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书香南北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书香】家有藏书(散文)

精品 【书香】家有藏书(散文)


作者:北方天马 举人,3455.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51发表时间:2021-06-25 12:41:55

【书香】家有藏书(散文) 刘平的祖上原是书香门第,据他自己考证,其太祖与宰相刘墉是同宗,为叔侄关系。在他的高祖时代,家中出了个进士,官居到翰林院主事,后因在宫廷争斗中站错了队,被罢官为民,从此家道中落,慢慢沦为平民。
   后来的家族中尽管也有不少读书人,但再未有大成,只出了几个私塾或大户家的账房先生。但不管怎样也算的上书香门第,可谓“诗书继世长”。
   刘平的爷爷就是教私塾的先生,开馆授教,在农村的三乡五里中,颇有声誉,被尊为“大儒”。其中有个早年的学生,后来考取黄埔军校,在国军队伍里任少校军官,满腔的热血积极抗日。淞沪大会战时,不幸被日寇俘获,因他爷爷与之常有书信来往,不免谈论一些时政和国事,遂受到牵连,被当地的汉奸抓进大牢,受尽日本人的虐待,出狱后不久死去。
   传至他这一辈,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做了主人,他得以有上学读书的机会,虽没学富五车,也读过四经五书,并接受到新思想、新文化的教育。在后来的国家建设中,农村文化人才缺少,他以中学毕业的学历,光荣地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执教四十余载,一直教授学生们国学和语文,兢兢业业,育得桃李满天下。
   六十岁时,他从中学校长的位子上退下来。无事一身闲,在县城里呆着感觉不舒服,就携老伴荣归故里,住到老宅中。闲时读读书、写写字,侍弄几畦菜地,种些花花草草,管理几棵桃李杏树,日子倒过的悠闲自在。
   同很多有文化的人一样,他年轻时也曾作过文学大梦,坚持了好多年,文章没有发表过几篇,书籍倒积攒下不少。一生中工作地点调动过五次,般过三次家,很多东西丢弃了,那些藏书一本也没有丢,而且越攒越多,以至在退休回到农村的老宅时,专门收拾出一间小屋做书房。室内左右两边,靠墙摆上大书架,上面全是书。
   他的藏书五花八门,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历史战争,古今中外都有。其中文学艺术,名人名著颇多,但都是些解放后出版或再版的图书。刚参加工作时,还有一些家传的线装古籍,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破四旧,立四新”,自己成分不太好,也胆小怕事,无奈全部上交。那些古籍从此一去再不复返,至今每每想起来,还心痛不已,留下终生的遗憾。
   他一生很爱书,年轻时大部分业余的时间都埋在书堆里,因而疏于打理家务,为此一辈子没少惹老伴生气。想想那些年,孩子们多,生活窘迫,单职工家庭的他,就那点微薄的工资,养活一大家人,确实紧张,亏得老伴精打细算,做临时工,后来经营些小生意贴补家用。
   他不会忘记,以前每次去县城开会,有时间必去逛逛新华书店,看到好书,爱不释手,可惜囊中羞涩,只能望书兴叹。很多时候,省去午餐费,饿着肚子换来一本喜欢的书,心里高兴但必须瞒着老伴。
   大半生的时光积攒下来,书籍装的满箱满柜,家搬到哪里带到哪里,用老伴的话说:这是他的宝贝,命根子。
   他这些书,有亲戚朋友送的,有自己花钱买的,很多是他从废品站论斤卖来的,还有是以工作之便占有的,总之,虽然有些年代久远,市面上已不多见,但从商业的角度去衡量,并没有多大收藏价值,不能和那些藏书家等同而语。
   很多书,对他来说都有一段故事,记录着他这一生的历程,每每回忆起来总有不一样的感觉,产生出扯不断的情怀。
   他对这些书非常珍惜,时常搬出去晾晒,损坏的地方都认真做了修补,每一本都盖上自己的私印,分门别类地整齐摆放于书架上,视若珍宝。如果有谁来借读,虽然十分乐意,但千叮咛万嘱咐地告诉借者:一定要妥善保护,千万不可弄丢,必须记得尽快归还。
  
