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走进时光里的愁(随笔)
站在城上,远望。浓云漂浮在山间,城外草色枯黄,连绵不绝直至天际;傍晚,城门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画角声,声声入耳,愁肠满腹。天色将晚,河边即将远行的小船就停下来吧,端起酒杯诉说离别之情。此刻,雾霭朦胧,多少往事泛上心头,此时早已不堪回首,只有一声叹息。远处斜阳下,几只寒鸦纷纷归巢,近处小村旁,一弯溪水静静流淌。
酒入愁肠愁更愁,离别时刻,千言万语。解下香囊,权作离别的纪念。而此去,何时再能相见,再见,是否物是人非?也许终是“十年一觉扬州梦”。而在此后的岁月里,大概是相望两不见。如果还有,则也只有一抹微云飘过,一地衰草依旧,寒风过处皆是凄凉。唉,泪水已经打湿衣袖。泪眼婆娑,山早已湮没在黄昏里,城中已万家灯火;回首,灯火阑珊处,却是伤情时……
一幅泼墨即景的山水,一次扪心即痛的离别。这样的夜晚,秦观与一位相熟的歌伎话别,在心绪万千的复杂心情里,给读者奉上了一首绝佳的词作。不得不说秦观有着高超的文学功底和至情至性的文心。
来看这首《满庭芳·山抹微云》: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万点一作:数点)
消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每当读着这首或者心仪的词,总是会为之感动。究其原因,我想是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文化打动了我,即便只是一首诗或者一阕词。在我看来诗词的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恰恰在于每首作品的身临其境,也就是作品的真实感。也正是作者这样的经历和真实,让千年后的读者徜徉其中触景生情。
据沈祖棻《宋词赏析》中所言,此词作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秦观贬离秘书省之际。贬谪、离别的双重心事压抑在秦观心里。当愁绪散播在山间、斜阳下,伴着寒鸦、流水,最终衷情于万家灯火,一段段真情实感自然而然就随着这一帧帧景物的变换宣泄出来。
忧郁,是世界上最真实的情感。人的一生中难免失落、孤独、迷茫,甚至死心。我想秦观也是如此,只是对于他来说,他所能表达出的就是这一阕阕感人至深的词作。悲喜人生,我们遗失了太多的美好,可这又是无数次最真实自己的表达。想来,时光匆匆过,情缘深几许?聚散离别两依依,空惹啼痕最是伤情处。
一如自己,总是会在落叶飘零的时节,被季节伤感,那些被西风卷起的往事,一经触及,便泛起无数微澜。或许,那是自己人生中最不想提及的;或许,那是自己人生中最为晦暗的时光;也许更是那些不愿舍弃的理想,才始终在岁月中流淌着一种浅淡的忧伤,抑或,在深深浅浅的光阴里,才感触到人生的无奈和悲凉。也许,这就是人生。
此时的西北小城也如这般,窗外西风瑟瑟,枯叶四散,再次撩起我心底的思绪。办公桌的一隅放着一套梁晓声的《人世间》,墨香轻飘,像是在轻轻诉说着什么。人世间,只是世间的情愁被秦观讲诉出来。读着这首词,记忆就这样被触动了,尘封的旧事被启封了。想想,那“山抹微云、流水绕孤村”的岁月,是否仅仅是“空回首”。可就算如此,那些岁月之后,该是写满了没落与孤独吧。唉,人间兴废事,也不过几十年。看远山白云,几度夕阳红。而这份愁绪是否也会再次成为轮回中散不去的心结,我不敢再想。而我宁愿在愁绪下隐匿心事,登高望远,然后沽酒一壶,醉眼迷离中忘却所有。
历史早已成为历史,一切感悟都在品读的那一瞬间。从此画角声断,无从忆起,只留下灯火阑珊的星星点点。或许,秦观是幸运的,后人对他依旧崇敬,千百年来犹有知音。
又是暮秋的黄昏,漫步纷杂的街区,曾几何时,喜欢这清冷的时节。望着行色匆匆的人群,不禁摇头苦笑,是自己过于疏离,还是路人不耐这清寒?
夜,终于降临。我在暗色中穿梭,四处莫名地找寻,哪里的灯火是阑珊处?回望来时的路,已经淹没在夜色中,万家灯火的颜色映照着黝黑的天空,灯火的光芒,沿着街的深处,透着昏黄。远处,目光所及处是城市天际最后的一丝的光亮,此刻,于光阴的一角,独自行走,并没有季节的清凉,也没有岁月的沧桑,只有一首词的跟随,平平仄仄间,摆脱一切固守围城所承受的负累,生于俗世,随和于自然。
想来,此时。读词,品味。最终是否是秦观自己所说的那样“佳期如梦”。
而梦,是否可待……
2019.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