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现代婚恋观的嬗变 (赏析) ——听歌曲《可可托海的牧羊人》有感
一、歌曲深刻的社会意义
歌曲《可可托海的牧羊人》
那夜的雨,也没有留住你
山谷的风,陪着我哭泣
你的驼铃声仿佛还在我耳边响起
告诉我你曾来过里
我酿的酒,喝不醉我自己
你唱的歌,却让我一醉不起
我愿陪你翻过雪山穿越戈壁
可你不辞而别却断绝了一切消息
心上人,我在可可托海等你
他们说,你嫁到了伊犁
是不是那里有美丽的那拉提
还是那里的杏花才能酿出你要的甜蜜
毡房外,又有驼铃声声响起
我知道,那一定不是你
再没有人能唱出你那动人的歌曲
再没有一个美丽的姑娘让我难忘记
今年,有一首歌曲,从除夕春晚的舞台上传进了千家万户,响彻了大江南北;使多少人为之动容为之掉泪,使多少心为之凄然颤栗!唤起了数以亿计人的同感,拨动了人们心中的那根情感的琴弦!这首歌名叫《可可托海的牧羊人》
无疑,这首歌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主义,以及震撼人心美学功能。下面我们就从这两个方面给以剖析。
首先,我们来谈谈这支歌的社会意义。
毋庸讳言,这首歌,它给我们敲响了婚姻的警钟,使我们从沉睡中惊醒而不得不对当今的婚姻现象进行反思。通过反思我们也许能从中得出一些有用的东西或者说教训,从而更清晰地透视人性,透视社会;透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金钱与精神的关系,提高我们的社会思辨能力与审美水平。
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这首歌所反映的是当今的社会生态,并非是心血来潮的浪漫主义作品,是个空中楼阁。同时,它反映的现象也不是一个特殊的“个案”,而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现象。
据网络上有关专业人士的考证,这个故事的原型乃一个牧羊哥与养蜂女的爱情故事。据说养蜂女当年在十分窘迫的困境中曾得到了牧羊郎的鼎力相助,使她走出了人生的泥淖而免于灾难。之后,两人在交往过程中情愫暗生,建立了纯真挚业的爱情。据说那时养蜂女已是一个有了孩子的母亲,牧羊人还是个未婚大男;但他不在乎这些,不嫌弃养蜂女,不嫌弃她有拖累,而是非常喜欢她爱她,把她作为了唯一的真爱,愿为她去做一切。陪她“翻过雪山穿越戈壁”千难万险在所不辞!
也许,牧羊人的这种痴情假如在二十世纪之前,应该是一种值得肯定的精神。那时的社会习俗,对于男女婚姻大多以“坚贞”、“美满”,花好月圆白头偕老为标准。但在今天,自由浪漫的风气已刮进了社会各个角落,婚姻恋爱这一圣地恐怕也难独善其身。今日山盟海誓,明天南辕北辙,月下卿卿我我,转身变脸绝情的事已数不胜数屡见不鲜;象古时的梁祝,《孔雀东南飞》以及崔莺莺与张生,还有莎翁笔下的好多坚贞派们,再已难觅其踪。虽然那贞出不二的伦理要求与道德约束,能使社会秩序比较稳定,婚姻家庭也不会发生大的变故,在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社会稳压剂作用。但是在今天,这种思维也恐怕会被人嘲笑为愚昧而不屑一顾了。从一而终的观念早已土崩瓦解,朝聚暮散司空见惯;以物质为中心,追求金钱享受名誉地位才是最终目的。社会现实中十八女嫁八十男,三十男娶七十女的事也有的是,且并被人津津乐道颇有几分艳羡之态。车、房、款、地位、名誉,这些条件成了构筑爱巢的唯一材料。那么,在这种社会氛围中,牧羊哥的情感遭遇,他的痴情得不到对称的回报,也就是件见怪不怪、无足轻重的事了。
如果我们深究这一社会现象的深层原因,我想,应该不外乎社会发展这一主因了吧!信息化的社会浪潮铺天盖地,社会的各个构成要件均发生了几乎令人吃惊的变化。婚恋家庭观当然也在其中,随之发生了颠覆性的嬗变。
当然,除此以外,恐怕也与人性中的某些原始因子有关。人本来就是自私的动物,趋利避害,追求享乐贪慕荣誉是人天生带来意识形态,后天很难彻底根除,一有合适的土壤即会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而今物质化的社会环境,愈来愈充裕的物质生活条件,也为此创造了一个温床。因此,养蜂女的弃情行为,我们不妨从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分析,也许能做出一个客观的评判。养蜂女的“断绝一切消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正折射出了这种社会现实吗?不正是当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真实写照吗?像她这样为人做事的比比皆是。动辄微信拉黑电话屏蔽,让对方找不到北的事例天天有月月有年年有层出不穷!不光是少男少女这样做这样“玩”,连那些已入不惑之年的中年人们,也有好多总以此为武器来分秒杀对方,不给对方留哪怕是一线余地。
这首歌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真实地反映了现实,艺术地再现了人生。意欲唤起人们心中那一丝濒于泯灭的人性。也许在听了这支歌后,这类故事能少发生些,能挽救一些快要破碎的恋情吧。
应当警惕的是,愈演愈烈的物质至上的婚恋观,扼杀的又何止牧羊人一个的爱情?
