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敏思家园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敏思】东北师大之行(13-18)

编辑推荐 【敏思】东北师大之行(13-18)


作者:情满珠江 举人,5681.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13发表时间:2021-06-11 23:25:00


   东北师大之行(13-18)
   文/妍冰
  
  
   2007年4月12日星期四·晴(13)
  
   前面提过的朱绍禹教授今天上午来给我们做讲座了。这位86岁高龄的学者已经离休多年,一直没离开教育事业。他曾任中国语文教育会长。近几年还是中学语文教材编委会会长。是国内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因为他年事已高,我们给他搬了一把椅子,可是他不坐,就一直站着给我们讲了两个多小时,且声音洪亮,充满激情,丝毫看不出来老先生这把年纪。他时而还会因讲到精彩处和我们一起开怀大笑。多好的精神和乐观的心理。难怪长寿。
   当然,他讲的内容也很精彩,关于语文教育科研方法、关于课题如何选题、关于选题的要求……
   写到这里我来一个插曲:在老先生先交代了选题的要求有六点之后,就逐项解析。结果讲完第五点时,他就开始另一个话题了。
   后来休息时,大家向他讨教第六个方法时,他没出声。
   直到继续上课了,朱老先生说:刚才我说的关于选课题的要求,不是六项,而是五项。
   说着他自己先开怀大笑了……
   我们也跟着笑了。
  
   不知两个小时朱先生是怎么过来的?不过,我们却很开心。
   开心了,时间过得就快了。
  
  
  
   2007年4月13日星期五·晴(14)
  
   今天,是几天来所听讲座讲得较好的几次之一。当然,好与不好,标准不一。我们有我们的标准。做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觉得理论要有指导实践的价值。否则脱离实践而谈理论我们就觉得意义不大了。
   比如今天,随着开门声,走进来一位干练的女教授。十多天以来,教授走马灯似的走过,女教授却是凤毛麟角。看着眼前的这个女学者,大概多50岁。微微卷曲的头发,不是很长,墨绿色品牌短大衣,丹凤眼,虽然眼角已经有了鱼尾纹,但是随着她的讲解,眼睛顾盼升辉,一点没影响她的神韵。可见这位女教授年轻的风采。
   关于如何解读文本,非常赞赏她讲的“多元解读”理论。
   但是,如何多元,都不能脱离了文本阅读。
   所以:首先文本阅读是第一位的。了解文本主体意义,师生共同探讨研究文本的客观意义。这是一步重要的解读。
   其次才是个性解读。在发现文本客观意思的基础上,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意义。这一步具有创造性。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目前的现状是为了体现新课标而弱化第一个阶段的阅读,就是脱离文本,只进行个性化的阅读,这是错误的。这样做,实际是架空了文本,不能形成学生的阅读能力。没有第一阶段的训练,不能产生第二阶段的能力。
   是否多元阅读,是否发散性思维,如何判定呢?根据刘教授的理论,标准就是看它是否建立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那么,课堂上的预设和生成也是如此。如果脱离了文本的生成,就是空洞的生成了。
   最近几年,新课标诞生以后,为了突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了突出新意,大量公开课都存在类似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2007年4月16日星期一·小雨(15)
  
   语言前沿动态的是怎样的?什么是语义学?什么是语用学?今天聆听了语言学专家胡晓研教授的讲座,他说:当代语言学中两个重要的学科——语义学和语用学逐渐被提到重要位置上来了,各个不同的学派都把语义问题当成重点问题去研究。
  
   对于语义和意义关系的,胡教授的解释是这样的:
   意义=语义+非语言意义
   语义=意义-非语言意义
   例如:
   一个人坐在会客室里。会客室陈列的家具、茶具、烟具、墙上的条幅。这些对这人来说都是有意义的。此刻他把这一切都看成是符号。当有客人进来时。他站起来和客人打招呼,或握手,或让坐,或拍拍肩膀、拥抱等等。这一切也都是有意义的。不过这些都和语义没有关系。这些就是非语言意义。
   主人:“请进!”
   客人:“您好”!
   主人:“您好”!
   客人:“叫您久等了”!
   主人:“请坐”!
   上面主人和客人之间讲过的话就有语义问题了。这里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有语义,这些都语言意义,都是在语言学研究范围之内。
   胡教授讲得很深奥、很细致,对于这些深奥而细致的语言学理论,我们还是知道点皮毛好了。越深反而越糊涂了。
  
