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看场(散文)

编辑推荐 【东篱】看场(散文)


作者:永丰人 童生,742.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068发表时间:2021-10-12 06:12:24

【东篱】看场(散文)
   有乡村的地方,就会有打谷场,就像有炊烟升起的地方就会有农庄一样。种植的人家就必须的扫帚、笆杈、船、锹等农具,这是他们生活的依靠。
   村子有八个生产队,一个生产队一个打谷场。仁慈是第四生产队,地处村庄的东边,谷场就穿村开在大河边,村里俗称“四队场”,四队场,至今叫起来还是那么亲切。谷场北面是新建村级中学,仓库将中学隔在谷场外,谷场是八九片场连成一片,由北向南看,真有气势。
   暖湿的南风一吹,北滩子、面前荡、新圩子的小麦一个劲地比赛黄,转眼的工夫,镰刀钝了,农人的腰酸背痛了,麦子堆满场头。
   大人们看着堆积的麦子支撑着劳累的自己,一下子高兴的情绪就上来了。虽说乡村有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淳朴,但心里对诱人到手的庄稼,还是有些担心,必须提防。为了让疲惫不堪的家长多睡一刻安稳觉,每晚到打谷场上看场的重任当然都是落在孩子们的身上。
   仁明和春生是叔侄俩,两家场紧挨在一起。叔侄俩岁数相差不多少。虽说是叔侄俩,外人一看就像弟兄俩,尤其是还整天粘在一起。春生第一次闹着要去看场的时候,是经过仁慈的思想斗争的。让,还是不让,是个问题。
   仁慈担心的很多。平整光净的场头,正是乡村孩子疯野的地方。有恶作剧用木杈在场上画一个个圆圈的,害得场主第二天不得不重新用磙子碾一下;新脱的麦草堆成了孩子们进行的主战场,先抠草洞,后攀草堆顶,最终漂亮的麦草堆变成一团糟;最糟糕的是有些孩子会利用机会去偷别人家的麦子再换撒子烧饼。
  
   二
   春生答应做好作业,保证老实地钻在窝棚里睡觉。望着憨态的儿子,仁慈怎么也不放心,这家伙和自己小时候一样顽皮,是骨子里的。他担心是有道理的,如果不是家里的活计实在分不开,加之仁明一再坚持,他能管好春生,估计仁慈还会犹豫不决。
   叔侄俩吃好晚饭,夹着薄被蚊帐,扛着席子,来到场头。在俩家麦堆中间用木杈往麦堆上一挑,两边各掩一把扫帚后,仁明抱来一些麦草一布,然后钻到里面系好蚊帐,席子将蚊帐四周一压,杈头上挂着一盏桅灯。人居就这样简单,也有趣。
   春生要求去看场,心里还有一个想法。村里的大先生是个故事大王,那个时候,乡村孩子除了一个月看一场电影外,其余娱乐活动很少。大先生是老私塾先生,张口就是三国水浒,闭口会考几个生僻字,教字的模样如同孔乙己般,孩子们都喜欢。
   “桃园三结义”里的刘关张,“武十回”里的血溅飞云浦,“说岳全传”里的十道金牌等等,一到寒冬腊月,他家的煤油灯总是最后一熄,村里人没事就喜欢往他家窜,听他讲。在那个知识匮乏的年代,既能打发时间,又能听到有趣的故事,何乐而不为呢。
   有时听故事,也是有代价的。他会说出几个生僻字,让你去写,口头上的词,如何写?比如擀面时防粘手用的干面粉的“饽”怎么写?比如小孩子在地“埲”得尘土飞扬的“埲”字……考得人晕头转向。
  
