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风恋碧潭 >> 短篇 >> 传奇小说 >> 【风恋】三义庙鞋歌(小说)

编辑推荐 【风恋】三义庙鞋歌(小说)


作者:孙丹木 布衣,178.2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261发表时间:2021-07-14 16:52:16
摘要:清康熙年间,成都提督街一带制鞋业繁荣,众从业者尊蜀汉皇帝刘备为业内祖师,并在“蜀王弟子”鞋坊刘老板(自称刘备后裔)带领下成立了鞋业行会。为感谢祖师蔽荫,纪念刘、关、张三位结义英雄,倡导鞋业团结互助,共同发展,行会提议捐修三义庙,得到大家拥护支持。故事围绕行会组织团结鞋业人员发展鞋业、修建三义庙展开,演绎了一幕幕表现老成都手工业者美德和人间义、恨、情、仇的悲喜剧。


   雪莲听了也眼泪汪汪,她想当年自己不也是这样子吗?为什么老天就不给穷人一条活路啊!她不忍心再看下去,便从身上拿出二两银子,叫大妈给她女儿请医生看看买药治治,然后进屋安慰了那苦命的少女几句,就匆匆告辞了。
   等雪莲回到大慈寺,上午的活动就快完了。娟妹见她回来,就大声道:“雪莲你上哪儿去了这阵才回来?我哥正着急地找你呢!”
   雪莲知道她在开玩笑,没心思给她对嘴,只是简略地讲了她刚才的所见所闻。娟妹听了也黯然神伤,不由为之叹息。
   雪莲当晚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十年过去,她没有一天不思念自己的父母双亲,不知他们今在何处,生死如何。
   她依稀记得,十年前父母带着自己逃难来到成都,滞留在鼓楼街一家客栈,一天晚上一队官兵闯进客栈,说要捉拿朝廷钦犯,进来就清查抓人,父母被他们不明不白抓走了,自己一夜之间便成了流落街头的孤儿。对比童年的悲惨遭遇,她觉得自己现在应珍惜美好时光,应懂得知恩图报,而她认为报恩的最好方式,就是像她养父母一样乐于救难济穷。
   记得当初为不让养父母白白供养,她自愿到蜀绣坊学手艺,终日与一批姑娘艺工作伴,刻苦钻研技艺,熬更守夜,十分辛苦,她却觉得非常快乐。后来因养父不善经营,蜀绣作坊转让给别人,她就乖乖在家闭门读书、习字、绘画,也从未让养父母多操心。但唯一养父母不知道的,是她在任何时候都还未泯灭找到亲爹亲娘一家人团圆的希望。今天明明看到那女人好像自己的母亲,可结果证明是自己思母心切,产生了错觉。一场误会让她发现又一对母女的不幸,反叫她旧愁未了添新愁!
   第二天,她与养母商量后,把自己的旧衣清理出几件,又拿出一床旧棉被裹在一起,叫上家中女佣一道给那母女送去。这次她弄清了那母亲名叫赵梁氏,女儿叫赵晓云,在这巷子里已无声无息地住了十多年了。以后又隔段时间送点钱物去。她就当作在弥补对亲身母亲的孝道,在尽亲身姊妹间的手足之情,这样好像才觉得心里好受一些。
   光阴荏苒,一个冬天就转眼过去了。春节期间,靴鞋行会组织那些唱川戏、舞龙灯的一系列街道活动和庙会活动,自然搞得热热闹闹,欢欢喜喜,轰动遐迩,振奋人心。
   元宵节这天下午,雪莲邀秀娟去赵氏母女家。一走进那熟悉的小巷,便看到那破败的门楹上贴着幅一大红春联,上联写道:“辞旧岁岁岁不忘济寒情”,下联则是:“迎新春春春牢记救命恩”,横批是:“大德留芳”。雪莲笑道:“这幅对联文绉绉的,不知哪位秀才写的,什么‘大德留芳’,太夸张了吧。”
   说着进屋,见母女俩一扫往日愁容,雪莲和秀娟也跟着高兴起来。雪莲问道:“赵妈,今天是元宵节,等会儿我们一起去大慈寺看灯会好吗?”
   赵妈道:“今天我高兴呀,倒不是过什么元宵节,是我们娘儿俩遇到你们这些活菩萨!我云儿这条命哪,全靠雪莲小姐给救活了呀!你说奇怪不奇怪,恰好大年三十那天她就能下床行动了,让我们娘儿俩开开心心过了个年!”她说女儿的病自从雪莲给钱治疗,就一天天有了好转,原来医生都说难救活的病,不到一个月就痊愈了。“你们说这是不是菩萨显灵?”
   这时云儿拉着两位好心姐姐的手,也红着脸连声称谢。
   雪莲说:“小妹大病痊愈,确实令人高兴,留得青山在哪怕无柴烧嘛,人穷只要身体好就是福呀。”
   “赵大妈呀,你们两娘母今后的生计也不用着急,雪莲和我都商量好了,你老要是愿意,就在我们鞋作坊去做工,相信纳鞋底做鞋帮你是内行。晓云妹呢,你愿学绣花就到雪莲姐的蜀绣坊去,愿做鞋也可到我家鞋坊去,也好两娘母在一起。”
   赵大妈哪有不愿意之理?于是当场定了下来,过完年晓云就去雪莲家学刺绣,赵大妈到娟妹家鞋坊做工。赵大妈又是感谢,就要叫女儿拜两位姐姐为师。
   雪莲道:“拜师就免了吧,今天的任务是过元宵看灯会,快快乐乐耍一宵,过了今天,就该安安心心正正经经干活儿了。”
   快到傍晚,雪莲和秀娟就邀请赵氏两母女去街上吃元宵汤圆,汤圆馆子里灯火辉煌,热气腾腾,各类汤圆琳琅满目,母女俩哪回过年吃过这么好的美食呀?起初都不敢动筷子,还是雪莲和秀娟笑着提醒她们趁热吃,才都狼吞虎咽吃起来。那甜甜的热腾腾的汤圆吃下去,周身都是甜甜的热腾腾的!
   再去大慈寺听戏观灯。清冷的月光下,却见灯火辉煌,人影重重,只听戏曲缭绕,人声鼎沸——那里又是一派五彩缤纷热气腾腾的景象。有诗赞曰:
  