  
  
   2007年4月17日星期二·小雨(16)
  
   今天,天气阴森森的。早上起不起来跑步呢?来到东北,生物钟夜似乎回到十年前。每天5点半保证醒来。那时外面已经阳光灿烂了。我只有拉紧窗帘,转个身继续睡一会。6点半起床到师大对面的动植物公园跑步,来到山下欣赏几个书法家在水泥地上挥毫,顺便凳上公园里那座不高的小山,在山顶对着朝阳舒展身姿,深深呼吸早上清凉的空气。
   可是今天的天色阴沉沉的,犹豫了一会还是起来了,跑到外面感到的是丝丝凉意,似雨非雨,似雾非雾,沁到皮肤上,我没有理会,跑过马路,跑到动植物园,绕园一周,登上小山,跑了回来,浑身热乎乎的了,头上也浸出了汗珠。这时才发现衣服已经有些湿。
  
   用过早餐了后,去文学院听了一节很特别的课。这位教授叫程戈。是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这和我有些接近。只是他是下乡六年赶上高考,而我是下乡三个月赶上高考。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我比他幸运。
   程教授讲的是文艺学前沿动态。他就五四以后拜年的文艺动态先做了总结。不得不佩服他语言的犀利、深刻。他从梁启超、到鲁迅、到抗战文学、再到三突出时期的文革文学一路讲来,到中国高层领导对知识分子的改造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认为那种改造是把知识分子的棱角都改造平了,甚至圆了。以至于从五四以来历届运动走在前列的知识分子,已经都学会夹着尾巴做人了。就是说被整怕了。尤其是89六四,是给中国知识分子致命的一击。他还对杨朔的《荔枝蜜》持不同意见。他说:《荔枝蜜》发表在1960年,那是一个什么时代?中国大地上饿死了多少人?大概3000万。可是我们的作家在干什么?在泡温泉,在讴歌比蜜还甜的新生活。这话令我震惊。说实话,我教过《荔枝蜜》这篇课文,还曾对同学们赞美这篇文章的写法,尤其是这篇文章的结尾,巧妙的照应文章开头。今天我的感觉怪怪的。不知怎么评价这位作家或者这部作品。
  
   不过,我还是觉得,好的作品是无条件的。无论产生在什么时期,只要它是好的,就一定会发光。
   总之,今天的课听得心情很沉重,看看外面,已经是春雨潇潇了……
  
  
  
   2007年4月18日星期三·阴(17)
  
   今天上午,听了王朋伟教授关于“语文课标的教学问题”,我边听边想,这节课的感受,就作为我回去的作业吧。因为回去还要在一定范围内做一场报告。
   王教授看来来自中学一线,他讲的问题非常切合中学实际。他提出几个问题:
  
   1、基于教学的学习,还是基于学习的教学?
   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学”出发,还是从教师的“教”出发?答案显然是后者。似乎没有讨论的必要。但问题的实质在于:是基于教学的学习,还是基于学习的教学。如果不在这一层面上看问题,关于“教”与“学”的讨论就没有现实意义了。道理很简单:没有不是为了“学”而存在的“教”,不管教师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学”。在教学实践中,是基于学习的教学,还是基于教学的学习,这个问题远没有解决。其实这里说的是:我们的教学是为了学而教,不是为了教而学。
  
   有一个值得深思的例子:值得深思的43:0
   中国赴美考察初级教育报告/1979.6
   学生无论品德优劣、成绩高低,无不趾高气扬。小学二年级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加减法掰手指,竟奢谈发明创造。学校和学生重音体美,轻数理化。课堂几乎失控,甚至在教室里如逛街一般。
   结论:美国的基础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再用20年,中国科技和教育和文化必将赶超美国。
   美国派团回访报告(同年):
   中国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起德最早,睡得最晚。其学习成绩和任何一个国家同年级得学生相比都是最好的。
   结论:可以预测,再用20年,中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必将超过美国。
   25年后:
   美国培养出4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174位知识型亿万富翁。
   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不发人深思。
  