   二.
   “家藏万卷书,门纳四方客”,历来是古代儒人追求的雅士目标。普天之下,书是具有知识和智慧的精神文化产品。家中的这些藏书,曾是他的自豪,也是他的精神寄托。很多时候,泡一杯香茶,手捧一本喜欢的书,仿佛打开一个缤纷的世界,优雅地畅游在文字里,任茶香与书香交融,心灵与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哲人对话,自己感到不亦乐乎,感到活的充实。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一年不如一年,近来眼睛又出了问题,读书出现了障碍。去过几次医院,基于已到高龄,医院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告诫他尽量少用眼,不可以再读书写字和看电视。
   一辈子与书结缘,现在不能读书了,他感到自己的人生即将走到尽头,思想变得沉重,人变得寡言少语。尽管眼睛不争气,扔喜欢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呆坐在椅子上,对着书架若有所思,似睡非睡。
   老伴几次偷偷监视他,怕他用眼,但后来这种担心已多余,因为他的眼睛基本退休,不再能胜任这项工作。老伴说他得了老年痴呆病,他自己也不加否认与反驳。不能读书,人就像失去了精神支柱,越发显得苍老,日渐消沉。
   老伴也不知如何是好,越来越为他担心,拉他去村中散步,他倔强着不愿去,时常对着书架发呆。幸亏孙女特地买来放音机,从网上下载一些有声读物,送给爷爷,他当时表现的十分高兴,乐呵呵地夸赞孙女孝顺。可两天后,他仍然抱怨:听书到底比不上读书,听演义、评书尚可,图的是热闹,听故事,其他的,在理解意境上,在艺术感染力上,就差远了。
   “与书打了一辈子交道,如今都土埋至腰间的半瞎之人了,还离不了书!”老伴唠叨他:“待你走后,把那些书都装进你的棺材里,陪你去天堂。”
   老伴的话他并不生气,但提醒了他一个现实的问题。自己眼睛不能读书了,人生有限,谁也逃脱不了一死。可去世后这些书留给谁?膝下虽然儿孙满堂,但谁能喜欢他这些书?
   传承祖上的书香,是他的夙愿。这些心爱的书,是他大半生的积攒,与自己有不解的情缘,每一本都有一段与自己有关的故事,人死显然带不走,但丢下也舍不得,心理感情上放不下。带进棺材当然是笑话,总不能身后被老伴送进废品站破烂堆吧。
   一连几天,这个问题困扰着他,膝下的几个孩子挨个想了个遍。大儿子是国家干部,现在退休在家,整天忙着钓鱼、打牌、下象棋,根本没见过他喜爱读书。二儿子是企业家,不是吃饭局、喝酒聚会,就是天南地北的旅游、谈生意,更不会要他这些“破书”。女儿是个文艺工作者,倒是喜欢读书,但只限于文艺类。她退休后热衷广场舞,忙着锻炼身体,闲时迷恋吹拉弹唱。再说,就她那爱干净劲,弄一屋子旧书,她绝对不会答应,根本没有指望。小女儿两口子欢喜收藏,瓶瓶罐罐的摆满一屋子,若是孤本、珍本、善本的老书,说不定他们会喜欢,可这些书在他们眼里根本不值钱。至于孙子辈,现在的年轻人那个还读得下去书啊,工作、应酬、电脑、手机,忙得不亦乐乎,快餐文化都懒得看,更别说大部头的旧书了。到了他们这一代,文化越来越高,书香的传统越来越淡,生活越来越好,居家的物品越换越勤。再好的东西只要多余或不赶形势,立马送进垃圾箱或废品站,这些书到他们手里,定逃不过变卖废品的命运。
   想来想去,他认为哪个孩子都不会继承他这笔无形财富的遗产,不由一生长叹:没想到传承千年的书籍,历来被文化人奉为至宝,千金以求,可到了现在已成多余和累赘,愧对祖上的书香门第。
  