但是,这又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是一股难以阻挡的潮流,尽管它是畸形的。试想,在物质至上的婚恋观俯视下,牧羊哥有什么资本可谈,有什么优势可讲呢?房,车子?还是存款、地位?哎!细数一下,恐怕连一样也占不住吧!他有的、拿得到人面前的东西,恐怕也就是那群牛羊和聊以容身的毡房吧。“美丽的那拉提”他没有,“杏花蜜”他肯定也没有。如果有的话,养蜂女应该也不会离开他。再就是存款,大约也没有几位数吧?如果真有几位数,他也不至于仍以牧业为生与羊群为伍,也许早已进城另觅职业了;毕竟城乡差别还存在,而且农村在逐步没落,进城也不算是件稀罕事了。这也就难怪养蜂女见异思迁弃他而去不在托海。我们再退一步讲,养蜂女子也是人呀,也是个现代女子,总不至于没有一点儿美好理想,没有一丝浪漫春梦,而象个傻大姐一样守在你一群羊跟前,在你那不怎么雅观的毡蓬里度过此生、埋掉青春倩丽吧?这是换位思考法。
所以,这一悲剧的根子已很明显了。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事,不是凭空产生。物质决定意识,生产关系受生产力制约。婚姻家庭观念的嬗变与社会环境密不可分。而这首歌则只是客观地揭示了这一真理,用艺术的手法讲述了现代社会道德的变异与人性的复杂,反映的社会问题很深刻。即追求美好婚姻与坚守道德底线如何兼顾,和能不能兼顾这一问卷。
我们认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能丢弃。道德底线不能逾越。任何事物都应以适中为宜,过犹不及,中华文明提倡中庸之道,婚恋同样应纳入这一范畴。
然而,反观当今社会,那种从一而终携手到老的婚姻观却已被自由开放的大浪彻底击碎了。患难与共荣辱同享,“糟糠之妻莫下堂”,“与君结连理,只愿白头翁”已成了昔日黄花不再新鲜。好多事业成功的男人,第一件事便是休妻;不少学业有成的女郎,也把当初的男友弃如敞屐。爱情成了儿戏,坟墓埋葬了坚贞。加之现在社会人口结构失衡,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男多女少,女性的选择权更大,因而发生的女抛男现象越来越多已从整体上大于男弃女。正如这托海故事一样,叫人扼腕叹息。这种愈来愈放纵的婚恋观,已经严重威胁到婚姻的原旨,违背了婚姻家庭的基本要义,带来了极大的道德风险与社会问题。已有多少家庭濒临破碎,多少孩子失去了父母温情,多少因情而反目的血腥事件在眼皮子底下上演!从这个意义上说,《牧羊人》所呈现出来的社会意义,这一深层次的社会毒瘤,确实是一个很严肃的社会答卷,令我们不得不伏肘深思,不得不未雨先伞,尽快筑起一道防洪堤来,拦住这股汹汹而来的毁堤之滔,加固岌岌可危的道德标杆。
下面,让我们从细节上再深入剖析一下这一悲剧发生的主客观原因,以便更清晰地看透它的本质。
首先,歌曲中故事发生的地点,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个海一样,但据考证那儿其实并不是海,而是一块类似于盆地的陆上土地,嵌在我国西部新疆地区。那儿的人以牧业为主,以放牧为生。当然这也并不是说这儿的生存条件很差。与以前的游牧民族生活相比较,已有很大不同。它已不是茹毛饮血,不再是风餐露宿。但,若要与富庶的平原地带相比的话,这地方终究还是有些差距的,与城市放在一起就更不在一个档次。歌曲中的牧羊人,他“日出而牧,日落而归”的生活平淡刻板索然无味,并不丰富多彩。这里的建筑物,也许会有一些较为高档一些的毡房,但一定不会有高楼大厦与宽阔马路和闪闪的霓虹灯。居住条件可窥一斑。
再看看养蜂女所从事的工作。她的主要业务,当然是蜂蜜的酿造与销售了。推而广之,她的爱情与婚姻,必然也与这两条业务链丝丝相扣。据网上所言,她老家也不在托海而是千里之外。她驱蜂逐花而来,以取蜜赚钱为第一要务。而在这儿与牧羊人的情海暗渡,也必然有相应的主客观原因。正如前所述,牧羊人曾为她付出了难得的真情,羊肉她肯定没少吃羊奶也没少喝,包括她带来的孩子,牧羊哥一定也很疼爱很关心。一个单身也许已经是大龄男又是个放羊的,身处那种社交环境中,一旦遇到相爱,牧羊的这位大哥必定会倾情以待,掏出自己的真心来经营。他希望有一个温馨的家,一个可心的妻子,和他共同书写人生而不再孑然一身孤独无依。