   2、“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
   新课程系统由封闭走向开放。
   在开放的系统中: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资源随之发生变化;
   教师和学生不仅仅是课程的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
   传统教学表现为: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进行;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在开放的课程系统中,教师与学生将形成“学习的共同体”。这个“学习的共同体”寄寓了新课程制定者的一种乐观期待:“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的学生和学生式的教师。”
  
   所以,一定条件下,把教材交给学生自己去学,而不是由教师来教,效果也许更好。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留出教学的“空白”,对探究问题的途径做出适度的暗示。当然,个性化教学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2007年4月18日星期三·小雨(18)
  
   吃过午饭,不敢深睡。将手机调到1点,就上床准备眯一小会。因为1点10分师大校方安排我们去参观国内知名企业:长春一汽。
   一点十分我们按时起床,下了电梯才发现外面已经下起了淅沥的小雨。而且一车人在等我们了。不敢再回去取伞了。就冒雨匆匆跑上了车。
   一路车行处,到处还是荒凉萧索的枯黄。可能这场雨过后就是一片春色吧。公路两边一片狼藉,听说是在拆迁。大概经过半过多小时的行程,一汽就出现在我的眼前。
   改革开放以后,一汽国内投资占资金总额的60%:234个亿,而德国出三个集团总投资占总额的40%,再加上德国的管理。
   后来,给我们做向导的一汽人介绍说:大众汽车流水线1000米,每85妙生产出一台国产大众汽车;德国投资的奥迪汽车流水线是500米,每5-6分钟生产一台奥迪汽车。
   当向导带着我们沿着奥迪生产线参观一周下来,就是5-6分钟。我们亲眼看到一台奥迪装配完毕,被吊上高高的平台,运送到总检修处,待检修完毕开到停车场直销。
   这时候心里非常感慨:5-6分钟就是40万?立刻就觉得自己的价值观在发生着变化。
  
   结束之前,忍不住回首车间,不经意看到一个电子牌,高高悬在车间中央,上面红色电子文字在慢慢流动着:
   大众日产车――290台,一个月呢?一年呢?
   天啊,这是多少钱啊?
   来到这里,是要重新审视我们的价值观了。

共 426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这集“东北师大之行”收获甚丰,作者用文字详细地作了叙述:关于语文教育科研方法、关于课题如何选题、关于选题的要求、关于如何解读文本、关于语言前沿动态、关于文艺学前沿动态、关于“语文课标的教学问题”,等等等等。对于教授,作者同样作了描述,其中,86岁高龄的朱老先生,因口误最是可爱。有时候,太过完美我们不一定觉得很美,偶尔出现一些小瑕疵反而更接地气。作者显然对有一双丹凤眼的女教授更钟爱,虽然眼角已经有了鱼尾纹,但是随着她的讲解,眼睛顾盼升辉,一点没影响她的神韵,也是几天来所听讲座讲得较好之一。还有语言的犀利、深刻的程教授、来自中学一线的王教授-------正是有了这些终身奋斗在教育战线上的教授和老师们,才有一批批优秀的学子们。向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致敬!推荐阅读!【敏思编辑 绿袖子】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绿袖子的田园        2021-06-11 23:43:56
  早就知道珠珠是个有心人,看了你的“东北师大之行”,记录得如此详细,更是佩服啊。是不是听完讲座马上回宿舍把这一切用文字储存起来?一天天的,天天有喜人的收获。
我爱,故您在!
回复1 楼        文友:情满珠江        2021-06-12 10:10:48
  谁能像你执着地绽放生命的绿?
   在浩荡无边的天地间涂抹
   这是春天和生命的颜色
  
2 楼        文友:介非        2021-06-12 07:17:24
  谢谢作者妍冰老师别出心裁以日记形式的文学体裁分享给读者粉丝们关于“现代高校教育思路探索”的精美论文,高屋建瓴!
   也赞同编辑绿袖子老师的精辟【编者按】语,锦上添花!
江山美丽,江山多娇,江山如画,我爱江山!
回复2 楼        文友:情满珠江        2021-06-12 10:11:13
  仿佛是一条条绿色的图腾
   默默舞蹈着永恒的绚烂
   枝枝蔓蔓纵横交错
   用无形的图案
   编织着一个大大的中国梦!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