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烟火】莫沟印象(散文)

精品 【晓荷•烟火】莫沟印象(散文)


作者:当阳山人 举人,3860.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23发表时间:2021-04-19 09:31:46

重游莫沟,节令正逢小雪。但漫步在莫沟窄窄的街巷中,却没有一丝冬天降临的寒意。冬日暖阳下,青石板街道泛着柔和的光,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店铺门口五彩幌子在风中摇曳,好像盛开的花朵。门额上高悬的大红灯笼,给那些散发着古老味道的青砖、土墙、碧瓦、飞檐平添了祥和的气氛。一棵棵老树,一座座土房,一孔孔窑洞,一个个石臼,甚至一级级台阶,都在娓娓述说平凡乡村的别样故事。
   莫沟村北依太行,南临黄河,村西汶水河贯穿南北。这个一直以来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只因为打造了“老家莫沟”的名片而名闻遐迩。为了找寻这里的老家记忆,或独行,或与人结伴,我已经是第三次来到这里了。而每一次身临其境,都给我带来了不同的体验。
   几年前暑假中的某一天,闲来无事,忽然想起报纸上炒得沸沸扬扬的“老家莫沟”,便独自驱车前往。越黄河大桥向西,循导航一路前行,按图索骥,近中午时分来到了孟州市西虢镇的莫沟村。
   大路北边耸立着一座古旧门楼,门前的广场上特意点缀了麦秸垛、土墙、陶器等乡村文化符号。一条村道向北绵延,两侧是禾苗及膝的玉米地,几位村民正拿着锄头在田里劳作。地头的打麦场中央横放着两个圆圆的石磙,边上堆放了一座高高的麦秸垛,有几把桑木叉斜倚在那里。这样的情景让我既熟悉又陌生。半机械化、机械化的耕作方式正以催枯拉朽的姿态取代传统农业,像这样传统的农耕场景已经很少能看到了。
   继续前行,向左转过一个弯,高大的牌楼横亘村口。四个大红灯笼高高地悬挂在牌楼四角,里外两侧分别有“出入”和“平安”。踏入青石板街道,恍然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临街两旁青砖土墙,灰瓦歇顶,古色古香,浑厚拙朴。大门两侧的石础上雕刻有各种“福”字,门檐下的横栏上绘有各色的图案。店铺里卖的多是棉花糖、爆米花、米花糖、糖葫芦和煎饼果子等风味小吃,稀稀落落的没有几个游人,几家卖混浆凉粉的倒是游客满座。
   村子里多是青砖碧瓦的老房子,几乎看不到楼房。村子西边临崖有不少的老窑洞,因势就形,错落有致。窑顶上生长着各种灌木和杂草,窑前竖着几道夹杂着青砖的黄土垛墙。有的已经坍塌废弃,荒芜一片;有的则改造成了雅致的民宿,焕然一新。
   汶水河静静地流淌,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倒映着两边的景色。环湖行走,隔着路旁栅栏向远处眺望,郁郁葱葱的树木环绕着碧波荡漾的湖水,光影跳动中闪现出几处窑洞,自然淳朴的田园风扑面而来。这里正在进行田园修整、街区改造、窑洞修复、水系打造等美化工程,而且还将逐步完善交通网络和其他诸如卫生所、养老院和幼儿园等公共设施,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由城市向乡村的延伸。因为从小生活在农村,让我体会最深的是农村脏乱差的卫生状况。而在莫沟村,垃圾分类,厕所革命,污水处理,这是特别值得称道的。这样的变化,既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农村的自然朴实,又充分体现了现代生活的干净与舒爽。
   一路走走,停停,看看,不知不觉中已经走完了这里正在建设的观光农业游览区、特色民宿体验区和环湖休闲娱乐区,虽是走马观花,却感觉不虚此行。这样的地方不失为“宜居村庄”,也无愧于“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如此集乡村游、农家乐于一体的地方,的确让人心生好感。如此“产村融合”发展的美丽休闲乡村,的确令人向往。
