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刘基的为官之道(随笔)
刘基,字伯温(1311—1375),浙江文成县(原青田县)南田镇武阳村人,元末进士。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处州(丽水)总管府判。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谋略家和文学家。在民间被神化为能呼风唤雨、预知未来的人物,对明朝的建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后人尊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伟人奇人。刘基为官廉洁清正、刚正不阿、严于执法、不畏权贵的品格令人钦佩,他的为官之道:以民为本,立志治国;博学多才,为国献策;任人唯贤,重视人才;廉洁反贪,修身正己;执法公正,口碑良好等,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一、以民为本,立志治国
刘基作为儒家知识分子,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但中国知识分子在宋代以后,便面对“得君行道”的困境,纵有崇高的政治抱负和治国理想,却因为君主的因素和个人的际遇,不一定能够付诸实践。刘基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在元时“四隐四仕”,周松芳在《忠臣与贰臣之际——刘基的仕明心态》(2003第12期《文史知识》)中认为:“如果把他入明后的两次致仕两次入京也看作仕隐的话,那刘基在不到四十年的仕宦生活中,六仕六隐。”从这方面看来,刘基在这个朝代更替的动荡时代中,同样面对儒家知识分子“得君行道”的困境。他比别人幸运的是在辅助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过程中,自己的部分理想得到实践而实现了。
刘基生不逢时,当时元末正处在动乱时期,朝政腐败,官吏贪暴,水旱灾情频发,民不聊生。刘基登上仕途,虽满目疮痍,但他想用自己的赤心和才干为国为民干一番事业,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但他的刚正不阿,嫉恶如仇,与官场中尔虞我诈,贪赃枉法之流格格不入,受到排挤,得不到重用。曾三次辞官一次被羁管,使他济世拯民、建功立业的理想也破灭了,对元朝也彻底绝望了。归隐老家后,著书立说。他以民为本、立志治国的思想在其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尤其是目前还普遍流通的《诚意伯文集》和《郁离子》。其中《郁离子》以简短的寓言故事,审视了古往今来成败得失的教训,讲述了修身正己、防微杜渐、建议法治、遵纪守法、崇尚诚实、审时度势、任用贤才、治理天下等道理,可以比较系统地体现刘基的政治思想。尽管刘基仕途坎坷,但他以民为念、刚正不阿、严于执法,继承了先秦儒家“侍君不待君”的思想,一生围绕“以道事君”的核心思想。
他在《官箴》中告诫自己当官要“视民如儿,无反厥好”,“振惰奖勤,极艰息疲。疾病颠连,我扶我持。禁暴戢奸,损赢益亏。”“去谗斥佞,远吏近民”。在《郁离子•九难》中刘基申明了自己的理想追求“谋求救时之政”,“仆愿与公子讲尧禹之道,论汤武之事,宪伊、吕,师周、召,稽考先王之典,商度救时之政,明法度,肄礼乐,以待王者之兴。”德政宽仁,为政爱民,反抗腐败政府和代表政府的各级贪官污吏,更重要的是反抗腐败文化,包括腐败的生活方式和堕落的道德风气,以期待建立廉洁清正的理想社会。
二、博学多才,为国献策
刘基博览群书,坚持终身学习。他除了精读儒家经典著作之外,平时还坚持广泛地研读有关军事、哲学、文学、天文、地理、阴阳、八卦等书籍,并且做到学以致用,灵活地把有关知识运用到军事、治国上,为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献计献策,制定法规,立下了汗马功劳。有人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刘基真是一位功勋卓著“三不朽”的旷世伟人奇才。
刘基博古通今,知识渊博,勇于创新,兴趣广泛,精力过人,善于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受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他还是一位“琴棋书画”四艺皆具的江南才子。善弹琴、喜对弈、工书法、擅丹青。刘基在《工之侨为琴》中云:“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刘基认为上等油桐树做的琴,发出的声音是“金声而玉应”。吴之振《德音堂琴谱•历代圣贤名录》中云:诚意伯能琴,有《客窗夜话曲》。雷音琴院的《历代琴人录》之明清两朝,刘基乃列明代琴人之首。刘基不但琴艺出众,还会斫琴。由此观之,他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见多识广。
