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追】扎什伦布寺(散文)
一
日喀则城北,尼日色山南坡。晒佛台下,满带着沧桑的扎仓楼房,簇拥着靠近山脚的金顶大殿。背倚尼色日山,南眺雅鲁藏布江。扎什伦布寺,像一个看破红尘的老僧,正安静俯视着日喀则。
日喀则,一座位于雅鲁藏布江和年楚河交汇处的城市。有河流冲击而成的平原上盛产青稞和油菜,曾被藏传佛教的鼻祖莲花生大师预言会成为仅次于拉萨的地方。但扎什伦布寺能建在日喀则,却是个意外。
自己尊敬的经师喜饶僧格圆寂,根敦朱巴想铸造一座释迦牟尼铜像,把它安放在纳塘寺来纪念老师。自己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弟子,又曾在纳塘寺修行,根敦朱巴自认为这不是个让人为难的请求。可出乎根敦朱巴的意料,纳塘寺拒绝了他。于是根敦朱巴决定自己建一座寺庙。
也许是想起了莲花生大师的预言,根敦朱巴把目光投向了日喀则。日喀则的贵族们,也欢迎这位曾任甘丹寺寺主的宗喀巴大师弟子。
遍踏日喀则寻找,根敦朱巴看中了城北的尼色日山。此山阳面的山脚坡度平缓,能居高临下俯瞰日喀则,正是建寺的吉祥宝地。得到后藏贵族的资助。1447年,扎什伦布寺开始在尼色日山的山脚修建。藏传寺庙里,管理寺庙的寺主被称为池巴。根敦朱巴成了扎什伦布寺的第一任池巴。
一气修建了释迦牟尼殿、措钦大殿、拉彰宫、密宗佛殿、大经院、晒佛台。根敦朱巴还在寺内修建了三座扎仓,吸引来后藏、尼泊尔、克什米尔的僧侣一千六百人。此前,宗喀巴在拉萨创建了甘丹寺,其弟子绛央却杰兴建了哲蚌寺,绛钦却杰修建了色拉寺,合称拉萨三大寺。很快,扎什伦布寺就和它们齐名了。
一百五十三年后,寺庙传至第十六任池巴罗桑•却吉,也就是四世班禅时,扎什伦布寺迎来了第二次发展高峰。四世班禅是四世、五世达赖喇嘛的老师,实际领导着拉萨、日喀则地区格鲁派的教务。他用自己的影响力,增高释迦牟尼殿,扩展晒佛台,加设扎仓。让扎什伦布寺再次达到了鼎盛。
以后的历任班禅都有扩修。扎什伦布寺,一直是后藏地区最大的寺庙,格鲁派的根本道场。
二
藏传佛教里,转山转水转佛塔,都要遵循顺时针的顺序。右绕,代表着赞叹、随顺和对诸佛菩萨的恭敬之心;右饶,能让人勇猛精进,灭一切烦恼。游览扎什伦布寺,我们也是右转。
进寺,沿窄窄巷子里的旧石板路爬坡向上,我们行进在扎什伦布寺康村的老楼房之间。不同地区的人集合居住的地方,称为康村;多个康村,组成扎仓。扎仓,就是经学院。扎什伦布寺现在有四个扎仓。不受寺院统一管理,每个扎仓都独自组织参佛、学经。
应是和寺庙一样悠久,康村的白墙、黑门窗的房屋充满着古老的气息。就像那路边的灯芯树一样。一棵、两颗、或多棵,主干遒劲的粗大灯芯树交错缠绕在一起。灌木一旦经历了岁月,姿态更会多姿多样。不见树皮的树干龟裂着拧劲向上,顶起一头繁密的枝条。和刚发芽的柳条一样低垂向地,每个枝条上都挂着花瓣一样的短窄绿叶。因为枝条柔软,裹上棉布就成了酥油灯的灯芯,所以被称为灯芯树。能生长在寺庙之中,向佛贡献自己,照亮佛祖,也点亮求佛者的心田。灯芯树真是与佛有缘的树。
巷子尽头,已是寺院的最高处。从远处看到的那排金顶大殿就在眼前了。
最西边的是强巴佛殿。强巴佛是三世佛中的未来佛,在汉传佛教里被称为弥勒佛。张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内地人印象里的弥勒,是个笑口常开,大腹便便的秃头和尚。扎什伦布寺的强巴佛是个什么样子呢?
