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敏思】东北师大之行(13-18)
东北师大之行(13-18)
文/妍冰
2007年4月12日星期四·晴(13)
前面提过的朱绍禹教授今天上午来给我们做讲座了。这位86岁高龄的学者已经离休多年,一直没离开教育事业。他曾任中国语文教育会长。近几年还是中学语文教材编委会会长。是国内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因为他年事已高,我们给他搬了一把椅子,可是他不坐,就一直站着给我们讲了两个多小时,且声音洪亮,充满激情,丝毫看不出来老先生这把年纪。他时而还会因讲到精彩处和我们一起开怀大笑。多好的精神和乐观的心理。难怪长寿。
当然,他讲的内容也很精彩,关于语文教育科研方法、关于课题如何选题、关于选题的要求……
写到这里我来一个插曲:在老先生先交代了选题的要求有六点之后,就逐项解析。结果讲完第五点时,他就开始另一个话题了。
后来休息时,大家向他讨教第六个方法时,他没出声。
直到继续上课了,朱老先生说:刚才我说的关于选课题的要求,不是六项,而是五项。
说着他自己先开怀大笑了……
我们也跟着笑了。
不知两个小时朱先生是怎么过来的?不过,我们却很开心。
开心了,时间过得就快了。
2007年4月13日星期五·晴(14)
今天,是几天来所听讲座讲得较好的几次之一。当然,好与不好,标准不一。我们有我们的标准。做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觉得理论要有指导实践的价值。否则脱离实践而谈理论我们就觉得意义不大了。
比如今天,随着开门声,走进来一位干练的女教授。十多天以来,教授走马灯似的走过,女教授却是凤毛麟角。看着眼前的这个女学者,大概多50岁。微微卷曲的头发,不是很长,墨绿色品牌短大衣,丹凤眼,虽然眼角已经有了鱼尾纹,但是随着她的讲解,眼睛顾盼升辉,一点没影响她的神韵。可见这位女教授年轻的风采。
关于如何解读文本,非常赞赏她讲的“多元解读”理论。
但是,如何多元,都不能脱离了文本阅读。
所以:首先文本阅读是第一位的。了解文本主体意义,师生共同探讨研究文本的客观意义。这是一步重要的解读。
其次才是个性解读。在发现文本客观意思的基础上,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意义。这一步具有创造性。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目前的现状是为了体现新课标而弱化第一个阶段的阅读,就是脱离文本,只进行个性化的阅读,这是错误的。这样做,实际是架空了文本,不能形成学生的阅读能力。没有第一阶段的训练,不能产生第二阶段的能力。
是否多元阅读,是否发散性思维,如何判定呢?根据刘教授的理论,标准就是看它是否建立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那么,课堂上的预设和生成也是如此。如果脱离了文本的生成,就是空洞的生成了。
最近几年,新课标诞生以后,为了突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了突出新意,大量公开课都存在类似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2007年4月16日星期一·小雨(15)
语言前沿动态的是怎样的?什么是语义学?什么是语用学?今天聆听了语言学专家胡晓研教授的讲座,他说:当代语言学中两个重要的学科——语义学和语用学逐渐被提到重要位置上来了,各个不同的学派都把语义问题当成重点问题去研究。
对于语义和意义关系的,胡教授的解释是这样的:
意义=语义+非语言意义
语义=意义-非语言意义
例如:
一个人坐在会客室里。会客室陈列的家具、茶具、烟具、墙上的条幅。这些对这人来说都是有意义的。此刻他把这一切都看成是符号。当有客人进来时。他站起来和客人打招呼,或握手,或让坐,或拍拍肩膀、拥抱等等。这一切也都是有意义的。不过这些都和语义没有关系。这些就是非语言意义。
主人:“请进!”
客人:“您好”!
主人:“您好”!
客人:“叫您久等了”!
主人:“请坐”!
