之说,可我则不以为然,不管是在什么朝代,人与人之间的价值观大同小异,过去的穷书生大都是家境较差,希望通过耕读得以改变。在这漫长而又充满希望的日子里他们正值青春年少,难免会满怀春意,幻想着能有美女佳人垂青于自己,于是便有人以此为体裁创作出许多才子佳人的美好姻缘。当然,这样的故事肯定会有,但为数甚少,大多还是穷书生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单相思,他们借助这样的美梦,以此为动力,在精神上用佳人来激励自己奋发向上,把娶得佳人当成人生奋斗的目标之一,这才是那个时代书生们的实际状况。就按今天的“二八定律”来说,家境稍好又有条件读书的书生十之有二能成就功名,剩下的才是穷书生的机会,真正能从田舍郎登入天子堂者则寥寥无几了。
且不说才子佳人,也不说书生梦想,旧时的家庭成员没有条件到学堂读书,虽然谈不上什么有文化,但传统文化的氛围却很好,即使没有读过一天书的乡民,对于孔孟之道多少有些耳濡目染,他们觉得这就是真理,用这样的真理一代代地教育自己的后人,便形成了独特的家庭文化而代代传承,这些就是他们的精神食粮和精神寄托,纵使你使尽气力也无法动摇这种文化根基。
旧时的“耕读之家”是指既要读书,又要耕田。用现代人的观念就是边工作边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古人以勤苦恬淡、不慕名利作为家风来传承。今天这样的家庭已占多数,在教育普及的今天,人人都有进入学校接受教育的机会。但不一定人人都有进入高等学府接受教育的机会。一些考试不中、进入各自工作岗位的学子们,在他们新的岗位上继续努力学习,把握各种可以通过考试晋级的机会,从而使自己的前途更加光明。这就是现代意义上的耕读之家,这样的家庭是国家繁荣不可缺少的生力军。随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倡“学习强国”,学习的氛围近年来越发形成气候,一股清香的学习之风渐成国人的习惯,这是对中华几千人文化的传承和尊重,从这一点上来看是值得欣慰的。
三、营商之家
通俗地说就是做生意的人家,这样的人家也不少,很多人通过做生意得到改变,让家庭成员富裕起来。话说“钱少,自家的,钱多,大家的,再多就是国家的,最后它一定是人民的,所以才叫人民币。”又有人说:“钱不是万能的,但离开钱却万万不能。钱不能把人送入天堂,钱却能把人带入地狱。”还有人直接就说:“钱是万恶之源。”
自古就有人认为“无商不奸”,就连前美国总统基辛格也曾有过这样的结论:“做生意的都是狗娘养的。”这里我们不去讨论做生意的好坏,因为凡事都有其正反两面性,做生意赚钱是大多数人的初衷,也不泛带有其他的赚钱目的。商者,诚信也,人无诚信不立、业无诚信不兴、国无诚信不强。诚信所赚到的钱是心安理得的,离了诚信二字所赚到的钱就带有损人害人的意味了。因为你所赚到的钱是建立在损害他人经济为代价的基础上的。财有两种,一为法财,在法律的框架中去经营,以劳动和付出而获取利润,这样的钱财合理合法,因而称之为“法财”。还有一种是血财,这种财的来源渠道繁多,大多以不劳而获,或是少劳多获,有的人甚至获取财富更便利,不需你动任何气力和脑筋就会有人主动把财富送上门来。人家好端端的为什么会主动把财富给你送上门呢,其中奥妙不言自明。
正常的财富有三种去处,三分之一用于慈善,回报社会;三分之一用于自己的再经营;三分之一用于自己的花销。花钱三不眨眼:在孝敬长辈的时候花钱不要眨眼,在培养子女教育子女时花钱不眨眼,在铁哥们身上花钱不眨眼。
赚钱的本意应该是用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和提高自己、家庭的生活品质的,不能为了赚钱而赚钱,让自己成为金钱的奴隶,让自己追着钱跑,把自己一辈子的宝贵时光都花在赚钱上面是划不来的,被金钱所捆绑更不值得。我们看到身边有很多人生意做得挺大,但被债务缠身,别人欠自己的钱要不回来,自己欠别人的钱又必须要还,整天为金钱所累,搞得身心疲惫,这样的赚钱不仅不能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反而会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有的人生意做亏了到处躲债,有家不能回。有的人为了金钱铤而走险,最终毁了自己和家庭。有的人手中握着权利大行违法之举,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
中国人习惯在过年的时候相互祝福,最常用的词就是“恭喜发财”。我对这个词感觉特别可笑:每年做着同样的事情,却指望着出现不同的结果,这只是一种精神上的意淫。我们说一个人的人品好,同时他又是个人才,这种人我们称之“德才兼备”。其实经商做生意也该用这样的词来衡量,有德行的人赚了钱不只是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去帮助弱者,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送去温暖,这样的人才真正算得上的“德财兼备”。
《九阴真经》开篇就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意思是人要多思付出,少思回报,这是天道,天道是让人多付出,如果只思回报而不思付出,那就有失天道、有违天理了。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为我们做出了好的榜样,他们心中装着百姓。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更是用一句话诠释了这种为民胸怀:“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有此领袖实为人民之福。再看看我们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了六位亲人,建国后百废待举他和人民一样过着朴实的生活,从不以领袖自居,这在中国这么多朝代的统治者中是史无前例的,正是这样的一些心中装着人民的人才有了我们今天国家的昌盛。
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难怪人们评价钱的时候要说:“钱不能把人送入天堂,但能把人带入地狱。”什么都可以留给子孙,唯独不能留财,因为富不过三代,再多的钱也有花完的时候,但你如果给子女留下了精神,可能这种精神会影响到他以后的数代人。
有一个老财主留死的时候把三个孩子叫到面前,跟他们说,有一批财宝埋在自家的田里。他死后子女们拚命地抢着去翻地,结果他们什么财宝也没有得到,却因为他们的劳动给他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他们最终悟出了一个道理:“父亲想要留给他们最宝贵的财富就是勤奋。”
勤奋就是一种精神。黄光裕是中国富豪榜上有名的人物,后获罪下狱,传闻他在狱中表现突出。他通过劳动体会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快乐,用劳动洗涤了身心,用劳动洗心革面,“劳动光荣”成了他狱中最深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