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摆渡】县城里的老人俱乐部(散文)
一
那天,老人们像往常一样聚集到县第一小学门前时,耳旁忽然传来一声清脆的童音:“敬爱的爷爷奶奶,每当看着你们一次次来到学校门前,盼星星盼月亮一样望着学校的大门,不管今天天上的太阳那样火辣辣的烤着你们的脊背,也不管明天雨后的泥泞沾湿了你们的双脚,只为了把我们,你们心中的小太阳平安接送回家。望着你们执着的身影,我们百感交集,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爷爷奶奶,您辛苦了……”
老人们循着声音,目光转到路旁的一座门面房。隔着橱窗,一个年轻人正在向老人们露出真诚的微笑。
之后的几年中,每当罗小辉想起那天的情形,都会激动万分。因为,那天是他的“爱心老人俱乐部”开业的日子。
二
几年前,罗小辉大学毕业之后,回到家乡的县城,在一个条件不是太好,也不是太糟的政府机关工作。每天日子虽然平平淡淡,倒也不必担心哪天会领不回工资,这在就业紧张,竞争激烈的经济背景下,也算是一个“铁饭碗”了,所以当年的同学都非常歆慕他。但罗小辉性格刚直,容易感情用事,自然不太适应机关工作。另外,每天上班下班、朝八晚五的慢节奏生活,也让一直怀揣人生奋斗理想的罗小辉感到沉闷和压抑。他总觉得,应该投身到沸腾的时代中去拼搏一番,经风雨见世面,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喝茶水,看报纸。因而,他反而更加羡慕那些奔波创业的同学。
一次,他因工作与顶头上司发生了一次震动全机关的争吵,一怒之下辞职回家。在家人、同学都为他的冲动之举感到不解和惋惜时,他却淡然一笑,说:“性格决定命运,或许,我天生就不是坐机关的料。”虽然如此说,但他还是不免沮丧,毕竟,对于自己人生来说,这是一次失败。
回家之后的罗小辉冷静下来,知道自己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了,只有向前看。他索性关起门来思考,他第一次这样思考自己的人生之路。他躺在床上仰望天花板,反复问自己能够干些什么。想了几天,也没能想出一条锦囊妙计,只好托人靠脸打几天零工再说,顺便观察了解一下社会。
一位开超市的朋友,见他无事,请他帮忙照看了几天货架。这个超市邻近县第一小学,每天有很多小朋友从门前路过,所以这条路上的小商铺很多,大都经营学习用品、玩具等商品,生意似乎非常火爆。于是,罗小辉便打起主意,也租用了一间不足十平米的地方卖起了学生用品。生意场并不像他想象得那样简单,由于这条街上打学生主意的人太多了,所以竞争异常激烈,如果没有特别引起孩子们注意力的东西,就难以吸引孩子光顾,不过毕竟已经铺开了摊子,就先干干试试。抓住上学放学的这一段时间,倒也有一笔不小的收入,至少可以维持他的日常开销。但他还是不甘心自己就靠开这个小店铺度过一生,他想做的更大、更好、更有意义。
时间长了,罗小辉就发现了问题。由于县城里车辆较多,家长都担心学生会出危险,所以这些小学生需要每天早上、中午、傍晚两次往返接送。父母大多忙于工作没有时间,这个任务就义无反顾地落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身上。学校有二千多名学生,每天就有至少多名老人聚集在路口等着接送孩子。每到这个时候,这条小路上的车辆和人流乱作一团,交通拥挤自不必说。更令罗小辉不安的是,这些老人大都六十多岁了,很多人身体并不是太好,却每天要在这条路上站立至少一个小时,如果赶上老师压课,或者孩子做值日,就要多候些时间。冬季,有时晚上放学天已经黑了,老人们仍站在学校门前苦苦等待。
一天临近中午,门前的路上照样拥挤不堪,忽然下起了大雨。老人们四散奔逃,纷纷寻找邻近的屋檐避雨。有两位白发老太太站在了罗小辉门前,一边抖落头上身上的雨水,一边唠叨。一个说:“这群小祖宗,我们真是欠下他们的。”另一个叹息说:“唉,没办法呀!要是能有个地方给我们遮风挡雨就好了。”
