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故乡人,故乡情(散文)

编辑推荐 【菊韵】故乡人,故乡情(散文)


作者:贾录会 布衣,414.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728发表时间:2021-04-10 08:03:22

【菊韵】故乡人,故乡情(散文) 作为一个在大城市讨生活的镇原人,对故乡永远都铭记在心。哪怕走过万水千山,但故乡的一草一木都是心里的牵挂。总想找机会在故乡的山水间徘徊。今年清明小长假,我带着孩子回了一次久违的故乡——镇原。
   这次回故乡不光是祭拜亲人。还想见见只闻其名没见过其人的文友们。早上汽车离开兰州时天空下着蒙蒙细雨,路上车多路堵,文友一路电话询问行途,并好心告知下雨路滑小心驾驶。下午4时许汽车驶入镇原县城,天空虽然还飘着细雨,但县城道路两旁的行树却新芽露头,缤纷的迎春花鲜艳无比,空气也清新舒服,不知是因为雨水洗过的原因还是故乡怀抱中空气本身就少了雾霾的肆虐,县城街道干净得出乎意料。
   因好几年没回过家,县城发展又日新月异。当我七拐八拐地寻到聚会地点时,好友克云兄在那里等候多时,他永远都是那样真诚朴素,只是比我们三年前聚会时又苍老了许多。他亲人般的拥抱瞬时融化了我一路驾驶的疲惫。我们携手上到二楼雅间,己有等候的众多文友。有我敬仰的地方史专家秦铭、何等强老师,有写散文的张文进大哥和冉大姐,还有诗歌新秀刘志洲等。他们几人都是我文学道路上的良师益友和生活中的挚友。与他们一起讨论文学、诗歌是不需要纪律约束与规定的,可以说各自的所见所闻,更不需要三番五次地强调什么条条框框,我们都主动找话题,在文学的陶冶中痴醉,穿越千百年时间的铅幕,用心灵去触摸文字里的山川和土地,用诗和远方丰富各自的生活。这可能就是文学的感染力和相知相交的原因吧。
   当一位身材魁梧,举止大方,言谈豪放的中年人起身与我握手并谦虚地自我介绍他叫刘万祥,是个刚踏入文学之门的“新”人时。我才知道和我握手的这位就是人称散文快手的作者祥子。我知道祥子的散文经常上报见刊,也知道他忙于公务,好多精美小文都是在闲暇时写的,为的就是不想让时间浪费。我曾编辑过他《春到陇原》的小文章,小散文不长,但文字清新、健康。文章中不但有荡漾的微波和流动的脉搏,更是有给生活增加亮度的感悟。他在兰州晚报上《童年的腊月》就体现了他眷念亲人,热爱生活,对过去岁月的怀念之情。其创作来源虽是小世界的生活,但小世界也是大世界的代表,并不意味着缺少劳动、烟火、歌声、痛苦,甚至季节的交替与鲜花的绽放,倒是小家碧玉的光耀,丝毫不影响因为生活的有限而触及创作的思想,因为情感的单一才能触摸到灵魂的温度。所以,文字一旦走进作家的心灵,便以单独的形式存在下来,就不再单纯代表作家的思维与生活,肯定得有深度和内涵。所以,祥子平凡之中的小心声很意象的灌透着底层劳动大众的形象,真实地反映他的灵魂状态,他的豁达胸襟和远大的心志。
   酒过三巡,意韵正浓时。我提出底层文学的心志与精神层面这个话题,并请秦铭老师给以解答,秦老师思考了一小会儿,用他那镇原普通话向我们做了全面的诠释:“生活在底层的人,因为了解现实生活,所以写出的文字就很耐读,这是很好的精神向往。但,善于用文字提炼生活的人,更要加强道德和思想的修养,包括责任与承担,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被现实所遗弃。假如,成为文学界的另类,必将走向生活的死胡同。生活赋予生命的内涵,不论它以何种形式存在,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我们都应该用积极的态度和饱满的精神去认真地吸纳并呵护它,接受的过程其实也是修剪的过程,每一篇(首)精品都是修剪的结果。”并举了好几个这方面的例子,我被秦铭老师丰富的知识和信手拈来的语言所折服,仔细回味真有给人从渺小之中见伟大,平凡之中见格局之感。
   在座的各位文友在文学之路上都成果颇丰,很有建树。他们各自都将创作的意识尽力溶解,浸泡在浓浓的茶香中,让我们品尝分享,听着各位老师创作的苦涩与清凉但飘着浓浓醇香的分享,不由觉得春草绿油油,诗意暖人心。
   诗评家张同吾先生说过:“文学没有年龄,创作也没有年龄,当作者进入一定年龄阶段后,文字就会跟着心情一起或开阔或幽远,心灵经过在生活中的沉淀,写出来的东西就会有状态,就会有厚度,文字也就有了生命。”在座的各位老师写出的美文句句抒真情,字字出肺腑,仿佛是自由挥洒,自然天成,不修饰不做作,都能拨动读者心弦。看来写作与积累和沉淀真的有关,我以后还得认真学习,写出更加有温度的文字。
   因为都是多年未见的好朋友,酒在我们热情真诚的嘘寒问暖中喝得其乐融融,没了心灵的困顿;茶被我们在谈诗论道中品的没了生活的烦躁。不觉两个小时过去了,酒足饭饱后各位老师又陪我在莲花池文化广场游览了镇原的新面貌。镇原,这片广袤而神奇的土地,曾埋藏过千秋文化,埋藏过英魂忠骨,埋藏过古老文明;镇原,到处都弥漫着一首首感人的焕然一新与日新月异般的流行曲;镇原,一头连着崛起昨天,一头连着腾飞的今天,正抓住机遇乘着发展的惠风起航……
   夜色卷来,小城的街头,霓虹闪烁,人头攒动,让人沉醉让人迷离,抬头望向夜空,这座小城在灯的互相交叠下,缠绕下更加美丽动人。
   最后,祝福朋友,更要祝福在我心里已经变得炙热的黄土地,还要祝福这方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让我感到温暖的热土——镇原!