   第二次和朋友一起来到这里,是前年的国庆节假期。这一次轻车熟路,很快就来到了这里。但刚要驶进村子,就被人拦了下来,只好将汽车停在村外。下车步行了十多分钟,走近村口,远远就看见村边的广场上停满了汽车,游人如织,熙熙攘攘。街巷上热闹非凡,叫卖声此起彼伏,仿佛走进了农村的集贸市场,一个接一个商贩,千篇一律;一家挨一家店铺,大同小异。看来,这里和其他景区一样,节假日人满为患。成功的商业运作,吸引了不少旅客,也为这里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但我隐隐又有些遗憾,我不知道来这里的游客,有多少人是单纯的凑热闹,又有多少人是怀着一种情怀?朋友第一次来这里,来的路上还兴致勃勃,刚踏进村子就意兴阑珊。他说这哪里还是乡村,分明是城郊的集贸市场。我劝慰他,适逢假期,游人趋之若鹜,不也从侧面证明了这里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成功?朋友却不置可否。
   坐上刚通行的环村小火车,一路左顾右盼。与两年前相比,我发现这里又有了不少的变化,仿建旧居,改造老屋,粉饰窑洞,种植花草。茶馆、酒吧、咖啡屋、工坊等休闲场所应有尽有,游船、跑车、网红吊桥、玻璃栈桥、彩虹滑道等游乐设施一应俱全,甚至还搭建了村级图书馆、农村淘宝店等。到处喧嚣,到处游人如织,与其他地方开发的仿古小镇没有什么两样。幽静的乡村演变成喧闹的景区,质朴的村巷沦落为逐利的集市。我不知道这里的居民是否真正享受到了城市的生活,但在这里我和朋友一样很少再领略到自然、质朴的田园生活了。
   乘兴而来,败兴而去。我还记得这个地方开发的初衷,是要打造宜居宜业、休闲旅游、生态观光为一体的“老家莫沟”。这个古老的村庄曾被当地列为产业集聚区建设整体搬迁对象,差一点就要消失了。特色村庄开发建设让这个村子得以幸存,但近年来商业化的开发似乎已经埋下了隐患,我不知道这里会不会像其他地方一样喧嚣过后留下一地鸡毛。盲目仿建,无序开发,缺少地域特色,缺乏长远规划,一哄而上的结果必然是一哄而散。也许,“老家莫沟”真的要停下脚步,认真反思下一步该怎么走了。
   与上次的热闹和喧嚣相比,现在冷清了许多。街巷上空荡荡的,曾经热闹的店铺,有的打烊,有的张贴着转让的告示,开张的寥寥无几。缺少了游人,这个700多人的小村子似乎恢复了往日的宁静,种田的种田,做工的做工,经商的经商,收拾家务,有几个老人悠闲地坐在太阳下闲聊,一幅祥和安宁的画面,一派岁月静好的景象。素朴的老家旧院,悠悠述说着平凡人家的平淡故事。静寂的村巷田塍,娓娓书写着普通乡村的日常岁月。门前的青青菜畦,勾起了满满的老家记忆。环村的块块田地,无声地展示着久远而浓厚的耕读文化。山岭,果园,碧湖,窑洞,民居,展现的不只是岭湖相依、村田相伴的乡野风情和自然素朴的田园风光,更有浓郁的乡情乡愁。轻踱,漫步,徐行,闲游,身体轻松,心情高兴。不由得心生妄念,假如在这里拥有一处宅院,既能充分享受乡村特有的温馨,又得享现代化的舒适。
   我在其他地方见到过的仿古小镇,很多只是徒有其表,缺少厚重的灵魂。而在这里看到的几处明、清、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窑洞、瓦屋,漫溢的却是地道的古朴味道。斑驳的门牌上铭刻的古老家训依稀可辨,什么“耕读传家”、“孝悌和家”、“勤俭持家”等等。在古老的小巷中穿行,手抚斑驳陆离的青砖,环顾残缺不全的农具,历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深墙窄巷,重门小窗,精巧木雕,质朴砖刻,还有浓重乡土气息的剪纸、窗花等,无处不透露出平淡生活的讲究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很多这样的细节耐人寻味。栩栩如生的祥禽瑞兽,以及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匾额、砖雕、木雕刻有柿子、白鹤、莲花等精致的图案,其中的寓意不言而喻。而“四水归堂”的单坡内落水民居,体现的不只是朴实内敛的生活观念,更多的是利己达人的价值追求。无声的文化符号,不仅折射出古朴的中国味道,而且实实在在地体现了传统文化的赓续。正是这种和谐和睦的文化血脉,安静祥和的精神家园,勤俭善良的传统美德,才让莫沟村根深叶茂,源远流长。