为官者不读书学习,就提不出建设性的建议,也理不顺施政纲领,也就无法带领大家走向幸福之路。
三、任人唯贤,重视人才
刘基在《郁离子》中直接表达了对管理国家的一些构想,其中对用人方面,有比较多的关注,国家的治乱,首要在得人。《规执政》篇提出今日用人之弊:“今风纪之司,耳目所寄,非常之选也,仪服云乎哉?言语云乎哉?乃不公天下之贤,而悉取诸世胄昵近之都那竖为之,是爱国家不如农夫之田、贾子之车也。”国家政治的推行,首在于得人,所以选贤任能至关重要。刘基指出执政者如果不能任人唯贤,悉取诸富家世胄和游手好闲的人来担任要职,怎能够说有爱国和图治之心呢?他在《致人之道》中说:“道致贤,食致民,渊致鱼,,薮致兽,林致鸟,臭致蝇,利致贾。故善致物者,各以其所好致之,则天下无不可致者矣。”致人、用人是同等重要的。吸引了人才却无法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不但无法为己所用,甚至会适得其反。除了致人、用人,刘基指出执政者还需要信人,《任己者术穷》篇说:“善疑人者,人亦疑之;善防人者,人亦防之。善疑人者,必不足于信;善防人者,必不足于智。知人之疑己而弗舍者,必其有所存也;知人之防己而不避者,必其有所倚也。”刘基认为执政者如果不能信任自己任用的人,有疑人、防人之心,到最后只会信任自己而导致人才流失,最终环绕在身边的只有圆曲顽鄙之士。知人善任,量才而用,人尽其才,社会方可和谐发展。
四、廉洁反贪,修身正己
刘基为官廉洁清正,刚正不阿,严于执法,不畏权贵的品格,令人钦佩。他从儒家廉吏治世的理念出发,以贪利贪德之辩,倡导为官要廉洁反贪,修身正己。《郁离子•贪利贪德辩》中说:“贪与廉相反,而贪为恶德,贪果可有乎?匹夫贪以亡其身,卿大夫贪以亡其家,邦君贪以亡其国与天下,是皆不知贪者也。知贪者其惟圣人乎。圣人之于仁义道德,犹小人之于货财金玉也,小人之于货财金玉无时而足,圣人之于仁义道德亦无时而足。”“故以其贪货财金玉之心而贪仁义道德,则昏可明,狂可哲,而人弗能也。故于货财金玉则贪,而于仁义道德而廉,遂使天下之人专名贪为恶德而恶之,则小人之罪也。”意思就是说,百姓贪财,会招致性命攸关;卿大夫贪财,会招致家族毁灭;君王贪财,会招致国破家亡。而刘基认为还有一种贪,那就是圣人贪仁义道德,而称为廉。而君子贪廉洁以修身正己,可以使昏昧的人变得明智,狂妄的人可以变得明哲。寓言反映了贪利之人自毁其身,贪德之人虽去犹存。《千里马之十二》篇讲述了北邻郭氏之老卒僮仆争政,室坏不修且压,乃召工谋之。从中说明:以信义得人力,致富甲天下;用人不当,贿赂公行,家室难保。治家如此,治国亦如此,如不能选用贤能,廉洁自律,大厦也必将毁于一旦。
《郁离子•虎逐麋》中老虎死于贪婪,为食而死,不也可悲?那些贪婪的人,难道不应引以为鉴吗?贪婪钱财权位酒色不可取,这是被无数事实反复证明的。贪官,为世人所唾弃;清官,为世人所颂扬。为官廉,要固守清俭,淡于财欲,抵制奢靡之风,洁身自好,使行贿投脏者无门可入,无计可施。刘基还特作《官箴》三篇自律,死后不厚葬,只做了简单的一穴草坟。因此,廉洁反贪,修身正己是为官之本,不可忽视。
五、执法公正,口碑良好
刘基在《官箴》中说:“立事维公,无沽我名”,“去谗斥佞,远吏近民。待人以宽,律己以勤”。“持心如衡,以理为平”。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在高安任上,他出门不带兵呼道、不坐轿、不骑马,微服私访、体察民情、秉公办事、执法为民,实在是一个难得的好官。
有一次,辖区内有一卖烧饼油条的孤老赵老汉一生积蓄的几十贯铜钱被偷。刘基用水缸清水投币浮油智破此案,追回铜钱,惩治罪犯,令百姓拍手称快。
当时,新昌州发生了一起命案,初审裁,已结案。可原判不服,喊冤上诉。总督大人委派刘基重审此案。他受命后,仔细阅读原有案卷,发现破绽,抓住疑点,明察秋毫,明察暗访,终将案件弄个水落石出。原来是凶手贿赂初审官,胡判误杀。实为歹徒横行乡里,行凶杀人致死。刘基十分气愤,当即呈报上司:被告蓄谋杀人,依法当斩;初审官受贿赂渎职,理该罢官。不久上司批复,按刘基之报依法判决。
此案震动上下,百姓传得家喻户晓,直呼刘基为“刘青天”、“慈父”。《神道碑》载刘基:“以廉洁著名,发奸谪伏,不避强御,为政严而有惠,小民咸慈父戴之,而豪佑数欲焰。时上下信基廉平,卒莫能害也。”
刘基勤、廉、俭,在官场中洁身自爱,执法公正,深受爱戴,他的故事也在百姓中广为传颂。
天道、人道、官道、车道……行行有规,业业有道,谁若逆道,就入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