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香·玉】虎林啸风(散文)
一
俗话说盛夏如火,北方的盛夏也非常热。我们清早从鹤城出发,一路高速向东南方向驶去。广袤的田野急速流过车窗,不住地变换着风景,时而是高大的玉米,时而是齐刷刷的黄豆,时而是一片片的稻田。遍野的绿色像海洋,绵延不断,时高时低。偶而出现一片向日葵地,绿叶黄花,金色灿灿,朵朵花儿向阳,十分的入目养眼。
车内开着空调,感不到外面的燥热,但只要打开车窗,滚滚热浪立刻就挤身涌进,车内的温度立马随着升高,使身上沁出一层细汗,黏糊糊的不舒服。
中午以后,道路钻进了大山里,天也阴沉起来,似云似雾的水汽,缥缈于山顶,弥漫在林间,远看似轻纱罩体,如薄雾覆面,显得朦朦胧胧。这时,感到气温明显有些凉爽,我们索性摇下车窗,尽情地呼吸着松林里特有的芳香,享受大自然恩赐的清爽。越走山越多,并且越来越高大、险峻。两边山体上,参天的树木挡住了视线,分不清东南西北,只能依赖导航,在弯弯曲曲,高坡大谷的路上行驶。
此去的目的地是边塞小城虎林市。我路上寻思,小城既取名“虎林”,又隐藏在大山之中,可能必然具备两点:山高林密,说不定有虎。
大山中的原始森林,里面充满着神秘与乐趣。走进森林里能生出探险般的激情,喜欢山野的我,对此情有独钟。至于虎,地处这样的深山腹地,即使现在没有,早些年肯定是虎狼成群,要不怎么取名为“虎林”呢?
狼嚎月野,虎啸雄风,是大东北曾经的狂野写照。严酷的自然练出彪悍的民族,广袤富饶的白山黑水,滋养出的东北人特别豪爽热情,大碗酒肉就风雪,粗犷豪爽浑身都是胆。黑土地养大的红脸汉子有最热的心肠,林海雪原炼成的泼辣东北姑娘,敢爱敢恨心直口快,同男人一样血气方刚。
到达虎林市看到的情景,打破了我路上设想的梦,地域环境完全出乎了路上的想象。
县城不大,楼房林立,与大多数城市没有太大的区别。地理上坐落于乌苏里江左岸,一条穆棱河擦城而过,地势大部分算是平原,为兴凯湖盆地延伸的边缘区域。目光所及,东北部有些山,但很低矮,看不出险峻,想必其中的森林也不会十分深远或是接近原始状态,更怀疑大老虎的存在。
二
虎林市与虎沾边的多是地名,城东北角紧靠一处小山,名叫“五虎山”,早已被开劈为山林公园,我得暇前去游览。
沿石阶登高,漫步于蜿蜒的水泥板路上,周围的松林倒是遮天蔽日,但明显是近年人工所种植。树木稀少的地方,芳草萋萋,野花烂漫,成群的蝴蝶飞舞,环境十分幽静,空气也非常清新。盘旋而上,山阴处有一道深谷连着一个巨大深坑,断崖峭壁,怪石峥嵘,不知道是天然形成还是人工采石所留下的痕迹。峡谷上小桥栈道,拐弯处有廊道凉亭,也不失是个游山的好景点。荒草小树已掩盖了久远的历史,岁月往复造成了这处奇观。
不远的缓台上有一组大型雕塑,五只猛虎,神态各异,或向天昂首,张口咆啸;或仆伏欲扑,蓄势待发;或扭颈观望,虎视耽耽。最后的大虎双目炯炯有神,逼视四方,虎尾半悬,昂首挺胸,凌凌生威,虎威四射,俨然是五虎之首。站在这群虎之前,似闻有虎啸松涛之声,不由被百兽之王的雄风所征服,深深地感到虎威的震感。
陪同的朋友讲,老辈人传说在很久以前,这座山上树林浓密,大树参天,时有老虎出没,那时人们把这座山叫作“卧虎山”。后来逐渐发现有两只大老虎,三只小虎共五只,显然是一家虎族,因此人们管它叫作“五虎山”。
抗日战争时期,有一小队日本鬼子窜进五虎山勘察地形,他们不知道山中有老虎,结果被五虎吃掉,一个都没回来。解放后,人们为纪念老虎抗战有功,政府在山上修建了五虎雕像,供人们观赏。
这当然是个美丽的传说,但也证明了以前这里确实有虎。
历史上虎林不仅有真虎,而且有恶虎,当年日寇就是一群恶虎。在距此不远的深山里,他们修筑了著名的“虎头要塞”。
“虎头要塞”位于虎林县的虎头镇,隐蔽于完达山余脉的丘陵之中,它西起火石山,东至乌苏里江,与俄罗斯军事重镇达里涅钦列斯克市,及远东大铁路隔江相望,地处伯力--海参崴的中心点,扼制着远东铁路的咽喉,同时它又是苏军进入我国东北腹地的捷径通道,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要塞中心区域正面宽十二公里,纵深达六公里。在此方圆数十公里的范围内,修有大小要塞十余处,以地下暗道相连。有猛虎山、虎北山、虎东山、虎西山、虎啸山五大阵地群,暗堡密布,配套设施齐全,曾驻扎了大批的日本关东军,装备了当时最为先进和最具威力的重型武器。
日本帝国为了长期霸占我国大东北,也为了防备前苏联,沿国境线修筑了很多军事要塞,仅仅“虎头要塞”一处,就强迫征用了中国十多万劳工。为修要塞,这些劳工基本上全部累死,病死或被秘密处决。历时六年,耗资数亿元,筑成的号称为“东方马其诺防线”的虎头要塞,其庞大工事的每一条巷道,每一处堡垒,都是由中国劳工的累累白骨所筑成,数十万的冤魂被封锁在大山中,不得还乡无家可归。后来陆续发现几处埋满白骨的“万人坑”,每到入夜,那弥漫在林中的浓雾,也许是劳工们不散的冤魂,那阵阵松涛也许是劳工悲惨的哭泣声,那滴滴晨露,也许正是劳工们思乡的清泪。