   三.
   古老的村子,刘平世代祖居在这里,他的童年,他的教师生涯也是从这里开始。村后有他家族的祖坟,那里埋着中过进士的先祖,棺材中有没有陪葬书,他不知道,但感情中书香门第的家风不舍得丢。这些书进了废品堆,无疑是对斯文的侮辱,对不起先祖,也对不起这些年的心血与感情,心灵深处实在无法接受。
   无论古今中外,对于书,人们总给予最高的肯定与特别的关怀。俄国文学家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文豪莎士比亚也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中国的作家臧克家认为:“读书好似爬山,爬得越高,望得越远;读书好似耕耘,汗水流得多,收获更丰满。”这些文人对书的评价,他非常清楚。
   书是人类用来纪录一切成就和思想的主要工具,也是人类交融感情,传承知识,获取经验的重要媒介,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传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古人说的更直接:“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些赞美书的老理新论,他也都明白。
   读书明理,读书增长知识与智慧,这点他深有体会,深信不疑,那么毫无疑问,书对人类,对社会,对文明的发展与传承还是起着很大的作用,为什么现代人不爱读书了呢?他想不通,觉得不可思议。如今新华书店没有了,早先梦寐以求的书籍,时常发现于废品站,“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现象更是难见,好多大作家出不起书,况且出了书也买不掉,少有人问津,文化发展到这步田地,他感觉悲哀,感到心痛,但又无能为力。
   “迂腐”,他有时也恨自己,土埋到脖颈的人了,操的哪门子闲心。也许这就是老年人的执着,明知无力改变,仍坚持自己的认识,十头牛也拉不回。
   ……
   有一天,村小学举行了隆重的捐赠仪式,市、县教育部门都来了领导,仪式上一群孩子高高举起手,向刘平爷爷鞠躬、致敬。上级领导们把一本大红证书郑重地交到他手里。他一身笔挺的中山装站在台上,捧着证书,脸上挂满了微笑,昏老的眼睛里噙满高兴的泪花。他模模糊糊地看到,朝阳爬过学校的楼顶,照得学校大操场一片明媚,在孩子们身上洒满了金辉。

共 371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刘平老人生在书香门第,自幼喜好读书,祖上也曾风光一时,但中途家道中落,归为平民,难得保留下来的一点线装古籍,也在破四旧中化为一把灰烬,刘平老人为此也异常遗憾痛心。刘平老人从教一生,桃李满天下,至退休,移居故居,与书为伴,家有藏书三五架,虽非孤本名卷,但都是老人一本一本收藏而来的,在老人心里,可谓命根子一样重要。无奈年纪所致,眼睛不争气,不能再读书,思索自己余生不多,这些宝贝该如何处之。老人思前想后,终日不能安宁。一日,村小学隆重的捐书仪式是为刘老而开,刘老的书籍,全书捐给了孩子们,捐给了这个村子的小学。作品语言温婉如玉,款款而来,给读者将一位饱读诗书,充满爱心的老人形象展示在纸面纸上,读来温暖万分。佳作,极力推荐文友共赏。【编辑:雪凌文字】【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10705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雪凌文字        2021-06-25 12:43:25
  散文人物鲜活 ,形象饱满,并有强烈的教育意义,佳作!问候老师!
著文写诗,记录生活,更是记录人生!
回复1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1-06-25 18:22:54
  古语:“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常作灾。”但今天的家藏旧书,还有几人问津?几人珍惜?也许时代的发展,人们从多方面可以获得知识,不再局限于读书,但传统意义上的书,会不会退出历史舞台,未尝可知。感谢精彩编按,详细解读,祝安。
2 楼        文友:宁夏旅行者        2021-07-09 11:22:00
  经典美文,意义深刻,值的一读,问安。
回复2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1-07-09 20:57:22
  谢谢来访。书伴人类几千年,几多功劳几多过,人类写书几千年,几多欢乐几多愁。问候夏安。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