上面主人和客人之间讲过的话就有语义问题了。这里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有语义,这些都语言意义,都是在语言学研究范围之内。
胡教授讲得很深奥、很细致,对于这些深奥而细致的语言学理论,我们还是知道点皮毛好了。越深反而越糊涂了。
2007年4月17日星期二·小雨(16)
今天,天气阴森森的。早上起不起来跑步呢?来到东北,生物钟夜似乎回到十年前。每天5点半保证醒来。那时外面已经阳光灿烂了。我只有拉紧窗帘,转个身继续睡一会。6点半起床到师大对面的动植物公园跑步,来到山下欣赏几个书法家在水泥地上挥毫,顺便凳上公园里那座不高的小山,在山顶对着朝阳舒展身姿,深深呼吸早上清凉的空气。
可是今天的天色阴沉沉的,犹豫了一会还是起来了,跑到外面感到的是丝丝凉意,似雨非雨,似雾非雾,沁到皮肤上,我没有理会,跑过马路,跑到动植物园,绕园一周,登上小山,跑了回来,浑身热乎乎的了,头上也浸出了汗珠。这时才发现衣服已经有些湿。
用过早餐了后,去文学院听了一节很特别的课。这位教授叫程戈。是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这和我有些接近。只是他是下乡六年赶上高考,而我是下乡三个月赶上高考。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我比他幸运。
程教授讲的是文艺学前沿动态。他就五四以后拜年的文艺动态先做了总结。不得不佩服他语言的犀利、深刻。他从梁启超、到鲁迅、到抗战文学、再到三突出时期的文革文学一路讲来,到中国高层领导对知识分子的改造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认为那种改造是把知识分子的棱角都改造平了,甚至圆了。以至于从五四以来历届运动走在前列的知识分子,已经都学会夹着尾巴做人了。就是说被整怕了。尤其是89六四,是给中国知识分子致命的一击。他还对杨朔的《荔枝蜜》持不同意见。他说:《荔枝蜜》发表在1960年,那是一个什么时代?中国大地上饿死了多少人?大概3000万。可是我们的作家在干什么?在泡温泉,在讴歌比蜜还甜的新生活。这话令我震惊。说实话,我教过《荔枝蜜》这篇课文,还曾对同学们赞美这篇文章的写法,尤其是这篇文章的结尾,巧妙的照应文章开头。今天我的感觉怪怪的。不知怎么评价这位作家或者这部作品。
不过,我还是觉得,好的作品是无条件的。无论产生在什么时期,只要它是好的,就一定会发光。
总之,今天的课听得心情很沉重,看看外面,已经是春雨潇潇了……
2007年4月18日星期三·阴(17)
今天上午,听了王朋伟教授关于“语文课标的教学问题”,我边听边想,这节课的感受,就作为我回去的作业吧。因为回去还要在一定范围内做一场报告。
王教授看来来自中学一线,他讲的问题非常切合中学实际。他提出几个问题:
1、基于教学的学习,还是基于学习的教学?
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学”出发,还是从教师的“教”出发?答案显然是后者。似乎没有讨论的必要。但问题的实质在于:是基于教学的学习,还是基于学习的教学。如果不在这一层面上看问题,关于“教”与“学”的讨论就没有现实意义了。道理很简单:没有不是为了“学”而存在的“教”,不管教师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学”。在教学实践中,是基于学习的教学,还是基于教学的学习,这个问题远没有解决。其实这里说的是:我们的教学是为了学而教,不是为了教而学。
有一个值得深思的例子:值得深思的43:0
中国赴美考察初级教育报告/1979.6
学生无论品德优劣、成绩高低,无不趾高气扬。小学二年级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加减法掰手指,竟奢谈发明创造。学校和学生重音体美,轻数理化。课堂几乎失控,甚至在教室里如逛街一般。
结论:美国的基础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再用20年,中国科技和教育和文化必将赶超美国。
美国派团回访报告(同年):
中国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起德最早,睡得最晚。其学习成绩和任何一个国家同年级得学生相比都是最好的。
结论:可以预测,再用20年,中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必将超过美国。
25年后:
美国培养出4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174位知识型亿万富翁。
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不发人深思。
2、“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
新课程系统由封闭走向开放。
在开放的系统中: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资源随之发生变化;
教师和学生不仅仅是课程的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
传统教学表现为: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进行;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在开放的课程系统中,教师与学生将形成“学习的共同体”。这个“学习的共同体”寄寓了新课程制定者的一种乐观期待:“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的学生和学生式的教师。”
所以,一定条件下,把教材交给学生自己去学,而不是由教师来教,效果也许更好。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留出教学的“空白”,对探究问题的途径做出适度的暗示。当然,个性化教学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2007年4月18日星期三·小雨(18)
吃过午饭,不敢深睡。将手机调到1点,就上床准备眯一小会。因为1点10分师大校方安排我们去参观国内知名企业:长春一汽。
一点十分我们按时起床,下了电梯才发现外面已经下起了淅沥的小雨。而且一车人在等我们了。不敢再回去取伞了。就冒雨匆匆跑上了车。
一路车行处,到处还是荒凉萧索的枯黄。可能这场雨过后就是一片春色吧。公路两边一片狼藉,听说是在拆迁。大概经过半过多小时的行程,一汽就出现在我的眼前。
改革开放以后,一汽国内投资占资金总额的60%:234个亿,而德国出三个集团总投资占总额的40%,再加上德国的管理。
后来,给我们做向导的一汽人介绍说:大众汽车流水线1000米,每85妙生产出一台国产大众汽车;德国投资的奥迪汽车流水线是500米,每5-6分钟生产一台奥迪汽车。
当向导带着我们沿着奥迪生产线参观一周下来,就是5-6分钟。我们亲眼看到一台奥迪装配完毕,被吊上高高的平台,运送到总检修处,待检修完毕开到停车场直销。
这时候心里非常感慨:5-6分钟就是40万?立刻就觉得自己的价值观在发生着变化。
结束之前,忍不住回首车间,不经意看到一个电子牌,高高悬在车间中央,上面红色电子文字在慢慢流动着:
大众日产车――290台,一个月呢?一年呢?
天啊,这是多少钱啊?
来到这里,是要重新审视我们的价值观了。
在浩荡无边的天地间涂抹
这是春天和生命的颜色
也赞同编辑绿袖子老师的精辟【编者按】语,锦上添花!
默默舞蹈着永恒的绚烂
枝枝蔓蔓纵横交错
用无形的图案
编织着一个大大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