共 201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记叙了一次还乡参加聚会的经过。夹叙夹议,详略得当。开头写返乡过程,末尾宴会结束后的交代,都写得比较简略。重点写宴会。但这次宴会,作者避免了觥筹交错推杯换盏的庸俗描写,重点谈文学。文友们个子发表了自己的文学见解,如介绍文学新人刘万祥,文章借此人的创作生发议论:“其创作来源虽是小世界的生活,但小世界也是大世界的代表,并不意味着缺少劳动、烟火、歌声、痛苦,甚至季节的交替与鲜花的绽放,倒是小家碧玉的光耀,丝毫不影响因为生活的有限而触及创作的思想,因为情感的单一才能触摸到灵魂的温度。所以,文字一旦走进作家的心灵,便以单独的形式存在下来,就不再单纯代表作家的思维与生活,肯定得有深度和內涵。所以,祥子平凡之中的小心声很意象的灌透着底层劳动大众的形象,真实地反映他的灵魂状态,他的豁达胸襟和远大的心志。”谈到底层文学,文章记录了秦老师的诠释:“生活在底层的人,因为了解现实生活,所以写出的文字就很耐读,这是很好的精神向往。但,善于用文字提炼生活的人,更要加强道德和思想的修养,包括责任与承担,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被现实所遗弃。假如,成为文学界的另类,必将走向生活的死胡同。生活赋于生命的内涵,不论它以何种形式存在,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我们都应该用积极的态度和饱满的精神去认真地吸纳并呵护它,接受的过程其实也是修剪的过程,每一篇(首)精品都是修剪的结果”——这些都闪烁着思想的火花,值得借鉴。应该说这篇散文是有一定价值的,推荐阅读。问好作者!(编辑 鲁芒)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鲁芒        2021-04-10 08:04:54
  借酒会谈文学,一篇好文,推荐阅读。
小说作者,也喜欢诗歌和散文。长篇小说《风雨流年》曾获得方正科技杯网络文学大赛月度冠军。主张有感而发,不平则鸣。
2 楼        文友:黄金山        2021-04-10 09:29:06
  学习散文!很有情感!
活到老学到老
3 楼        文友:静安云儒        2021-04-10 09:33:42
  看来贾老师的的确确的吸收了文字在思辨性的处理,也包括建构方面的处理。继昨日的文章后今日发稿,从处理手法上有了独到的见解。欣赏学习!!!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青年文学会员,现代00后新生代诗人,自由撰稿人。
4 楼        文友:静安云儒        2021-04-10 09:37:14
  贾老师的文笔处理已经很成熟了,欣赏好文。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青年文学会员,现代00后新生代诗人,自由撰稿人。
回复4 楼        文友:贾录会        2021-04-10 10:54:29
  感谢鼓励,问好老师
5 楼        文友:贾录会        2021-04-10 10:53:50
  人生快乐不快乐看心情,心情好不好看心态,心态中不中看修炼。只要活着一定会遇上好事的。每个人来到世上,都是匆匆过客,有些人与之邂逅,转身忘记;有些人与之擦肩,必然回首故乡在心中。感谢编辑老师精心制作。
6 楼        文友:飞云流瀑        2021-04-10 11:34:44
  文笔流畅,用情真挚,把故乡会友与文化传承融入筵席,咀嚼出泥土的芬芳!好文大赞!问好敬茶!欢迎赐稿菊韵。
7 楼        文友:叶雨        2021-04-12 08:36:31
  一次故乡之行,一次文友相聚,一次意想不到的收获。我看了都收获不小,文友在饭桌上说的话,可以是经典,对写作的人来说,具有指导性意义。非常好。赞一个!
文学陶冶情操,文字净化灵魂。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