   楼台上下灯照火,车马往来灯照人。
   灯如火树披银花,群星灿烂到仙家。
  
   成都的元宵节又是一年一度的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日子。抓住这难得的机会,大胆的姑娘小伙忙在灯影树阴下寻找意中人,他们眉目传情,相互调笑,山盟海誓,互赠信物,享受着幸福时光,哪怕这种短暂的恋情大都没有结局。
   不过,娟妹、雪莲已是名花有主,大病初愈的晓云在母亲呵护下,都不愿也不敢回应那些追求者的示爱,只是开开心心尽情地欣赏那满园美仑美奂的灯火华光。
  
   第十六集:神庙奠基众振奋
   春节过后,转眼到了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时节。
   康熙十八年,又到三月十五桃花会,原订于去年中秋举行的三义庙奠基仪式延期到这天举行。成都靴鞋业行会为了让这次奠基仪式大展风光,特请来四川提督郑蛟麟大人、成都知府冀应熊大人等地方军政要员,大慈寺、文殊院等寺院主持,以及商界朋友、街坊邻居,共同热闹庆祝了一番。然后是重要嘉宾剪彩,挥铲掩埋基石。庆典的午宴上,刘师爷特别祝酒致辞,感谢各界对修建三义庙的支持帮助。他向大家公布:三义庙工程已募集到官助银两和民间捐助各一万两。官助银两中还包括雅州官府的三千两。民间捐助主要为靴鞋业行会会员,也有社会贤达及普通百姓,其中富商薛礼贤除捐出丁家祠堂作为庙址外,还捐现银一千两,蜀绣行会、蜀锦行会各捐一千两。眼下所募捐银,已基本能满足建庙之需。建庙后若有剩余,就计划用于鞋业展览会和慈善会活动。刘师爷还宣布:三义庙于今天奠基,要赶在今年八月十五中秋之日竣工,届时同时举行竣工典礼、第一次庙会和鞋业展览会的开幕典礼。
   三义庙的奠基,对成都的众鞋家是个极大鼓舞,对整个行业是个极大的推进。不久又传来另一个好消息:那就是浆洗街制革作坊的老板也纷纷要求加入靴鞋行会。他们说,靴鞋业的发展,离不开制革业的发展,两个行业唇齿相依,是手足兄弟,团结起来才更有力量,才发展得更好。靴鞋行会开会商议,认为本行会理应海纳百川,广结盟友,共图发展,有制革行业加入联盟是大好事,于是又吸纳了万盛源等二十余家制革坊会员。
   至此,在靴鞋业行会的带领推动下,成都靴鞋业发展呈现出一派崭新局面。一是制鞋作坊越来越多,除提督街一带密密麻麻挤满了鞋作坊,有的还逐步向城南浆洗街、武侯祠附近郊区转移扩展。二是由原以布鞋为主、产品单一向布鞋皮鞋共同发展、花样繁多转变。围绕皮革鞋业,提督街和浆洗街联系得更加紧密,逐步发展成了名传遐迩的成都鞋革业大本营。三是女鞋产量不断增加,销量不断扩大,并逐步形成独自特色。四是销路越来越广。原来产品主要从水路出川,从锦江起航,经长江各大码头,直达扬州。现增加到水陆两路出川。陆路又有南北两条大道。北路经广元,越剑阁,入汉中,至长安。南路则沿古南方丝绸之路运至沿途城市,逐步把成都鞋卖到中亚乃至西洋去。
   筹办展览会的事务,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截止目前,报名参展的人家已有五十多家,超过了靴鞋会员的一半。行会头领的几家,除了抓好自家的产品,还要腾出时间指导帮助其他参展会员家。秀娟本不是行会的主事,但大家都慕名要向她请教设计鞋样的事,特别那二十来家做女鞋的,差不多每家的鞋样设计都经过她的手。她虽然觉得辛苦,但受到这么多人的尊重,却也感到美滋滋的。
   这天,文兴正抽空在家给扬州杨语堂写信,请他前来洽谈商务,一定要把玉洁妹带回来,好给成都的姊妹亲友们一个惊喜。刚写完信,副会长全行礼登门来请教。
   “我们的大秀才呀,我那祖传鞋作坊已经营了一百年了,还没取个正式的名称,人家都称它叫全氏鞋店,产品就成了全氏布鞋。可最近有个外地客商来订货,听到‘全氏’两个字,说这名儿不雅。我问他何为不雅,他说‘全氏’与‘全湿’谐音,你卖的布鞋,要是全都湿了,这布鞋还能穿吗?”
   文兴笑道:“竟有这样牵强附会的!于是你就想到要请我给你的鞋店和布鞋取个好名字?——好了,你店门前不有幅对联吗?那里面就藏有个好名字。”
   全行礼道:“那你就直说了吧,别再卖关子了。”
