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恒】【宁静】信仰的力量(散文)
一
冯铿,近代女作家,牺牲时年仅24岁,她在生命最后15天经历了什么?
去年十一月到上海出差,有幸观看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出的话剧《作家在地狱》,让我对这个女作家重新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和仰慕。
该剧是为了纪念左翼作家联盟成立90周年而创作,以“左联五烈士”中唯一女作家冯铿为原型,主要讲述她被捕后,在生命最后15天里,与一个成天混日子的小看守员之间关于信仰的碰撞。
被捕后的冯铿,依然一腔热血,身陷黑暗也没有放下作为武器的笔,继续在纸上战斗。而剧情里与她同样24岁的小看守员则自我麻痹、不知不觉,是冯铿的到来让他看到了生命的另一种活法。
那时在狱中,冯铿是否真的与看守员发生过思想的碰撞对我来说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看这部话剧,重新唤醒了她在我心中的记忆。
冯铿已牺牲了90年,90年后的今天,人们依然还是有各种各样的迷茫,但她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却能义无反顾,一条路直奔向前。虽然她的生命短暂,仅定格在24岁,但于我来说,她的人生是非常完整的,我从她身上看到了信仰的力量。
为了向表冯铿表达心中的仰慕,在离开上海之前,我专程前往龙华烈士陵园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瞻仰,重温她的英雄事迹。
纪念馆里冯铿的照片下写着她的介绍:“冯铿(1907.10.10—1931.2.7),女,又名占春、岭梅。籍浙江杭州,清末随祖移居海阳县城南面的云步村(今潮州枫溪云步),及后迁至汕头市。冯铿出身于富有文化教养的知识分子家庭。少女时,曾寄宿礐石女校,后就读于汕头友联中学高中部。冯铿是民国时期潮汕最著名的女作家,1931年1月17日在上海东方饭店被国民政府逮捕,2月7日被枪决,是左联五烈士中唯一的女性作家。”
二
近代作品中左联作家的文学作品一直是我追崇的主要对象,其中冯铿的作品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也许是同为女性,我一直想感悟和体会她写下的文字在历史的长河中带来的精神力量。我想通过阅读她的作品,去她信仰的世界看看,希望在那些文字里能碰撞出生命相遇的火花。
在《月下》这本文集里,我读了她的小说《月下》《觉悟》《突变》《贩卖婴儿的妇人》《中秋节的月》,感觉非常有时代性。特别是《觉悟》这篇,里面表现了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过程,体现出女性对自我生命的把握、对自由人生的渴望和追求,也许也是她当时的心路历程。
白色恐怖时期,反动派对思想和灵魂的禁锢比封闭的铁匣子还严密,那个时代,人人自危、人人脆弱,而她却能用透过纸笔的力量震慑着迷茫者的灵魂。
她的文字,不仅体现出奔向自由与光明的热忱勇气,更是深深映照了战乱年代民生多艰的残酷现实。她通过笔下的文字对那时的遗风陋俗进行了大胆直白的批判,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底层穷苦大众百姓的悲悯,她想通过笔下的文字唤醒他们沉睡的思想,号召他们进行反抗!怪不得会引起当时统治阶级的高度关注,最终导致入狱壮烈牺牲!
窗外乍暖还寒,室内因为有了空调四季如春。手捧香茗,更要读冯铿在那个时代精神觉醒的小说,以防自己一日日颓废下去。
冯铿,一个充满革命精神的年轻女子,布尔什维克的先驱者,值得我永远铭记!通过阅读她的文字,与我隔空交汇,形成了一种磅礴的力量指引我前进。
三
让冯铿闪耀的除了她的文字,还有她的爱情。
冯铿与柔石的爱情让我羡慕。冯铿并不漂亮,穿衣打扮都像一个男人,但柔石却是爱她的。因为她为爱的勇气无人能敌,当年她写给柔石表达爱意的信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你把我的精神占领去了!坦白地告诉你,十天以来,不,自从看了你的《二月》以后,一种神秘的、温馨的情绪萦绕着我,差不多每一件事物,每一个时间空间我的心里总是充塞了这样不可救药的情绪,弄得自己简直莫名其妙,好像完全转换了另一个人!这就是恋爱吗?”
对冯铿的爱,柔石给予了积极的回应,在他29岁生日时,也给她写了一封信:“亲爱的:今天我非常快乐,真是29年来唯一的日子,是你给我的,是你给我的!晚上没得见你,而且空使你跑一趟,心一时颇不安。我就将这不安在你的纸条上吻了三次,不,四次。我想,我们有明天、后天,永远的将来的晚上。不想多写了,要译书,我的小鸟,祝你夜安!”