而那位养蜂女的心理活动,我们就不用细究了。其实她已经以实际行动作了诠释。之所以她不留下来与牧羊人风雨同舟携手到老,一方面,她的心中并未把这个只长草没有多少鲜花和葡萄的可可托海作为人生之终点,尽管这位憨厚的牧哥给了她不少物质与精神上的弥补,但这怎么能够呢?仍不够啊!她困厄时曾倾囊相助使她渡过了难关走出了泥潭的牧羊汉,也并非是她不爱,而是她不能爱!如果爱下去那后果肯定是她不能接受的,那时反悔恐怕也就有点儿来不及了吧!是的,她的事业决定了她不能固定在一个地方。养蜂是个流动的工程,逐花而居,见花思迁。老呆在一个地方,花谢花落,何处寻蜜源何处养群蜂?显然不是个英明决定。
然话又说回来,只要有一个较好的生存环境,有比较满意的物质基础,养蜂的女人也不一定非去迁移漂泊,托海这儿应该也可以安身立命;与牧羊哥携手放羊牧牛,平平淡淡却也平平安安地度过此生,也不失为一种人生设计。但这却只能是假设,难以变为事实。原因很明显,地理条件限制,生存环境使然也。
因此,最终她还是选择了忍痛割断这段爱,继续向前行去寻找理想的伊甸园。至于有人说她“嫁到了伊犁”云云,那是未经过考证的事,不必在意。也许如此,也不如此,她仍然会继续她的“西行漫记”,寻觅更好地与蜜源与人生归宿吧,我们且不去再做研究。
有人说,养蜂女她并非只有那一条迁徙的路可走呀,她也完全可以留下来,未必过不了好日子呀。托海甸子中那丰美的草,肥硕的牛羊,甜甜的奶,热热的吻。托海的毡房虽比不上城市的洋楼,可你夜有爱侣相拥,日有羊群相伴,也未必不是一件美事。惜哉!惜哉!
这种想法并无不妥之处。
但是,我们知道,“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普遍真理。”追求美好生活是人性的必然,也是奋斗的动力。对于养蜂女选择的孰对孰错,恐怕一下子还不太好定性。但在这里有一点却是肯定的,就是她不应“断绝了一切消息”,悄无声息地溜走。这种近乎绝情的做法,肯定是陷入热恋中的对方无法接受的。走前打个招呼也未必不可。也许,她害怕去辞别又被拦无法走脱吧。这样的话,从她的立场出发也就情有可原了。
那么,到底谁该受谴责,谁又该引起同情呢?是什么力量把这道德天平压弯了呢?是牧羊人的执著自私,还是养蜂女的无情无义?是他们的爱情基础不够牢固,还是摧毁爱巢的风太狂雨太骤?抑或是可可托海的土地太贫瘠,养不活这一棵爱的常青树,育不出馥郁的爱情花,结不出迷人的爱情果?
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对于这两个人物命运和错对的评判,只能从社会学的角度审视,从人性的深处探究。探寻社会深层次中的问题。就这一现象来说,要是追究养蜂女的过错,那目前在全国来说,不知有多少个这样的女子该当诛伐;同理,如果把责任全归在牧羊哥身上,也未免有失公允。难道他的爱情有悖公理有悖时代?难道他不该追求自己的至爱?
二、歌曲的艺术特色
首先,这首歌曲的基调是凄凉悲哀,但它是悲而不伤哀而不怨。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这位牧羊哥并未对离去的爱人养蜂女恨之入骨,他只是哀叹他深爱着的姑娘为什么不辞而别去了远方?然后他开始自查自纠,从自身寻找原委。他认为,是因为自己的条件有限不够理想,没有那“美丽的那拉提”,没有她所钟情的“杏花蜜”。那么,只好让她去也不能责备,不能记恨。这是男主角的闪光点。令人钦佩,令人叹息。
其实在这里的“那拉提”和“杏花蜜”这两样东西,作者是以借代的手法,喻指一切物质条件,即生活所需的基本要件的。“那拉提”,应该是葡萄的一种甚至比葡萄还上档次的水果,在此处它指代的是理想的物质生活;而杏花蜜呢,那就应当不只包含了物质生活的充裕、甜蜜,也应当蕴含了精神生活、心理层面的满足。歌曲中的这两个物象,在诗歌中所具的意象作用是和物质与精神紧密相连的,它代表的并不是具体物品葡萄及蜂蜜,它的外延范畴,它的文学具象早已超出了本身实体。因而在这里我们看到牧羊人的以上反思,是客观真实有依托的情感自责。从这一点我价看到他的心胸是那样的宽广。他设身处地为所爱的人着想,为她找说词卸责任,而自己没有半点怨言恶语,情深深语切切,虽痛断肝肠却不伤恋人半根毫毛。这种高尚精神情操,我们不得不自愧弗如且为之一掬同情之泪!而它所产生的艺术震撼力、美学冲击力无疑是巨大的深远的;文艺作品的社会效果与审美功能在这里得到了最大程度地发挥释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