那个夜晚,罗小辉躺在床上辗转难眠,眼前满是老人们沾满雨滴的脸。思索着老人的话,他想:我们现在给与老人的,比起老人对孩子的投入,真是差远了,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为老人们提供方便呢?想到这里,他忽然灵机一动,霍地跳了起来,冲到门外,借着昏黄的路灯在学校门前的小路上转了半宿。
学校东门口有一间门面房,一楼是二百平米的大厅,曾经开过几家饭店都赔本,所以一直空在那里没人敢租用。罗小辉却看中了这里的宽敞,说干就干,迅速借钱把一楼租下来。
家人和朋友都说他想钱想疯了,一没经验二没人手三没“风水”,租这么个地方做什么。罗小辉笑而不答,自己开始跑办各项手续。
三
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罗小辉的“爱心老人俱乐部”终于开张了。
他有原来上班时留下的文字基础,写一篇“煽情”的宣传稿信手拈来,每天在俱乐部门前循环播放,并印制成传单,在开张的几天里发放到老人们手里。
按照罗小辉最初的想法,创办一家“爱心老人俱乐部”,主要目的是为接送孩子上学的老人们提供方便,让他们到这里等候放学的孩子,等候时间可以休息娱乐,孩子放学就过来找家长,既安全又便利。里面出售一些儿童玩具、学习用品,以及老人日常用品,他还准备了象棋等一些文化娱乐用品,租给老人们使用。
一开始,老人被这个新生事物吸引了,纷纷进来参观,但大多都不相信会有这样的好事,没有几个人真正在这里休息,也很少有人来购买老人用品。罗小辉仔细观察老人们的反应,发现大多数老人都是从苦日子里过来的,比较会“过日子”,几乎舍不得花钱为自己置办一点什么。一时间,他一筹莫展。
一次,罗小辉回老家,正赶上父母正和村里的一群老人们聚在一起练唱京剧。看着老人们其乐融融的样子,罗小辉恍然大悟,明白应该研究老人的年龄特征,从他们的情趣爱好做起。自己今后主打的,就是为老人服务这张特色牌。于是,他把父母接到城里,同时联系了一大批爱好戏曲的老人,每天在自己门前尽兴演唱,特意提出了“免费提供场地供老人娱乐”的口号,原来的娱乐设施象棋之类的一律免费提供。出售商品方面,增加了老人们比较喜欢的钓鱼工具、简易乐器,也引进一些老年服装等商品。同时,减少一些儿童玩具、学生用品之类的商品。真正把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老人身上。逐渐,俱乐部开始有了起色,人越来越多。老人们被这个小伙子的热心打动,觉得总是在这里休息、吵闹,不买一点什么,总是过意不去,便开始关注店里的商品。于是,老人们越聚越多,大家们平时闲着没事也会过来转转,商品销售额也不断提高。
一年下来,罗小辉赢得的,不仅仅是人气,同时也赢得了来之不易的收入。尽管仅仅是微不足道的几万元钱,只够还掉房租和进货借款,但罗小辉毕竟看到了希望。他认准了,老人世界也是一个大市场,第二年,他通过老人们闲聊,得知一些体力还不错的老人平时大多数时间无事可做,想寻找一些工作又没有雇主相信,就开办了老年中介所,为一些有劳动能力的老人们寻找力所能及的工作。为了方便老人们接送孩子,他专门雇用可靠的人员,到学校门口等着接送孩子,让老人们安心娱乐。
罗小辉的“爱心老人俱乐部”赢得了老人们的普遍赞誉,每年的营业收入也开始大幅提升。尽管相对于一些“大生意”来说,这点收入微不足道,但罗小辉却感觉到自己找到了自己的事业。更为重要的是,人们纷纷赞扬罗小辉为老人们排忧解难,提供了避风港和娱乐场所,赢得了广泛的社会信誉。
四
几年里,“爱心老人俱乐部”越办越红火,罗小辉也越来越自信。他始终认真听取老人们的呼声,尽最大努力满足他们的需求。因为他通过自己的爱心老人俱乐部,不仅知道了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同时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用一颗爱心去观照社会,为社会分忧,社会就会有所回报。
有些同学知道他涉足了老人事业,表示不理解,觉得他是在浪费青春。他回答说:“老人事业不仅让我学会了创业,更让我懂得去爱,这样的青春,值得!”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