因为文字相通他们成为了文章知己,因为信仰相同他们成为了知心爱人。在那腥风血雨的日子,同为信念理想,最终携手坦然走向刑场,他们用文字演绎了一场浪漫唯美却又凄婉感人的红色之恋。
四
如今读冯铿的文字,让我想起了当代青年哲学家周濂写的那本书《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我到底是醒来,还是继续装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喧嚣迷茫,但我们不能籍此闭上眼睛装睡。周濂就是想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即使是在外部环境非常糟糕的情况下,一个人依然可以选择过一种合乎德性的生活,依然可以选择不止做个‘好人’,还可以做个‘好公民’。”
我们不能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欺欺人,我们还得面对现实,还得看向窗外。
冯铿生命里闪耀的光芒让我逐渐看清了自己内心的荒芜。她让我的内心经受不断的拷问,我也自认为是一个有信仰的人,但仍不敢相像,若处于冯铿那个年代,我会像她一样可以为了信仰奋斗终身甚至付出生命吗?
无论是过去炮火纷飞的战乱年代,还是在当下和平时期,我们都需要拨开灵魂的迷雾,去除内心的迷茫。在寻找自我的道路上,没有人会给你提供标准答案,有的只是引诱或干扰,怎样坚定内心寻找自己的答案?
信仰。
五
如今读冯铿的文字,还让我想起电影《天才捕手》,这部电影仿佛是专门献给文字爱好者的艺术品。
《天才捕手》于2017年3月在国内上映,说实话,对这样的片子能够引进我还是有些意外的,因为它的卖相其实不好。
我虽然对美国当代文学不是很感兴趣,但对托马斯·沃尔夫和他的名作《天使,望故乡》却是比较喜欢的,所以我对这部与他有关的影片充满好奇与期待。
影片中,沃尔夫与伯金斯走在街道上,看到穷苦民众正排队领取政府的救济时,沃尔夫沉重地说:“真的太没用了!我的工作,写文章。这些人永远也没有机会读到它们。记录我的人生轨迹,并不能帮助到他们,这些人连饭都吃不饱。”
伯金斯对沃尔夫说:“你所做的并非一点用处都没用。石器时代的时候,我们的祖先每到夜晚,都会围坐在火堆旁边。狼会在黑夜里嚎叫,好像随时会从周围的草丛里蹦出来。这时就会有一个人开始讲话,他会讲一个故事,这样大家就不会感到害怕了。”
这是整部影片留给我记忆最深的地方。作为一个文字爱好者,多年来我一直笔耕不辍,但似乎没有仔细思考过自己为什么而写。
年少时看书,我常因书中的人物像极了生活中的自己,反映自己的内心,而感动不已。但有一天突然发现,就算再喜欢那书里的文字,于自己始终不是真实的。书中的人物永远也不知道我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不如自己写,让自己大胆地表现出来,自己是怎样的人。
因为对文字的痴迷和热爱,我愿意埋入书堆,坐在电脑前,通过手指与键盘的亲密接触,从此与文字纠缠不休。所以努力每天都写字,把这些字当成是每天送给自己最好的礼物。
看了这部电影后,我想,也许我的作品一文不值,可我一直严肃认真地对待写下的每一个字,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不为名利,不为迎合,只盼等来一个与自己有共鸣的读者,一起从文字中获得力量,不再孤单,不再恐惧,如此而已。
六
战士的信仰是保家卫国、守望和平,教师的信仰是播下热爱,桃李天下。
而我,一个平凡的文字爱好者,我的信仰是什么?
我的信仰就是做一个心灵的书写者。既然喜爱就要坚守本心,不去追热点,不去用吸睛的文字讨好读者,于我来说,保持文字的尊严就是我的初心,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文,所写的文字只为表达永恒的真善美。
曾经,我也艳羡那些被炒火的文章,但静下来后才看到背后的浮躁。我没有套路,也不会花时间去研究各类爆品文章,去总结各种机关技巧,用心良苦地的刻意模仿,去迎合。如若能遇上文字的有缘人,隔着时空让两个陌生的灵魂碰撞,那就够了。如果没有,我宁愿孤单,享受一个人的狂欢。
幸运的是,我没有孤单太久,来到江山文学网,我遇见了写作天地里的春天。
在江山,我看到了无数让灵魂悸动的文章。这里的写作者都很真诚,他们都是心灵的书写者。有的可能文章不多,但篇篇真诚,他们的真诚在很久以后可能还被记得;有的可能读者不多,但每一篇都用心交付,对得起自己,对得起文字,默默前进。
在这里,我也慢慢积累起三五好友,相互点赞,相互鼓劲,相互欣赏,写文对我们来说就是纯粹的心灵享受!我们无法改变世界,但我们能改变自己,通过改变自己,来与那些真正在我们生命中腾起浪花的人相互交汇,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啊!
守望在江山文学网的写作者,都是坚守本心的文字爱好者,都是从一个个相互欣赏的文友开始,分享正能量,分享真知识,分享朴素的情感和个人的心路历程。而我,作为江山众多写文者之一,将永远会在这里坚守,因为我知道,隔着时空的每一个文友都是怀揣信仰、真诚努力的,都值得尊敬和永远的等候。
这个世界套路太多,真诚太少,但我相信,在江山文学网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的写文人都能做真诚的坚守者,等繁华落尽,你们才是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