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窗】夏完淳——头颅如许负英雄(小说)
一、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南明永历元年,注定不是一个平常的一年。
天还是那片天,地还是那片地。扶桑依旧耀眼张扬,明月仍然清辉熠熠。只是有些陌生了,仿佛是从一个世界到了另一个世界。
十七岁的少年仿佛是睡着了,安静地躺在棺椁里,精致的容颜多了些许沧桑,神情充满遗憾与不甘。许是不甘于这么年轻就生离死别,亦或是国之将亡他不能凭一己之力挽狂澜……
松江城的九月凄凄凉凉,冷风呼啸着刮过耳畔,那片新建的墓冢在这悲壮的氛围下显得更加凄冷。
“存古……”有人绝望地呼喊,声线似乎沙哑了,是哭了太久的声线。
墓冢的主人姓夏,名复,字存古,号小隐,灵首,又叫完淳。这一年他在金陵遇害,以身殉国,成为佳话。松江城,这片悲伤的土地上葬了他的父亲,这一年,他也葬在了这里……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这个年轻的少年英雄曾在昏暗的牢房里,望着远处的故乡,想起摇摇欲坠的江山社稷,自知在劫难逃,留下一首《别云间》。那年他十六岁,家中妻子方才入门不久。山河家国是他的信念,守住这片江山是他这短暂的人生中最重要的愿望,可叹命不由人,明朝终是覆灭了,他也死了,他死的时候尚未及冠,正是风华正茂的年华……
二、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他走的时候,是夏天,阳光莫名的刺眼。钱秦篆细心叮嘱他一些零碎的小事,完淳耐心地听着,神情庄重。他们新婚燕尔,总是有些不舍的。
父亲在不远处等他,他知道,应该走了,该为光复明朝江山而尽己所能了。完淳从妻子手中接过行李,最后拥抱了一次妻子:“来年若能归,吾便为卿日日画眉。”
他走了,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光复明朝之路。
他不曾料到,这条路使他与深爱的妻子生离死别。
他为南明朝廷效力,成为南明朝廷的强将,光复明朝的军事仰仗。他带领农民军南征北讨,辗转沙场。大漠风沙,磨伤了他俊美的容颜,为他眉间添了些许沧桑。明明还是十六岁的少年,却已成熟稳重如山,历经不该历的沧桑。
多少个漆黑无边的夜晚,他躺在中军帐里,望着家的方向,辗转不成眠。他想起临行时夫妻二人情深义重,内心萦绕着刻骨相思。有多少次他想回去了,放弃了,可想起将士们的豪情壮志,知己之间生死相依,想起光复家国在即,清军野心勃勃,又不得不拿起战报,苦思冥想。醉里挑灯看剑,心中壮志凌云。
天若有情天亦老,光复明朝注定成殇。
夏完淳被捕了。江南知府的监狱里,昏暗无光,完淳被锁在角落,眼中万般不甘。他望着布满伤口的双手,暗暗苦笑,注定回不去了,这双手,再也没有机会为秦篆画眉点妆了。
三、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八十多天的牢狱生活,完淳度日如年,忆起战死的将士们,大漠之上血色的土地,便痛不欲生。这八十多天,他重拾紫毫,在丝麻上写诗自勉,一首《南冠草》激励无数复明将士,一首《别云间》惹多少人泪落?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他料到难逃一死,却仍希望死后倘若还有灵魂当高举明朝军旗,不向贼人屈服。
江南知府洪承畴审讯夏完淳,温言好语劝夏完淳投降,归顺清朝,年仅十六岁的少年冷笑一声:“我听说江南知府洪大人是个爱国人士,当年抗清之时以身殉国,晚辈好生佩服!”身边有人提醒他眼前便是洪大人,完淳却骂道:“洪大人是我们的典范,乃我大明名士,屈屈逆贼,竟敢冒充我们洪大人!”
他几席话下来骂得洪承畤面上无光,字字如针尖麦芒,洪承畴大怒,命人将完淳拉了下去。
南明永历元年,完淳十七岁,在金陵问斩。那日的阳光暗如夜色,天色阴沉地仿佛是要下一场暴雨。监斩台上,完淳没有跪下,挺立如松刚劲,他昂着头颅,面色充满不屈,宛若神祇。
刽子手惊了许久,迟迟不敢下手,明晃晃的长刀,在手上不停地抖。直到监斩官一声大喝,令箭“哐当”一声落地,刽子手才闭了闭眼,豁出去一般斩下少年的头颅。血如泉涌,头颅落地,容颜上依旧坚定。
一代英雄泯灭,多少遗憾,多少泪……
四、陌上花开,英雄成殇
许多年以后,清朝在中原已稳定如泰山,光复明朝的组织仍在,却不如夏完淳在时一样强了。明朝再无卷土重来的机会。
夏完淳死后,天下局势风起云涌,却再无实现他夙愿的消息了。钱氏生下了幼子,不久便夭折了。又过了些许年,钱秦篆万念俱灰,看破红尘,双九年华,便青灯古佛,心如止水。
她日日闲扫花影,不经意间会想起那年夏日,十六岁的少年对她许诺来年定归来为她点妆。只是妆终究没能点成,少年的愿望也没能实现。
完淳曾在狱中写下:一自市朝更改,暗销魂、繁华难再。
平生夙愿终不能了,大明江山终不能复,历史的长河依旧在流,完淳的身影寻不见了,他的精神却留在了后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