据说,当年日军修筑要塞时,是在极度保密的措施下进行的。作为虎头要塞修筑地的后方和物资中转站虎林,那时还只是一个小镇,人口不多,但全部在日军的监视管控之中,不少本地或外来人,经常无辜地神秘消失,死不见尸活不见影,老百姓们私下猜测,这群日军恶虎吃人不吐骨。
三
虎林市地处中苏边界,为祖国的最东方,日落较之内地早了近一个小时,当然日出也早,中国的第一缕阳光,就是从这里升起。近年来中苏关系见好,大街上常见三三两两的俄罗斯游人,他们或旅游,或购物,待日落后,趁着夏夜的清凉,聚集到城中心广场,载歌载舞,十分热闹。
城中心广场是虎林小城的亮点,广场中有假山灵石,长廊华亭,修树繁花,健身设施,周围有小吃童玩,店铺饭庄。广场中心是大型音乐喷泉,很多少年儿童身穿雨衣,淋浴戏水。正对的是一个硕大舞台,上面有时尚的舞台灯光,两边分别挂着一流的硕大音箱,舞台正面为大LED屏幕背景,后面有男女更衣化妆小房。周围有连椅排座,花池树林。每到日落后,有专人开启管理舞台音响设备,各单位或民间团体,可以自由地免费组织上台表演,或舞蹈、或清唱、或乐器、或民族曲艺,节目一个接一个,俨然是露天音乐艺术广场,吸引来很多民众观看。
走过不少城市,这么健全的音乐广场公用设施不多见,这么多有文艺细胞的民间组织也不多见,我一边享受夏夜爽风,一边欣赏节目,并有幸看的俄罗斯旅游团带来的异域风情。舞台上一位俄罗斯少女怀抱手风琴,拉起《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另一少女随声用俄语演唱,几位俄罗斯大妈大爷们在后面翩跹起舞,虽不十分专业,却有滋有味,不少人拿出手机纷纷录像。
虎林的艺术风尚,据说得益与军垦农场。当年由王震将军带领的“三五九旅”,曾在南泥湾开过荒,组织军民大生产,解放后部分变为铁道兵,后铁道兵建制取消,又部分军人及家属,来到北方边境的乌苏里江畔,继续屯垦开荒。虎林周边有名的八五零、八五一、八五四、八五六、八五八(已成为地名)几个大农场,就是军人们的功劳,他们带来的文艺风尚滋养了这片热土,中国的南北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
日夜奔流的乌苏里江,见证了共和国的军魂,土著赫哲族世代传唱的船工号子,给军旅文化输进民族的血液,几十年来,军人的后代们,像史诗般回游到乌苏里江中的大马哈鱼一样,在这里扎了根,变成了他们永久的故乡,
四
与虎林有关的还有一只英勇的猛虎队伍,那就是英雄边防军,当年著名的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就发生在虎林境内。
自虎林北去135公里,有虎林县属的珍宝岛乡,这里乌苏里江主航道西面的中国一侧有一些岛屿,丰水时为岛,枯水期与江岸相连,其中一个就是珍宝岛。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边防军的猛虎战士,在这弹丸之地打出雄风,打出国威,打退了苏军一次又一次的武装挑衅,战斗最激烈时候,苏军动用了坦克、装甲车、飞机和当时的“秘密武器”“冰雹”火箭炮。尽管如此,他们也没有撼动中国的领土,只得丢下当时被他们视为珍宝的最新一代T-62主战坦克,狼狈回国。
此T-62坦克被我军缴获,资料显示,现在仍然陈列在中国军事博物馆中,而它的先进性能为中国军队坦克装备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珍宝岛战役中,中国一个营战胜了拥有当时最先进武器,并有飞机、重炮支援的苏军一个加强团,创造了边防军战史上的神话。正是这些英勇的最可爱的人,用生命和鲜血捍卫了神圣的国土。他们是猛虎,保家卫国猛虎部队。
半个世纪过去了,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历史再一次把中苏两国人民联系在一起,如同兄弟间的矛盾摩擦,事后依然是兄弟。当地朋友讲,现在的珍宝岛,成为了旅游胜地,岛上长年驻有中国官兵,修建有营房,珍宝岛大门,还有珍宝岛历史事件的见证“英雄树”,是一处名传中外的战争遗址。每年都有大批的国人及俄罗斯朋友,登岛游览,寻迹过去的历史。
听说虎林县所属大山里的东方红林区,2000年电视台记者与东北虎遭遇,拍摄到野生东北虎图像、2010年林场一居民柴垛中发现东北虎幼虎被困、2011年远红外触发相机拍摄到珍贵的野生东北虎照片,央视、省台等各级媒体、《走遍中国》《寻找东北虎》等栏目组多次到东方红林区采访、报道东北虎。也有人猜测,有可能是俄罗斯境内来的虎,这些都源于虎林地区有良好的自然生态,青山绿水,让“山大王”得以在此修身养性。不管怎样,人们希望虎林成为名副其实的“虎林”,希望在虎林看到野生的东北虎。
多少年了没听过珍宝岛,那是小时候的一首歌,感觉很遥远很遥远。后来课本上学了珍宝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