   三
   只要他一到场头,小屁孩子们个个愿意与他一起搭看场窝。当又大又圆的月亮升起来的时候,空旷的场上明如白昼,看场的人都围在他的身边听他讲故事。很快一两个小时就过去了,他嘻笑怒哀,有声有色,到了高潮的时候,大家和他一起哄堂大笑,整个场头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不知谁传来一声哈欠,他立刻会随口而出:要知后事如何,等我明晚再来分解。
   有一天,晚上没有月亮,四周一片黑魆魆的,数盏桅灯在摇曳。一群孩子照例又围坐在他的身边,黑夜中,亮晶晶的眼睛在闪亮。那天,也不知他出了那门子的邪。
   “风流倜傥有陶望三住进邻居废弃的大宅里,自恃无惧恶鬼的他却遇上鬼,小谢与秋容这两个淘气可爱的女鬼,不请自来的闯进了认真读书的陶望三平静的生活里……”
   大先生与仁明和春生家场紧邻在一起,仁明和春生正常都是在大先生的故事里不知不觉中睡着了。那天他俩听了《小谢》故事后,怎么也睡不着觉,总感觉刚刚合上眼睛,就有人拿着很小的东西通他的鼻孔,怪痒的,打了个大喷嚏,只听到黑暗处隐隐约约发出笑声。
   乐极生悲,仁明和春生那天看场差点酿成大祸。
   他俩在故事中迷迷糊糊地睡着了,桅灯原来挂得好好,在杈头不碍事,也不知是小谢来过,还是秋容来过,总之,桅灯从杈头上掉下来了,摔碎了灯罩,火苗燃烧到掩麦堆的麦草,火迅速地燃烧起来,两个小鬼还在酣睡,待到村庄里的人提着水桶跑过来,仁明和春生吓得蜷缩在一边直哭。
   大先生以后上场再也不讲聊斋,仁明和春生看场改用手电筒了,那光影一照好远好远。
   人们还是怀念大先生的故事,那段看场的日子,对于孩子们而言,简直比上课还有意思。一代人成长起来,总是有着时代的痕迹,很多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学到了文化,懂得了人生。
   看看今天,农户的庄稼收回来,不再平摊一处场地了,而是撒在来往车辆不多的乡村马路上,或者就在村路上,夜晚也就撂在那儿,谁也不去看着,粮食安然无失。其实,时代变了,变得越来越文明了,这才是真正的夜不闭户。但和伙伴们谈到小时候看场听故事的往事,大家还是很怀念。
  
  

共 201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乡村的夜晚甜静的美,农事里收麦的季节,打谷场看场子就成了小孩的事。一轮明月下的小孩们,如同少年润土与周树人那般有趣,海阔天空的故事。春生,仁慈的儿子,与仁明是叔叔关系,相仿的年龄。两人结伴看场子,两个小毛孩。夹着薄被纹帐,扛着席子,杈头上挂一盏桅灯,一起去守夜了。他们的心里更在乎的是同村″故事大王"的私塾先生讲天马行空的故事。农村文化的传承,大多以这种形式而延续。我小时,爷爷就讲三国,讼包拯,斥八国联军,让我了解中华文明的伟岸与民族苦难。先生讲得入迷,有时学孔乙己考考学生,但我相信他是真才实学,且农事也能上手的大先生。小孩也喜欢听鬼怪了,比如聊斋,小谢和秋容女鬼淘气,讲了也入了他们的梦。故事的迷人,淘气的可爱,让他们魂飞出去了。油灯碎了,麦堆着了,一场大火,轰轰烈烈。女鬼还在淘气的撩鼻子,这种梦中沉醉的美,差点把人给大火吞噬。守麦场的故事里,大先生一定是故事高手,把小孩带入角色。作者没有猫述讲故事抑扬顿挫的形态,却以深刻的经典,记录了沉淀在岁月里农民的儿子,那些欢乐的时光。故事里有夜的静,月的明,还有乡民们奋不顾身救火救人的温暖亲情,那是我这一代人久违了的乡愁。很不错的散文。倾情荐读[东篱编辑:鸿雁南飞]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鸿雁南飞        2021-10-12 06:21:26
  永丰老师的文,代表一个时代的乡村,那是久违了的乡愁。乡村的童年,丰满了故事,而这些,却是中国人特有的记忆,文化的传承中,多半是口口相传的说书,英雄人物,当然还有女鬼爱着书童。故事的美,陪伴着我们成长。问候老师,创作丰健!
2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1-10-12 07:18:04
  那个时代的记忆,放到现在依旧温暖,让人感念啊!谢谢老师的倾情分享!赞一个!
3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1-10-12 08:11:41
  一个时代的美好记忆,在永丰人老师的这篇文章中得以再现,那是一代人的乡愁,给人带来的是温暖和感动。文章语言优美,故事情节生动细腻,鲜活的形象跃然纸上。好文,点赞!问好老师,遥祝秋琪!
4 楼        文友:白玄        2021-10-12 09:46:38
  久违的乡愁,难忘的记忆,听故事的入迷,灯打火烧的惊险,无不在记忆深处闪闪烁烁,看场的那些事总是在脑中萦绕不散……选材典型,描述简洁生动,构思新颖,结尾简洁有力,戛然而止。问候作者,学习欣赏。
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1-10-12 14:27:06
  这篇文章勾起了我的往事,我毕业那年秋就看过场,晚上烧花生吃,炕很热,结果身上烫了水泡,当然这个事不是发生在文章里,但我看到了火灾,所以就信口开河了。永丰人老师的系列文章关注昔时农村,读来有时光回暖之感。怀才抱器拜读。
怀才抱器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