还没进殿,先被佛殿门前的卐字符的材质惊到了。符倒不大,但镶嵌在浅棕色阿嘎土上、组成卐字图案的,却都是珍珠、猫眼、绿松石、红珊瑚等各种宝石。卐字符,是代指佛的毛发右旋之相的吉祥喜旋,后来演化成了佛教的标志。在我的印象里,它应是被绣在佛胸前的衣服上,以尊贵的姿态出现。没想到却被珠宝镶嵌在人们拜佛的必经之路上。见一个藏民跪在卐字符上磕头,我才明白,进门之前要磕头,那是引导礼佛者行礼用的。
强巴佛殿,于一九一四年由九世班禅筹建,历时四年完成。先铸好高二十六米二、世界最高的释迦牟尼铜像,再在外边加盖五十多米高的大殿予以保护。铜像用去紫铜二十三万斤,黄金五百五十八斤,珍珠宝石一千多颗。
罩住强巴佛像的佛殿共分五层。沿窄窄的楼梯上去,第一层,只能看到佛像的莲花宝座;第二、三层,也只能看到佛的腰部和胸;第四层,才是面部了。
竟是个端庄清秀,雍龙华贵的中年人。用黄金铸成的微笑里带着一股让人忘却烦恼的娴静。没有弥勒佛的张口笑,强巴佛的笑意隐含在紧抿上翘的嘴唇和微张低垂的双目里。虽不一样,但和弥勒佛的笑容异曲同工。那是勘破一切、明了一切因果的大自在笑容。
人靠衣装,佛靠金装。心底一直排斥把俗气的黄金和清净的佛祖联系在一起,看过了黄金铸成的强巴佛的微笑才明白,俗话真的不俗。
三
强巴佛殿东边,并排着三座金顶灵塔殿。那是四世班禅的祀殿曲康夏、十世班禅的祀殿释颂南捷、五至九世班禅大师的合葬祀殿扎什南捷。
和其他藏传佛教的寺庙一样,扎什伦布寺里,有两种佛塔。一种是修在露天地里,另一种是建在大殿之内。
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圆寂。为了满足更多人瞻佛的愿望,阿育王把佛祖的遗体炼成八万四千个舍利子,分赠各国。得到的国家都建造了佛塔供奉舍利。这是世界上第一批佛塔。以后的佛塔,多为效仿。都修在寺庙的大殿外,供奉佛祖或其他高僧大德的舍利。如果实在没有舍利,又有建造佛塔的愿望,也可在高僧大德生前讲经、生活过的地方建佛塔。汉传佛教大多如此,藏传佛教寺庙里也都有这样的佛塔。像扎什伦布寺强巴佛殿前的九座佛塔,里边就没有舍利。
不过藏传佛教还是发展了佛塔的样式。活佛圆寂后,僧人们为了保存其遗体,也建一座佛塔,把经过防腐处理后的活佛遗体安放进去供奉。这种存放活佛遗体的佛塔称为灵塔。在灵塔之外,还要再建一座大殿,盖住灵塔,称为祀殿。这种方式,后来沿袭为安葬班禅、达赖和活佛的规定模式。
出强巴佛殿向东,是四世班禅罗桑•却吉的灵塔祀殿——曲康夏。
根敦朱巴初建了扎什伦布寺,十六任池巴罗桑•却吉又大规模扩建了它。罗桑•却吉精通显宗和密宗教义,是四世、五世达赖喇嘛的老师,又和五世达赖一起,取得了格鲁派对噶举派的胜利,让格鲁派得到了和世俗政权一起治理西藏的权利。因为智勇双全,被固始汗封为扎什伦布寺的班禅。他是第一任班禅,却不是第一世。为了纪念为格鲁派发展做出大贡献的人,五世达赖追认另外三人为一至三任班禅。
根敦朱巴虽然创建了扎什伦布寺,却被追认为一世达赖喇嘛,死后被安葬于甘丹寺。第一个以灵塔形式安葬于扎什伦布寺的,是四世班禅罗桑•却吉。
四世班禅圆寂后,僧人建了一座金塔,将其肉体安奉其中。灵塔塔高十一米,塔身用三千多斤白银包裹,殿顶用二百多斤黄金鎏金,镶嵌各种珠宝七千多颗。是座色彩极尽缤纷、塔身至臻华贵的金塔。再在灵塔外修建高大的祭祀大殿。曲康夏,用时四年零四个月,是扎什伦布寺历代班禅的第一座灵塔祀殿。