   文兴指点他:“我记得那对联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这里面‘兴隆’、‘四海’、‘茂盛’、‘三江’都是吉利时髦的好名字,依我看就取个‘三江’吧,寓含生意和财源都象三江之水,源远流长,源源不断。”
   “太好了!怪我有眼不识泰山,没有早来请你大驾。下月初五三江鞋店就搞百岁庆典和得名庆典,要特请你大驾光临啰——三江,三江,这名字巴实!”全会长赞不绝口。
   “百年大庆,这么大的事,你不请也要来,你作为行会头领之一,还要把行会里的会员都请来庆贺才对。”
   “那还用说!我是说你是必至的嘉宾嘛。”
   “其实,这次办展会,鞋店、鞋品没有名字的问题都暴露出来了。这些天,报名参加展会的店家中凡没名儿的差不多都让我取个名字,而且得名后他们都皆大欢喜。”文兴不无自得地说。
   全行礼忙补充说:“看来我们这次展览评判标准,不光是看产品质量样式,还要看产品的名称好不好,能不能吸引客商,你说是不是呐?要是这次展会一炮打响,这里面少不了你的功劳——哟,对了,你那岳父会长正请我们去商议一些事情,事完后由我做东请客,吃啥子随你们点。”
   到了刘家,娟妹倒上茶来就避开了,文兴好生遗憾,又只好装得若无其事的样子。接着几个人商量正事。主题无非是修庙进度情况,下一步安排,资金使用情况,以及展览会的一些事情。
   这些事议妥后,继龙针对三义庙落成庆典提出个新建议:请成都有名的乐坊参加庆典演出,除了演奏现成曲目外,还要创作一首歌颂成都鞋业的歌,歌曲自然由乐坊来写,歌词可得要熟悉热爱鞋业又要有创作水平的人来承担。
   “好,好,好!我击掌赞成。这首歌出来不光只为庆典,今后就成为我们鞋业的行歌,世世代代永久传唱下去,长鞋帮志气,扬鞋业精神——继龙弟,看来你的见识真是大有长进了!”文兴说着便激动起来,他为继龙能提出这样的建议感到十分惊喜。在场的人都表示赞成,接着议到由谁来作词的事,都说非文兴莫属,文兴本人也觉得这舞文弄墨的事,唯有自己来承担了。
   这时娟妹不知从何处冒了出来插话道:
   “写歌词的人也有现成的。”看众人都惊讶地看着自己,忙说,“你们都是有眼无珠,我未来的雪莲嫂子不是闻名一方的才女么,吟诗作曲不就小菜一碟嘛!”
   经娟妹这一提醒,文兴也觉得雪莲是个合适人选,他知道雪莲的才气是没问题的,只是担心她对鞋业还未涉足,写起来能否切中主题。此时娟妹又说:“不瞒你们,我哥的建议,起初也是雪莲提出的。没有金刚钻,谁敢揽瓷器活?”
   文兴先是有点酸溜溜的感觉,想不到自己的心上人竟这么推崇别人的文才,但一转念又觉坦然。认为一个闺房女子有这样的才气和胆识,实在难得,这既是继龙的福份,更是行业之大幸,地方之荣耀,应大力支持褒扬才对。故爽快地表示了赞成。
   此时全行礼副会长笑道:“哦,原来是夫妻同盟,兄妹同盟,串通好了的嗦!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呀!”
   “全行礼兄呀,我看这事就这样定了下来:先由雪莲写写歌词稿,再让文兴看看,需不需改动,最后再由大伙定个盘,你说好不?”刘师爷这么一说,没一个不赞成的。然后全行礼又提起请客的事,大伙便高高兴兴跟着他上馆子去了。
   雪莲接到写歌的任务,立即行动起来。这对她本不是什么难事,吟诗赋词,只要灵感触发,便可挥笔而就。但如果平时对写的内容没有亲临实感,熟悉了解,那灵感也不是那么容易触发的。雪莲自然知道这个道理,加上她对任何事都刻苦认真,力求完美,对此重任更不能马虎。于是便邀娟妹一道,先到加入行会的鞋作坊去拜访拜访,希望熟悉鞋业生活,长长鞋业见识。各店家知道娟妹一道来的是她未过门的嫂子,且又是这般才貌惊人,自然是热情接待。
   雪莲每到一处,总是彬彬有礼,从不拿小姐架子,而且向那些鞋匠们虚心学习请教,还要帮忙做这做那。晚上回家,她又独自一人挑灯夜读,几至天明。一个月下来,她便对成都鞋业的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尤其切身体验到靴鞋发展的不易,鞋工们的勤劳朴实与善良,增加了对鞋业、鞋工的热爱。但此时她反倒有了担心,她对秀娟说:

共 56658 字 12 页 首页上一页1...789101112
转到
【编者按】小说通过讲述老成都鞋业行会爱恨情仇故事,演绎了一幕幕跨越时空的真善美。清康熙年间,国运日盛,民生安定,成都百业兴旺,特别是提督街制鞋的作坊发达,是全省军务提督衙门订购军鞋的地方。为了抱团发展、共同进退,提督街东头“蜀王弟子”号店主刘昌元提议成立鞋业行会,得到赞同。于是,故事便围绕鞋业行会组织团结鞋业人员发展鞋业及修建三义庙等故事展开。时间跨越幅度大,背景深沉丰实,文化底蕴古老奇特,通过各种人物的多方面刻画,故事的转折发展,表现出一幅极具历史色彩的巴蜀画面,也表现出老成都曾经丰富多彩的人文历史。此外,作者对人性的描写和深挖也下足功夫,是一篇极具阅感的好文章,非常值得学习,特别是文中的“师爷”“账房先生”“家丁”“银票”等,是一个朝代的代名词,让人有种穿越的感觉!很好的一部小说,画面丰富多彩,对话场景古韵十足,人物刻画入木三分。佳作推荐共赏。问候作者,感谢赐稿风恋,遥祝作者身体健康、文思泉涌!!【编辑:山雨潇潇】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山雨潇潇        2021-07-14 17:06:40
  一篇非常值得学习的小说,历史感十足,难得!学习了!祝老师创作快乐。
2 楼        文友:刘春庆        2021-07-14 17:39:02
  很有地方特点,方言也贴切,也很精彩。问好作者,期待更精彩的作品。遥祝夏安?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