   这里建成了医疗所、养老院、小学、银行网点、垃圾回收站,还有了公交车、淘宝店、宾馆、茶馆……而几处改造的民居里,不仅引来了自来水、天然气,还通上了互联网。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传统文化早就深深地烙印在这一砖一瓦上、一屋一院中,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和新的发展理念犹如枯树新枝,又给这里注入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置身这样的古村落,眼中尽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和谐交融的景象。浸淫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快捷。这样宜居宜业的地方,必然吸引更多的青年人回乡创业。乡村的蜕变不但要继承传统,更要创新发展。留住乡村的记忆,留足生存空间;留点儿过去的念想,未来的向往。这才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正确道路。而一旦沦为景区,成为某些人赚钱的噱头,这样的乡村建设便失去了初衷,其结果最终必然走向衰败。
   建设美丽乡村应该除却那些卖弄的粉饰和造作的虚伪,留下朴素、干净、饱满和真实的原色。美丽乡村就像扎根在深山幽谷里的一朵小花,历经岁月的淘洗、琢磨、沉淀和酝酿,绽放属于自己最美的色彩。这样的乡村才是美丽而幸福的,这样的乡村生活才是简单而丰盈的,这样的美丽乡村建设才是发扬传统而又与时俱进的。
   美丽乡村不需要太多的温婉灵气,也不需要庄严辉煌,更不需要浮华与喧嚣,她需要的是质朴与纯真,亲切与温馨,特色与宁静。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的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城市是人类伟大的发明,人口集群,居住集中,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社会成本,实现经济繁荣。但近年来城市的弊端越来越凸显,人类一度向往的城市生活正慢慢地走向堕落。在危机感与失落感的双重压迫下,人们渴望回归自然,重新找寻人类最初的乡村家园,重拾被压抑的城市生活掩盖的质朴与本真。如果说历史是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那么偏僻的山村就是其中的小小浪花。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乡村俨然成为社会发展的绊脚石。生活环境落后,生存条件艰难,发展前途暗淡,年轻人出去便不愿再回来,越来越多的空心村、老人村让乡村渐渐凋敝枯萎。但是,中国人心中浓浓的故乡情结始终无法消弭,老家是中国人的根,故乡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那里装满了童年的记忆,任时光如何变迁,留在心底的那份牵念却是永远无法忘怀的。老家没有了,似乎根也就没了。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人们对于古村落的向往,因为她承载了太多的乡愁记忆,还有久违的精神家园。
   从莫沟村出来,天空还是那么蓝,阳光依旧灿烂。遥望老家的方向,苍茫一片,那里有回不去的从前,也有无休止的想念。虽然离老家渐行渐远,但关于老家的记忆却如枝头红彤彤的杮子,像跳跃的火苗,吸引着我重返故园的脚步,也照亮了远行的路。
  

共 406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的这篇游记莫沟印象详实细致地讲述了三次游莫沟的情景,通过自己的观察感受,所见所闻,抓住了莫沟美丽乡村建设的特色,它的繁华到宁静,它的古朴与传统,无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面对这里的田园山水,乡村建设,作者联想到时下城市化发展的渊弊,乡土情怀的回归,这些既是急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当下乃至今后长久的一个重大课题。经济快速发展,更不能忽视农村建设,那里才是千千万万人的根,是他们的梦魂所在。感谢老师赐稿晓荷,佳作推荐共赏。【编辑:萧垦】【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10423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萧垦        2021-04-19 09:34:30
  拜读学习老师佳作,创作愉快,期待更多精彩。
2 楼        文友:何叶        2021-04-23 22:28:47
  恭喜山人老师又一佳作精品,晓荷有你更精彩。
何叶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