文革期间,寺庙遭到破坏,扎什伦布寺也未能幸免。其他班禅的祀殿都被毁掉,因为做了粮仓,大殿前的回廊壁画上写着“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岁”,曲康夏被保留了下来,成了寺里唯一一座没有被破坏的大殿。
据说,日军侵华时,曾向河南鹿邑的老君台发射了十三发炮弹,却无一炸响。听导游说起曲康吉的遭遇,我就在想:冥冥中,是不是自有一股保护有大功德之人、大造化之物的力量在呢?——心里当然明白,那只是一种愿望。这两件神奇的事情也只是机缘巧合。但不管怎样,曲康吉被完整保存下来,已经足够令人欣慰了。
再向东,是十世班禅大师确吉坚赞的灵塔祀殿——释颂南捷。
建国后,十世班禅首先向毛主席致电表示尊敬。达赖喇嘛被国外势力煽动、发动武装叛乱时,年幼的班禅同样被敌人策反,但十世班禅坚定地选择了党。以后也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国家和西藏的发展。可惜,他因操劳过度过早圆寂了。
1999年,中央政府出资修建十世班禅的灵塔祀殿,历时三年完成。一切遵照藏族佛教里的最高礼仪,新建的灵塔分做三层。下层装青稞、茶叶、檀香木、犀牛角、珠宝、大师袈裟和藏装等生活用品;中层装大藏经和格鲁派祖师及历代班禅的经典著作、金汁书写的佛经;上层安放十世班禅大师的法体。灵塔用去黄金六百多公斤,白银二百多公斤,其他各种珍贵材料无数。
释颂南捷,是三界尊胜之意。中央政府按藏传佛教传统给与十世班禅的最高待遇,充分肯定了他为西藏发展做出的贡献,也用此方式表明了对西藏的民族宗教态度,让西藏人民清楚地知道了自己民族发展的方向。确吉坚赞班禅天上有知,肯定在为西藏的光明前途感到高兴。
从释颂南捷灵塔殿向东,穿过班禅大师处理政务、居住的冬宫班禅拉章的院子,我们来到五至九世班禅合葬灵塔殿——扎西南捷。
文革中,四世班禅的灵塔殿得以保存,五至九世班禅的祀殿却未能幸免。灵塔被毁坏,大师们的法体也被扔到了湖中。好在,遗骨被虔诚的信徒冒着危险捡回偷着供放在家中。文革后,十世班禅回日喀则收集遗骨,历时四年,修建了这座合葬塔。
扎什南捷。灵塔塔高十一点五五米,塔内供奉着用檀香木匣盛殓的五位班禅大师的遗骨。正中安放的是九世班禅的铜像。也只能造一尊九世班禅的铜像。因为,在那场运动中,除了遗骨被扔弃,各位班禅大师的画像也被毁坏殆尽。剩下的,只有九世班禅的画像了。
四
一定是考虑了班禅出入的方便,班禅冬宫班禅拉章的前边,就是扎什伦布寺的核心建筑错钦大殿。它也是扎什伦布寺的最早建筑,相当于汉族寺庙的大雄宝殿。
坐北朝南的是扎什伦布寺的主供佛殿释迦牟尼殿,由六根柱子顶起,殿里供奉着释迦牟尼和八大弟子;下面中间的佛像是宗喀巴大师,两边柱上刻着大师的弟子,扎什伦布寺的创建者一世达赖根敦朱巴、让扎什伦布寺兴盛起来的四世班禅罗桑•却吉。
释迦牟尼殿的前边是大经堂。经堂内,四十八根朱漆大柱遥相挺立,宽阔的大殿可以同时容纳五百名僧人打坐听经。大经堂打坐蒲团的中间过道上,有一块黑色的石头,是原来的天葬石。扎什伦布寺建寺之前,这里是天葬台。建寺时,根敦朱巴特意留下了这块石头,把它修在了大经堂的厅堂内。不远处就是根敦朱巴的座椅,他把死亡和生命的分界线留在自己的眼前,是在提醒自己和信徒们要珍惜当下,多做善事,以求圆满地飞生西天极乐世界吗?
大经堂前的院内,是六百多平方米的讲经场。这里是班禅对全寺僧人讲经及僧人辩经的场所。
讲经场的左侧是弥勒佛殿,右侧是度母殿。弥勒佛,佛像高十一米,自建寺之初就开始供奉。佛像两旁的观音菩萨和文殊菩萨像,是根敦珠巴亲手塑造,也是扎什伦布寺内最古老的塑像。度母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藏语称卓玛。以颜色区分,共有二十一尊化身,白度母最受人们尊敬。
酥油灯在佛前长燃,僧人们齐声颂经,措钦大殿开始举办法事活动。一张张黝黑的面孔上满带着虔诚,宏亮的声音整齐划一。那声音充斥着大殿,也传到殿外的讲经场上。悲悯、庄严,像是来自天籁。受到诵佛声感染,游人们都停止了讲话,连院子里的猫也张耳细听。我的心也变得沉静,澄澈中还带了一丝感动。感觉整个人都被放空,心却有了找落。
能背诵一百零八本经书才有资格到寺内学习。扎什伦布寺的僧众,都是佛学知识渊博的学者。他们用一生的时间学习、修行。比起一在学校毕业就再懒于学习的我们,他们对人生的态度认真多了。
五
站在远处回望,尼色日山下的庙宇一览无余。
除了半山腰白色的晒佛台,尼色日山的臂弯里,最显眼的建筑就是紧靠山脚的金顶大殿了。强巴佛殿、曲康吉、释颂南捷、扎什南捷,由西向东一字排开。殿宇高大,又占据着寺庙的最高处,远远地就能吸引住礼佛者炽热的目光。
四所大殿前排,靠近寺院东边的措钦大殿,更像一个四合院。高大的主殿器宇轩昂,华丽的配殿雍容端庄。作为班禅的讲经之所、扎什伦布寺的核心建筑,它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恢弘与高贵。
措钦大殿的前边,就是要供一千六百名僧人居住、学习、参佛的扎仓。白墙、红顶、黑门窗的楼房密密麻麻排列着。白色,象征着观世音菩萨慈悲;红色,代表了文殊菩萨智慧的;黑色,体现出金刚菩萨镇压一切邪恶力量。每座房屋,都集合着诸位菩萨的加持之力。
不像汉传寺庙里那样,大殿和僧房泾渭分明的分开着。扎什伦布寺的扎仓,就紧挨在大殿的前边,或就靠在殿宇的右侧。藏传佛教里,僧和佛,从来都是紧密无间的邻居。
像天上的白云一样自在,扎什伦布寺广场上的放生狗,悠闲地聚在一起晒太阳。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员,平等地接受阳光的温暖,分享佛祖的佛光普照。它们一点也不怕人。
不时有藏民磕着长头进入寺院,不慌不忙跪下、扑倒、起身、前行,动作娴熟到位。他们并不急于赶路。当年宗喀巴大师成佛时,他所坐的地方长出一棵菩提树,树上有十万片叶子,每片叶子上都有一个佛像。如能磕十万长头,把这十万尊佛都拜到,就能功德圆满。一生的时间很长,十万个长头不多。心中有了信仰,行动有了目标,连磕头的神态都是充实、安详的。
没有布达拉宫迷宫一样的幽深,殿宇平排的扎什伦布寺更像日喀则的后邻。紧紧依偎着尼色日山,安然静卧于雪域高原纯净的蓝天下,让人感到一片祥和。
扎什伦布寺,一座吉祥须弥的寺庙。“吉祥须弥聚福殊胜诸方州”。在一代代班禅的努力下,莲花生大师的预言已经变成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